分类列表

    古代家规家风

    朱恒夫   2018-05-12

    浏览量:4568

    家风又称门风,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是家庭传统的延续,是家庭价值的体现,更是家庭文化的凝聚。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家规的约束和家训的指引,更离不开家人的全员践行和不懈追求。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从古至今,家风好,则父母慈,儿女孝,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当今社会,“父子同台受审”的尴尬多源自家风不正,“问题少年”也大多可从其家风找到根源。

    一、家训的意义与家训的内涵

    什么是家训?家训,就是某一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教诫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诫者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教诫者取材于祖上的遗言和族规、族训、俗训或乡约等文献中的有关条款,或者具有劝谕性,或者具有约束性,或者两者兼具。它包括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两种形式。

    明人曹端在《家规辑略序》中说:“且国有国法,家有家法,人事之常也。治国无法则不能治其国,治家无法则不能治其家,譬则为方圆者不可以无规矩,为平直者不可以无准绳。是故,善治国善治家者,必先立法以垂其后。”

    二、家训的异名

    “家范”,如唐代狄仁杰的《家范》、卢撰的《卢公家范》、宋代司马光的《家范》等。

    “家戒(诫)”,如三国魏王昶的《家诫》、王肃的《家诫》、嵇康的《家诫》等。

    “家书”,这是一种以书信形式教诫子孙的家训之作。比较著名的有:汉代刘向的《诫子歆书》、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南朝梁则有徐勉的  《诫子裕书》,到了明清时期甚至有人将家书汇成一编以成一部著作,如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

    “家规”,如清人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这种家训之作一般是以条款的形式出现,较其他家训之作更具有约束性。

    “家仪”,如宋代司马光的《涑水家仪》; 朱熹的《家礼》等。家仪,是指将家族日常起居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仪式作为训诫事项。

    “家语”,如清人张英的《聪训斋语》、民国周学熙的《周学熙家语》。

    “家教”,如唐代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和《辨才家教》等。

    “家订”,如清人许汝霖的《德星堂家订》。

    “家政”,如清人丁耀亢有《家政须知》等。

    以上都是单篇流传的家训,还有一些家训是存在于家谱中的,这类家训的名称有:“宗规”、“祠规”、“家约”、“乡约”等。

    三、家训的分期

    1、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保存家训文献最多的典籍当首推《尚书》,如其中的《康诰》、《酒诰》、《梓材》、《无逸》等篇什都是周武王对弟弟康叔的劝诫。

    《无逸》篇,是周公告诫成王如何戒逸的,其言切于日常实用,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亲情训导成份。如: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孟子少时,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学所至,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摘自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八“戒子言  邹孟轲母”条,载《四库全书》703册。)

    《战国策》载:“蔡泽曰:‘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大夫克对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荀子《君道篇》:“……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悚也。”

    先秦时人还没有把家训著述当作一种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多为口头家训,为后人追记。内容零碎,不成体系。

    2、汉魏六朝时期

    出现了“家约”、“家训”的概念。

    《史记·货殖列传》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

    《后汉书.边让传》陈留边让字文礼,天授逸才,聪明贤智……不尽家训。

    产生了大量的家训作品。两汉比较著名的大概不下三十篇,其中较突出者为: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刘向的《戒子歆书》、孔臧的《给子琳书》、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班昭的《女诫》、郑玄的《戒子益恩书》、张奂的《诫兄子书》,等等。而魏晋六朝时期的则“数量可观,南北各地皆有,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80余篇。著名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曹魏王修的《诫子书》、王肃的《家诫》、嵇康的《家诫》、王昶的《诫兄子及子书》,西晋李秉的《家诫》等等。

    家长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教育子孙的思想亲自记录下来以便在家庭中流传,而不是让别人记录或追记。

    司马徽在《诫子书》:闻汝充役,室如悬磬,何以自辨?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

    《女诫》“三从四德”:“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何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洗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刘备《遗诏敕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

    后魏张氏《诫诸子》:自我为汝家妇,未见汝父一日不读书。汝等宜各勤修,勿替先业。

    晋王祥《训子孙遗令》: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

    北魏杨椿《诫子孙》:“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又愿毕吾兄弟世,不异居异财,汝等亲见,非为虚假。如闻汝等兄弟,时有别斋独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

    “孝”是我国传统家训中最重要的一个德目,此时期特别强调。

    《孝经?开宗明义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3、隋唐时期(成熟期)

    成熟的表现:篇幅较长,作有专著。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成熟的家训专著。宋人陈振孙在其著名的目录学著作《直斋书录解题》中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

