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音乐(三)——芭蕾舞剧

    顾丹红   2018-09-27

    浏览量:1223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音乐》系列讲座第三讲“芭蕾舞剧”。我们之前的两次讲座分别介绍了法国的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美国的音乐剧《西区故事》,前者用通俗易懂的流行曲风和现代舞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有很多浪漫的情歌和热力四射的舞曲;而后者则是将故事搬到了20世纪中期的纽约西区,反映了美国的多元的文化,作曲家和编舞也是用多元的风格来重新演绎这个故事。今天我要介绍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俄国音乐历史上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三部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之后,最受欢迎的几部芭蕾名剧之一。

    大家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名作。因为流传时间长,范围广,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创作了各种风格和题材的音乐作品。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网站的资料,《罗密欧与朱丽叶》至少有24部歌剧作品,音乐剧也有四部,舞剧也不止一部,但最著名、最流行的就普罗克菲耶夫的芭蕾。虽然从演出市场、还有音像制品、还有视频网站上看,也就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这个舞剧现在一直经常演出。不过,这个剧的编舞的版本却是有一大堆,至少十个以上的不同编舞版本,还不算中国人编的版本。为什么呢?因为实在写得太好了!

    虽然普罗科菲耶夫的中文译名第一个字是“普通”的“普”字,但他并不是普通的作曲家啊,他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有伟大的作曲大师之一,甚至可以说是20世纪最受大家欢迎的作曲家。除了大型的歌剧、舞剧、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关的作品还有几部著名的交响音乐,以及数量惊人的影视作品,其中也不乏影视配乐佳作。我们今天只介绍一部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的父亲是一名农业工程师,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在乌克兰管理着一大片土地,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热爱艺术,会弹钢琴的女人。1891年,普罗科菲耶夫就诞生在乌克兰,他父母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他是最小的那个,两位姐姐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所以,他从小就备受大家宠爱,变成了一个爱调皮的捣蛋鬼。当然他也特别聪明,4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妈妈学钢琴,从5岁开始就开始写一些小曲子。他们家在莫斯科过冬时,小普罗科菲耶夫就有机会去歌剧院看演出。于是,10岁的普罗科菲耶夫就开始想要写自己的歌剧了。到了十几岁时,他们家请了当时的一位年轻作曲家格里埃尔到家里上作曲课。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格里埃尔后来也成名了,当然从音乐史上看,论地位还是普罗科菲耶夫重要得多。

    从12岁开始,他进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正式学习音乐。在进入音乐学院之前,他已经写过大量的作品了,所以跟一些思维古板的教授学习时,他就觉得特别无聊。所以,他继续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作品。虽然教授们的课不一定好玩,但优秀的音乐作品还是实实在在的榜样。于此同时,他的钢琴技艺也在不断的发展。1914年,他毕业那一年,他的钢琴演奏获得了学院最高荣誉——鲁宾斯坦大奖。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的作曲能力和音乐作品还没有那么广为大众接受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把他看成是一位钢琴家。

    20世纪初,俄罗斯的政治局势并不算平稳,即使在音乐学院里也不能避免。1914到1918年,欧洲又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几年也正是他毕业后寻找自己方向的时候。那几年,他一直在欧洲和俄罗斯之间巡回演出、作曲。之后,十月革命爆发,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在世界各地寻找发展机会,先去了美国,然后是欧洲。但他并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国籍。他在1927年,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巡回演出自己的作品,受到了苏联上上下下热烈的欢迎。虽然这次他并没有定居下来,但也为了他后来多次回国开了个头。

    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对政治不太敏感、不太关注的作曲家,加上他一直漂泊在外思念祖国,也思念他的朋友们。最后,他在30年代终于下定决心回国定居了,在十月革命后已将近20年的时代,他在西方乐界一片惊讶中回到了家乡,十月革命后离开多年还回国的作曲家也就是只有普罗科菲耶夫了。1936年,普罗科菲耶夫带着妻儿迁居莫斯科,并没有料到几年后自己和外国妻子的婚姻会被宣布为非法,并被当成特务抓起来长期囚禁,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的上演会有各种阻扰,甚至遭遇及其严厉地批判为亲欧美中产阶级的“精神余毒”、“反民主的形式主义”。

    苦难还没有结束,命运仿佛是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53年3月5日的早晨,他和斯大林几乎在同一时间去世,病因都是脑溢血。当时所有的鲜花都献给了斯大林了,所有的人民也都在悼念他们的领袖,街道也被封锁,葬礼上只有作曲家的家人和恰好住在附近的朋友。

