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似与不似之间,看东西方人物画
朱栋烨 2018-08-16
浏览量:958
“以形写神”初唐时期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刻画神态的成就就很高,画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是开国之君,不难看出他器宇轩昂和唯物英明的气度;相反,对陈后主等沉湎于淫逸生活的亡国之君,则刻画了他们萎靡不振的内心世界。
陈废帝伯宗,南朝陈朝的第三代皇帝,陈文帝嫡长子,字奉业,小字药王,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武帝永定三年立为皇太子。文帝死即位,年少,叔父陈顼专朝政,被以皇太后令废为临海郡王。
陈后主叔宝,字元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以形写神”最早是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指人物外在的视觉特征,“神”指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当然也有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只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气、神的捕捉而不求外貌的苟合。
“气韵生动”是比顾恺之稍晚一些的南齐的谢赫提出的,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将气韵放在其余五法之首称为中国历代以来公认的最高准则。
中国人物画的“气韵生动”是兼指“客体”、“主体”、“本体”的“气韵生动”,只是三者在具体作品中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作品与西方的人物画相比,毫无疑问他们侧重的是整体的风度神韵,而不仅仅是心理和个性,如唐代的敦煌壁画《维摩诘》。从这幅维摩像还会想到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维摩诘图》,应该说当代的那幅壁画更洒脱自在,气韵更为深动这恐怕也不是画家才能高低的问题,而应该理解为整个盛唐的气象却非宋代可比时代的气韵也就反映到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1岁。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夜巡》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于164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该画作是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的群像画,画中人物以近舞台剧的形式表现,近处有两人,其一身穿黑军服,披着红披巾,头戴黑礼帽,另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其他人则或持长枪,或挥舞旗帜,或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
画中人物全部是真实的,主讲人是著名的蒂尔普医生,他作为主要人物,占有画面的一侧主要位置,其余人物以各自专注神态,有变化地穿插安排在一个有深度的平面上,使每个人物所处的位置互不遮挡,并且不受透视影响,大小基本相同,否则订画人是不接受的。
《倒牛奶的女佣人》是约翰内斯?维米尔作于1658年的油画。这个画家他对色彩仿佛有着与生由于中国画的绘画理念与西方的绘画理念不同,所以在色彩运用上也不相同。在宋代以前中国人物画以工笔重彩型为多,在线与线界定的范围内平涂鲜亮的颜色。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就是这类画作;宋代以后,水墨画逐渐统治了画坛,对笔墨的热衷抵消了对色彩的兴趣。
重视固有色而不注重环境色的运用。中国人物画史上虽然有不少用色彩写生的例子,但从未发现一幅画是注重科学真实的色彩变化的。传统人物画的设色多风格朴素、静雅,讲究墨鱼色的结合要有韵味、有意境,要求和谐温和,单纯却不单一。
主客观的统一性也是中国人物画的色彩特点之一。去掉光影明暗而平涂固有色,其实就是主客观统一的色彩,后来更主观到以墨代色。所谓“墨分五彩”,意思就是作画时运用水调黑在纸上得到“枯、焦、浓、淡、清”的变化展开的色彩联想代替色彩的欣赏。另外,也有将纸的白色也算作一色的,画面的留白有“似有非有、妙有不有”的“空灵”之感
中国人物画的色彩具有观念性、象征性,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色就是指墨色,所以墨色是即神秘又神圣的。老子又说:“五色令人盲目”,认为变幻不定的众多使人沉迷而妨碍对本体的“道”的认识。所以,后来中国人物画对墨色的重视与运用可以说是一种观念的反映。
造成中国人物画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物画不同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就是很大一部分的中国画将诗、书、画、印统一到一起,使之在画面上交相辉映(这一点广泛表现在所有体裁的中国画上,而不仅仅是人物画)。这在西方任何国家的人物画(乃至所有画种)中都是没有的作品。
诗歌与绘画本来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但他们在体现意境上又是一致的。苏东坡在《书靡诘兰田烟雨图》中就评到“味蘼诘之诗,诗中有画;观靡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以见诗与画之间的共通性。而诗之所以能融入画中,又同书与画的结合是分不开的;一是由于书画同源,所以画家本人以书法用笔入画;另一种方式是以书提款、题诗、题字在画面上,使得画作章法更完美、和谐。最后,画面上必不会缺少的元素之一便是印章,这一点朱红使典雅素洁的中国画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而且也能平衡画面,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诗、书、印三者与画面的结合也是中国人物画区别于西方人物画的特征之一。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就是因为拥有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性和这些中国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