    如第五篇《治家》。在此文中,颜氏大略讲了这么几件事:一是作长上的要以身作则:“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二是治家要“宽猛”适度;三是要“俭”;四是妇教:“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五是借别人的书籍要爱护;六是家中不可行“巫觋祷请”“符书章醮”之类的事。

    这部书共分二十篇,分别为:《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生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等。

    从这些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部书的内容涵盖面是相当广泛的,它几乎涉及到了我国传统家训内容的所有方面,即在“治人”上它有《教子》、《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归心》、《书证》、《音辞》和《杂艺》等篇;在“治家”方面则有《兄弟》、《后娶》和《治家》等篇,另外,还有《终制》一篇作为遗嘱。

    除了《颜氏家训》以外,其他家训专著还有:李世民的((帝范》、李恕的《诫子拾遗》、无名氏的《开元御集诫子书》、狄仁杰的《家范》卢亻巽的《卢公家范》、姚崇的《六诫》、柳王比的《柳氏家训》、柳郢的《柳氏家学》、李商隐的《家范》、无名氏的《先贤诫子书》、黄钠的《家戒》等。

    家训文学化——家训诗。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家训诗是中唐大诗人韩愈的《符读书城南》: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切。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间。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即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敦煌文献中民间的家训诗,如《新集严父教》:家中所生男,常依严父教。养子切须教,逢人称作笑。礼则大须学,寻思也大好。遣子避醉客,但依严父教。路上逢醉人,抽身以下道。过后却来归,寻思也大好。……

    《太公家教》(敦煌文献):

    由于这是一篇教育儿童的读物,故有大量的篇幅教导儿童怎么讲究礼仪:

    其父出行,子须从后。路逢尊者,齐脚敛手。尊人之前,不得唾地。尊人赐酒,必须拜受。尊者赐肉,骨不与狗。尊者赐果,怀核在手。若也弃之,为礼大丑。对客之前,不得叱狗。对食之前,不得漱口。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与人同饮,莫先把箸。行莫当路,坐莫背堂。路逢尊者,侧立道旁。未见尊者,莫入私房。若得饮食,慎莫先尝。与人相处,先整容仪,称名道姓,然后相知。倍年己长,则父事之。十年己上,则兄事之。五年己上,则肩随之。群居五人,长者必跪。

    4、宋元明清

    家训的鼎盛期的特点:

    ①之前的各种家训形式被继承下来,而且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②出现了家训集这种著作形式。

    ③家谱中有了家规、家仪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内容。

    ④各种训俗文献和乡约中含有家训的内容。

    《温公家范》,又名《家范》,为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所撰。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因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初(1038年)中进士甲科。哲宗时位至宰相,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恭俭正直,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他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堪称我国古代史学的一座丰碑,历来倍受人们推崇。司马光很重视道德礼义教育。

    《家范》既采集了《周易》、《大学》、《孝经》、《礼经》、《内则》及其他史传所述道德准则与相关事迹,又辅以司马光本人的论述。司马光称“此皆圣人正家以治天下者也。降及后世,爰至卿士,以及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

    “子”篇开篇就引《孝经?纪孝行章》和《孟子?离娄下》等篇中有关孝的理论,提出了人子之事亲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总观点,后面便不厌其详地举例以作示范。

    它首列宋武帝虽春秋已高但平居朝拜继母“未尝失时刻”、王宏在避难潜伏时仍不忘参问太妃起居、王溥虽为朝官但每见父宾必朝服侍立于父旁等事例,说明了为子孝亲当“居则致其敬”;次列老莱子“作婴儿戏”以“欲亲之喜”、江革因怕母亲难受颠簸之苦而不用牛马亲自为母“挽车”、王延为双亲夏扇枕冬温被等事例,说明了为子孝亲当“养则致其乐”;再次,列周文王遭父病一日三问父安、庾黔娄欲知父病“差剧”而亲“尝其粪甜苦”、后魏孝文帝为父痈“亲口吮脓”等事例,说明了为子孝亲当“病则致其忧”,等等。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后,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其拒绝。著有《四书讲义》、《劝言》、《毋欺录》等。

    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仪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

    《格言联壁》: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四、家训的主要内容

    (一)成人成才

    它既包括人的品德的培养,又包括生活技能的增养,而内在品德的培养既取决于个人平居的习为,又取决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故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就比较广泛,概括说来主要有这么几项内容:修身、立志、交游、勉学、择业,其中尤以修身为要。

