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大龙邮票的由来与发展
石剑荣 2018-09-08
浏览量:1925
“大龙邮票”是清代海关兼办邮递与试办邮政(1896年以前,以下简称:海关邮政)时期发行(首发于1878年7月)的我国首套邮票,它的发行标志了我国现代邮政的诞生。而此时期早已在中国使用的邮票有“中国商埠邮票”与“外国客邮邮票”。与清代“海关邮政”同时存在的邮政机构还有:“民信局”、“商埠邮政”、“外国在华邮局(客邮)”与“华洋书信馆”
“大龙邮票”一套共三枚,面值分别为:1分银、3分银、5分银(银两制)。中央图案为象征封建王权的五爪龙正面像。
销盖于大龙邮票上的邮戳:
①外文海关日戳(上印 CUSTOMS,下印 外文地名,中印日期“年、月、日”):
清代共有31个海关(含清政府在韩国的4个海关),加上北京(海关总税务司所在地),后来(1997年)又增设了苏州、思茅,故外文海关日戳共有34个。
②中文关名销戳(仅印有 海关的中文关名,无日期)
“中文关名戳”:仅有北京、天津、牛庄、上海、烟台、宜昌(苏州伪戳)
一、“大龙邮票”发行的时代背景
发生于1840年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期间发行的。
我国清代经济自贯彻“闭关锁国”政策后,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对外贸易(向西方出口丝绸、茶叶、瓷器)中,还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导致西方大量“真金白银”流入中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借以获取暴利、扭转逆差并毒害中国人民。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后清军节节败退,虎门、广州与厦门、舟山、定海、镇海、宁波、上海、镇江。1842年9月签订《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又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丧失领土主权)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丧失国家主权)
③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成分是: 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抢劫中国白银)
④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丧失关税主权)
⑤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限制。(丧失贸易主权)
⑥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可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丧失司法主权)
与此同时,洋人还完全控制了对中国海关的管理,英国人赫德虽然官只至海关总税务司,但他阶至头品顶戴,衔至尚书,加太子太保,荣获三代正一品封典。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5年(1863-1908年),建立了不同于清“闭关销国”政策的海关新制,兼理邮务、学堂、海关以及外交谈判(据说曾说服列强不要像对待非洲一样“瓜分”中国)。在他管理下的清代海关,实行西方的公务员薪金制度(待遇很高,但不能额外支取费用),此“高薪养廉”的政策,一反清朝官员俸禄很低,主要收入依靠职权滥取于民(形成无数官场陋习)的腐败政策。大龙邮票正是在他主管海关期间发行的。
其实,中国创办新式邮政(不同于“驿站”与“民信局”,类同于“现代邮政”)之动机,早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就有。其时因《天津条约》规定:“驻京各公使馆信件往返,概由中国政府负责保护。嗣以种种不便,改由总理衙门饬绎代寄。于天津、北京、上海间,雇有专差送达。然而每届冬令,海口封冻,自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必绕道镇江,历时既久,路又危险,办法仍未臻完善。而总理衙门,因条约上有保护此项邮件之义务,责任所在,又未便坐视。以故于同治五年(1866年),将邮递事务,划归总税务司署办理,……由是总税务司署及各重要海关,均有邮务办事处之设置矣。海关兼办邮递,初不过为各使馆及海关之文件往来京沪间而已;迨光绪二年(1876年),始收寄普通人民信件。阅二年(至1878年),复开设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送信官局,办法仿效欧西,管理交总税务司赫,是为我国邮政试办之始。”
二、清代“海关邮政”时期的中国邮政