    从学生时代开始到去世,普罗科菲耶夫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作曲。在苏联时期,他获得过劳动红旗勋章,还多次获得斯大林奖,国家奖金,1947年获得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被追授列宁奖。他的作品涉猎多个领域,有歌剧、舞剧、交响音乐、戏剧配乐、电影配乐、器乐作品、室内乐、钢琴音乐和合唱作品、歌曲等等。

    在普罗科菲耶夫刚回国的时候,他积极响应当时苏联提倡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号召,写了很多雅俗共赏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是为儿童创作的,比如,讲述了少先队员彼得智擒大灰狼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给儿童的音乐》。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创作于苏联时期,从1935年开始正式创作。虽然他1936年才搬到莫斯科定居,但之前几年苏联政府就已经提供了一套公寓给他来访时居住。1934年列宁格勒国家歌剧院与芭蕾剧院(又叫基洛夫剧院,也正是著名的马林斯基剧院在苏联时候的名字)的导演拉德洛夫(Sergei Radlov)委托他创作一部歌剧。保守起见,他们最后决定选择莎士比亚的题材,根据名著改编的题材,不容易出问题。结果题材没有问题,音乐也写好了,但是拉德洛夫却辞职了,整个演出计划泡汤。于是,普罗科菲耶夫又计划和莫斯科大剧院合作,结果人家觉得他的音乐不适合用来跳舞,剧本又胡乱篡改了莎士比亚的结尾,改成了两大主角还活着的大团圆结局,计划又被搁置。之后剧院又卷入了政治斗争,演出计划从被搁置直接变成了取消。

    为了自己的作品上演,普罗科菲耶夫也是煞费苦心,先是拿出芭蕾音乐中的部分曲目改编成了两套交响组曲,在音乐会上演出。之后还亲自挑选了10首钢琴曲,改编成一套钢琴组曲。结果,大家确实都很喜欢他的音乐。终于,在1938年,他的这部舞剧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Brno)世界首演,用的还是他组曲里的音乐。当时,因为普罗科菲耶夫的护照已经被没收了,所以没机会去布尔诺看。首演之后,苏联的人一看,咦?很成功啊,那么我们也上演吧。终于1940年,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剧院终于在苏联境内首演了这部舞剧,编导是拉夫罗夫斯基(Leonid Lavrovky)。从此之后,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部作品一直是苏联艺术团的保留剧目,并且超越了意识形态,在苏联内外都收获了业界和观众的好评。在演出成功之后,普罗科菲耶夫还在修订、增加音乐片段,一直到1946年,莫斯科大剧院终于首演了这部舞剧,普罗科菲耶夫才又挑出几段《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第三部交响组曲,给这套作品一个很好的收尾。不过2008年,有人做了一个相反的事情,在专家的研究之下,把普罗科菲耶夫的最初原作搬上了舞台,据说音乐要多一些疯狂和动力。也许,以后这个版本会慢慢流行起来,也许不会。目前,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多次修订后的版本,或是作曲家亲自改编的音乐会版本。

    在苏联首演之前,编导拉夫罗夫斯基还有主演都跟作曲家提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需要增加一些群舞、独舞炫技的片段。一开始普罗科菲耶夫很坚定地说:“我已经写了必须的音乐,我一个音符也不加。这个芭蕾本身就是完整的。你可以把它拿去、要么就算了。” 普罗科菲耶夫虽然是一位艺术家,但是他也是一位特别严谨的人,喜欢做各种记录,从小爱下国际象棋(拉德洛夫就是他的棋友),每次出去旅行的时候,都要计算行车速度,每个地点的到达时间都要精确到分。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舞剧,他和拉德洛夫一起创作的时候,恨不得把每个曲子的长度精确到秒了。在最早的剧情大纲上,我们可以看到每首曲子都具体的时间范围,精确到几分半、甚至四分之一分钟(也就是15秒),而且连演奏时可能出现的误差都计算好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一部芭蕾名作,之前也有人改编过一些剧目,但是都不算成功,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那么如果现在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一个结局完满的芭蕾舞剧,这部舞剧还会不会那么感人至深,也许要打一个问号。可是在创作之初,如此仔细严谨的普罗科菲耶夫和拉德洛夫为什么要写一个完满结局呢?一方面当时苏联的文艺政策主张让作曲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实原则上,去表现英勇、光明与美丽的事物上,普罗科菲耶夫和高尔基的一次谈话说到:“每个人都说音乐应该要活泼而乐观,以与新生活的精神相应”,高尔基补充道“但是它也必须温暖而柔和。”另一方面,主创觉得人死了就只能躺下了,没法跳舞,所以他们就改动了结局。不过,这个方案遭到了苏联莎士比亚专家的强烈反对,据说消息传到莎士比亚的老家英国,英国那边的人反倒不以为然。不过他们后来解决了人死了不能跳舞的问题,结局就改回去了。