    1、修身。所谓修身,就是个体自觉地以传统的道德规范来陶冶自己的性情以期达到“内圣”的境界。我国古代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主要为‘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做什么样的人?成什么样的人?就是做成‘有道德的人’。”这虽是针对儒家的官方教育而言,但对古代的家庭教育同样适用。明人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说:“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修身的做法非常具体:明人杨继盛在《杨忠愍公遗笔》中:“吾若不在,你母亲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要着她生一些儿气,便是不孝”、“你两个不拘有天来大恼,要私下请众亲戚讲和,切记不可告之于官。要是一人先告,后告者把这手卷送之于官,先告者即是不孝。”

    2、立志。立志是修身之基,立志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确立志向,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会克服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进。要想使子孙自立自强,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关键是鼓励他树立人生志向。

    立志如此重要,那么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古人要求子孙要立圣贤之志、立报国之志、立光前裕后之志。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说: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平庸,不免于下流。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中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3、交游。所谓交游,就是指与别人相处,它包括与朋友相处和与一般人相处两个方面,其中尤以朋友相交最为重要。古人在教家训子中对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视,因为它是人的一种外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中关于交友的问题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①与什么人交。②怎样交。对于第一个问题,家训普遍强调交友重要,但要“慎择”,不可妄交。如宋人江端友教育儿子说:“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

    明人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说:“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难耳。”

    4、勉学,即学习。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是家训的一大主题。提起读书,人们往往想到“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以为古人读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做官,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却并不是说学习好了就只求做官,谋取个人利益。”

    读书以求仕,并非必经之路。《袁氏世范?子弟不可废学》中说:‘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

    5、择业。人生立志,不能空发誓言,而要落到实处。从道德的角度、从谋生的角度,古代家训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技艺(即谋生手段)的培养《颜氏家训?勉学》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谓有学问有才艺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站稳脚跟,或入仕,或学问,或农工商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首先找准自己的位置,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技艺,方可真正自强自立,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说:“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耽酒色、好博弈、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这些话朴素通俗,但很深刻,阐明了年轻人立大志、务正业,对于个人前途和家庭、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

    (二)家和

    所谓家和,就是治家,通过对家庭中的人、事、财等进行有效管理,使家庭生活和谐。宋元明清时期家训中的治家思想大致可以分为睦亲、睦邻和理财三项。

    兄弟不和主要是“因于争财”。故当时的家训大多劝诫为兄为弟者“不可各积私财,致起争端”,要常念“难得者兄弟,易得者财产”,“当学克让,永保家世”。“更不可因自己“私财独厚,虑有分析之患”,而暗“买金银之属而深藏之”,这样终究是于己于家无益,是“大愚”之举。有鉴于此,故有的家训规定:“子孙倘有私置田业,私积货钱”者,“告官以不孝论”。

    所谓睦邻,就是处理好与村邻间的关系,为家庭的正常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古代往往一村就是一族的特殊社会结构,故睦邻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睦族,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也大多是这样论述的。

    此期的家训认为,处理与村邻间的关系首重品德,要“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当不失宗族之心”,这样才会“人人可处”;若与人相处不好,则只能检查自己平时为人是否“有所不尽”,要“不责人,责己。”与人交谈“须言顺而气和”,“若子弟童仆与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当“持雅量而优容之”,万不可“悻悻然怒发冲冠,讳短以求胜”。

    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不仅提倡节俭,而且还从节俭与家庭盛衰之间的关系上论证了节俭的必要:“起家之人,未有不成于俭而后渐废于奢靡者”。“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败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传子孙。”

    基于对节俭的上述认识,故很多人为家庭的兴旺计,颇能以俭自律。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奉行节俭的呢?清人张履祥在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时说:“予平生居家,非祭祀不割牲,非客至不设肉”,“虽佳辰令节,未尝筋酒。”有的家训明文规定:“冠礼婚礼,各量力举行。丧葬送终为大事,礼宜从厚,亦当称家有无。一切繁文及礼所不载者,通行裁革”、“吊丧只用香纸,不用面巾果酒。吊客一茶而退,服内不具请,不送胙”、“待客,肴不过五品,汤果不过二品,酒饭随宜”, “常食早晚菜粥,午食一肴,非宾祭老病,不举酒,不重肉。少未成业,酒毋入唇,丝毋挂身”。

    反对借债或借贷。如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无端不可轻行借贷”,他并且告诫家人:“若家或颇过得,人有急来贷,宁稍借之,切不可轻贷,后来反伤亲情也。”明人杨继盛在《杨忠愍公遗笔》中说:“切记不可揭债”、温瑛母在《温氏母训》中说:“问世间何者最乐?母曰: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

    五、家风优良的效果

    家风优良,致子孙瓜迭,人才辈出,家族昌盛。

    颜氏家族,一直兴旺不衰,名人辈出。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颜杲卿,等等。

    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氏家族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