“大龙邮票”发行前,世界列强各国为了在中国取得利益,早已纷纷在华开设“客邮局”——英国客邮局始办于1934年(在广州)与1843年(在上海),先使用英国邮票,1863年后使用香港邮票;法国客邮局始办于1863年,美国客邮局始办于1865年,俄国客邮局始办于1870年,…。此外,还通过各商埠的“买办”,办理商埠邮政。
1、列强各国“客邮局”早已发行邮票并开展客邮邮政业务
十九世纪随着鸦片贸易而来的,还有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犯中国主权、擅自在中国领土上开设的各列强在华邮局。1834年英国首先在广州开设一个规模很小的“英国邮局”,随后,英、法、美、日、德、俄相继在上海设立自己的邮局,随之泛滥各地。他们在中国领土上行使本国的邮政章程,贴用他们各自发行的邮票,盖用他们本国文字刻制的中国地名邮戳,公然侵犯中国的主权。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还自欺欺人,还美其名曰“客邮”3 。开始时,各列强客邮局使用的是本国邮票(英国客邮局1862年后使用“香港邮票”),后使用专用邮票(在本国邮票上加盖表示“中国”或“商埠地名”的该国文字)。
2、中国买办亦在各商埠发行商埠邮票并开展商埠邮政业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一批沿海、沿江城市为通商口岸。列强纵容他们在租界的所谓“工部局”及一批投机商(买办)开办了形形式式的书信馆,名称五花八门,大都靠印行邮票、骗取钱财。各商埠书信馆在行政、业务方面各搞一套,资费也不尽相同,彼此间只有交换邮件的关系。邮票也各自自行设计、发行。其中“上海工部局书信馆”(1865年开办)规模最大、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曾在其它商埠设立办事处)。1897年随着清代国家邮政诞生,各地商埠邮政都被接收,从此销声匿迹。3、官督商办的华洋书信馆邮政业务
华洋书信馆是清代海关试办邮政初期的邮政代理机构,创立于光绪四年(1878年)七月,总馆设在天津。原是为了独搅在中国境内的所有华洋邮政业务而成立的。光绪六年(1880年),因赫德与华洋书信馆主持人之间的矛盾,海关邮政借故断绝与华洋书信馆之间的关系。光绪八年(1882年)华洋书信馆宣告停业。
另一种说法:大龙邮票发行后,由华人主持、官督商办的“华洋书信馆”,意欲为“海关邮务办事处”(海关拨驷达局Post Off.)代办民间(包括华人与洋人)通信业务,于1878年7月24日在天津成立。但由于它与赫德、德璀琳一心一意要“把中国公众寄递信件的业务抓到手”的主旨大相径庭,加之“华洋书信馆”业务经营不力,工作少有成绩、并有“违法情事”,赫德于1880年4月下令:“海关拨驷达局与华洋书信馆断绝往来”。华洋书信馆虽于1878年7月24日成立,但至1882年便宣告结束。目前发现的实寄封仅有24封,其中未见有牛庄封的出现,1882年华洋书信馆有营业,然未见实寄封的出现,闭馆后,华文邮件由海关拨驷达局接管邮件的传递。其时尽是洋文信件的天下,华文封反而稀少成宝,所以华洋书信馆在中国邮史上占有极大重要的地位(与洋人抗争)。
三、贴用“大龙邮票”的实寄封
贴有“大龙邮票”的实寄封的存世量很小,故每一个大龙封都可成为“文物”,记录了某时、某地发生的一件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其中地名、机关单位名、人名都有记录在案。市场价格都在十万、乃至百万以上。今介绍其中几个:
1、至今发现的贴用“大龙邮票”最早的实寄封(销盖海关邮政日戳)。(1878年10月5日 通过上海海关邮寄上海本地,集邮品(贴15分银))
2、贴用“大龙邮票”销盖中文海关关名的实寄封。(1879年3月21日由天津海关寄出,5月25日到达上海书信馆)
3、贴用“大龙邮票”的国际邮件。(国际邮件必须通过列强“客邮局”才能寄往国外)
①贴用“大龙邮票”(国内邮资)与“香港邮票”(国外邮资),销盖“上海”英文海关关名与“上海”英国客邮局邮戳的实寄明信片。(1879年5月27日上海寄出,7月14日到达苏格兰)
②使用香港邮资明信片(当作英国“客邮局邮资明信片”使用)贴用“大龙邮票”,销盖“北京”中文、英文海关关名戳,以及“上海”英国客邮局邮政日戳的实寄明信片。(1887年10月6日北京寄出,10月12日上海中转,到达英格兰日期不明)
③贴有“大龙邮票”(国内邮资)与“法国邮票”(国外邮资),销盖“天津”中文海关关名戳,以及“上海”法国客邮局邮政日戳的实寄封(1879年[日期不明]天津寄出,11月28日上海中转盖上海英文海关日戳,并加贴法国邮票盖法国上海客邮局日戳,1880年1月12日经诺曼顿中转,到达目的地日期不明
④贴用“大龙邮票”与“香港邮票”,销盖“天津”中文、英文海关关名戳,以及“上海”英国客邮局销票戳(S1)与邮政日戳的实寄封。(1879年12月20日天津寄出,80年1月2日上海中转,并加贴香港邮票、销盖英国上海客邮局销票邮戳与邮政日戳,1月6日香港中转,2月11日到达目的地)
⑤贴用“大龙邮票”与“法国邮票”,销盖“天津”中文、英文海关关名戳与日戳,以及“上海”英文海关日戳、法国客邮局销票邮戳(5104)与法国客邮局邮政日戳的实寄封。(1880年1月8日天津寄出,1月11日经上海海关中转,转交法国客邮局、加贴法国邮票由法国上海客邮局于1月15日再次邮寄,2月24日到达目的地)
⑥贴有“大龙邮票”(国内邮资)与“日本邮票”(国外邮资),销盖“天津”中文、英文海关关名戳与邮政日戳,以及“上海”海关邮政日戳的实寄封。(1883年1月9日天津寄出,1月22日上海中转,加贴日本邮票,于1月24日由日本客邮局再次邮寄,于1月29日到达日本目的地)
⑦贴有“大龙邮票”(国内邮资)与“美国邮票”(国外邮资),销盖“天津”中文、英文海关关名戳与邮政日戳,以及“上海”海关邮政日戳的实寄封。(1882年8月30日从天津海关寄出,9月18日上海海关中转,交美国上海客邮局,加贴美国邮票再次邮寄,于10月20日到达美国目的地)
以上邮件,充分说明当时“大清海关邮政”没有加入《国际邮联》,故“大龙邮票”只能作为中国邮件的国内邮资使用,不能作为国外邮资使用。而中国邮件的国外邮资,必须贴用具有“国际邮联”资格的外国客邮局发行之“客邮”邮票。
四、“海关邮政”时期的列强在华“客邮局”的业务
列强在华“客邮局”的业务功能,要比“大清海关邮政”的业务功能大得多——既可直接邮寄国内邮件,也可直接邮寄国际邮件:
①贴用“香港邮票”(作为英国在华“客邮局”之“客邮邮票”)的中国邮件(1868)
②贴用“法国邮票”(作为法国在华“客邮局”之“客邮邮票”)的中国邮件(1869)
③贴用“美国邮票”(作为美国在华“客邮局”之“客邮邮票”)的中国邮件(1895)
④贴用“日本邮票”(作为日本在华“客邮局”之“客邮邮票”)的中国邮件
⑤贴用“德国邮票”(作为德国在华“客邮局”之“客邮邮票”)的中国邮件(1888)
更多的列强在华邮局(所谓的“客邮局”)之邮品详见《“客邮”邮政史略》
五、“海关邮政”时期的各商埠“书信馆邮政”的业务
①“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早期邮件
工部大龙邮票(无齿孔)使用极少,绝大多数新票实际上都是收藏品。另有一种无面值的“认捐明信片”。(不得邮寄,当“通知”用, 差专人传送)后由邮资封、片所替代。
②早期“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在其它商埠的邮政业务
由中国买办阶级办的各地“商埠邮政”,以发行邮票(为了“赚钱”)为主,真正的邮政业务不多,相互联系不多,业务质量不高。大多要与上海工部书信馆联营才得取得效益。更多的商埠邮局之邮品详见《商埠邮政史略》。
为宣传各地的经济、人文、历史,各商埠大多都印制了大量美术、风景明信片:上海、镇江、汉口、福州、厦门、汕头、威海卫、烟台、宁波
六、“大龙邮票”发行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贡献
大龙邮票发行,开启了中国现代邮政。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邮资预付、统一资费,邮件按邮政业务章程规定收寄、送递,一直维持至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40年”的原因。此外,我们还要纪念一个外国人——赫德,并要正确评价他的历史功绩。
清代邮政发行的邮票,除“大龙邮票”外,海关邮政时期还有“小龙邮票”、“万寿邮票”(纪念邮票,为祝贺慈禧“60岁寿辰”而发行);国家邮政时期因来不及印制新邮而临时使用的的三套加字邮票(“小龙加盖”、“万寿加盖”、“红印花加盖”)外,发行了三套“蟠龙邮票”(石印蟠龙、有水印蟠龙、无水印蟠龙),以及前三次“快信邮票”,这些都是在赫德任“总税务司”(兼管“海关邮政”)时发行的,邮票的主图案都用象征封建王朝权力的“龙”——赫德不愧为清王朝的“忠实客卿(自谦为“欧西下士”、终于贵为“中国上卿”)”,能够为清王朝服务长达五十年之久,而“大龙邮票”也确定了“清代邮票”风格(以“龙”为主要图案)的基调。而由赫德制定的中国海关新制以及引进并草创(试办)中国新式邮政制度的贡献,更是值得肯定——其中邮政部门长期执行“高薪养廉”的政策,也保证了“中华邮政当局”在众多“民国政府部门”贪污腐化成风的背景下,还能独树一帜——“处污泥而不染”,保证了“中华邮政”即使面临全面崩溃,还能坚守岗位、做好其邮政服务。
与本讲座配套展出的有:《大清邮政史略》、《列强在华“客邮”邮政史略》、《商埠邮政史略》三部邮集,这里只展示其中一部分。内含:“大清邮政”使用的主要邮票与海关邮戳。除“大龙邮票”与“海关邮戳”外,还有与此同时期的各列强“客邮局”使用的邮票与邮戳——它们也常常出现在“大龙实寄封、片”上 —— 如“香港邮票”、“法国邮票”、“美国邮票”、“日本邮票”、“德国邮票”等。以及:英国客邮局的销票邮戳(S1、S2、A1、F1、C1、D27等);法国客邮局销票邮戳(5104);以及日本客邮局、美国客邮局的销票邮戳(无文字杀手戳) 等。以及该时期上海商埠工部局书信馆发行的邮票、使用的邮戳、实寄的邮件,与早期上海商埠工部局书信馆邮票在其它商埠的使用(销盖其它商埠的邮戳)。所有这些邮品,都是当时(1896年前)的邮政史料,难得一见,欢迎参观,并敬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