    那么编导为什么要普罗科菲耶夫改动原作呢?他对普罗科菲耶夫说:“你写钢琴协奏曲的时候,你会写华彩段,芭蕾的变奏就是芭蕾演员们的华彩段。为什么要去剥夺舞蹈演员展示自己芭蕾技巧的机会呢?”在各种争论中,普罗科菲耶夫处于表演的角度、声学的角度,增加了一些片段,调整了一些片段。这些片段,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虽然也现在有人认为这些改动没有必要。当然,不管怎么看,改动后的作品绝对是非常精彩的一部舞剧。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编导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创作新的编舞版本。

    要知道,在柴可夫斯基的年代,芭蕾音乐的地位还处在编导说什么就什么,作曲家只能按照编导的要求创作,创作好的音乐也是可以随意增删、随意替换。这也是《天鹅湖》一开始首演失败的原因。幸亏后来有大师级的编导根据《天鹅湖》的音乐重新编舞,才改变了芭蕾音乐作曲家的地位,芭蕾音乐也变得更宏大,更交响化。柴可夫斯基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都创作了非常出色的芭蕾音乐。因为这几位作曲家的杰出创作,芭蕾音乐史的历史方向由此改变。

    说了那么多,今天还没介绍具体的音乐片段。首先下面请大家先看一段苏联版的“少女朱丽叶”,然后我再来说一说这部舞剧的音乐风格。我们现在看的视频是马林斯基剧院2014年的录像,编舞就是最早的苏联版。女主角的扮演者是戴安娜?维施涅娃(Diana Vishneva),非常美的一位首席女演员。这个版本里年轻的朱丽叶,还带着儿童的稚气,在跟奶妈玩捉迷藏。

    整段音乐的基调建立在C大调上,显得光明、单纯。每分钟144拍,可以说非常快。“少女朱丽叶”这个段落,大致可以分为ABA三段加一个尾声。A段就是我们看到的捉迷藏的片段,弦乐和管乐演奏出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非常活泼,很适合用来表现儿童的多动。各种意外又动听的转调,让人充满了新鲜感,不由让人赞叹作曲家的奇思妙想。因为描绘朱丽叶的少女形象,不需要需要很厚重的音乐,所以几乎大部分时候是用弦乐和温柔的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只是零星有一点响声。

    到了B段,音乐平静下来了,朱丽叶对照镜子的奶妈开玩笑,之后朱丽叶的亲妈进来,我们可以看出来朱丽叶和自己妈的关系远不如和奶妈亲昵。朱丽叶妈告诉她,帕里斯已经求婚,她要准备嫁人了。而朱丽叶争论,自己还太小,但是妈妈让朱丽叶自己照照镜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这段音乐中几位演员的动作。除了基本的芭蕾舞的形体动作,他们还用上了哑剧的表演方式,剧情看起来就更清晰了。

    2000年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的录像,这一版编舞是英国的麦克米伦(Kenneth MacMillan),朱丽叶不但和奶妈捉迷藏,还在和奶妈玩布娃娃。女主的扮演者阿力珊德拉?费里,她扮演的朱丽叶特别有灵气,不管什么年龄的演出,看起来就是有少女的味道。我们幻灯片上的剧照就是费里这两年在50多岁的时候,还在跳朱丽叶的剧照。据看过现场的朋友说,费里在舞台上依然看起来像一位少女,跳得还是很棒。我们现在看到的2000年的录像,她当时也有30多了。这一版中朱丽叶妈妈没有那么冷淡,帕里斯也被带到了朱丽叶面前,但是朱丽叶并不喜欢帕里斯,所以一开始甚至不太礼貌地躲得远远的。但是于此同时,朱丽叶毕竟是一位好奇的少女,也在观察对方。等父母和帕里斯走了之后,朱丽叶又原形毕露,变成了一位稚气未脱的少女,提醒她长大的人是奶妈。

    木管乐器:1短笛、2个长笛、2个双簧管(第二个为英国管)、2个单簧管(第二个为降A调高音单簧管)、1低音单簧管、1个次中音萨克斯、2个大管、一个低音大管

    铜管乐器:6个圆号、3个小号、1个短号、3个长号、1个大号

    打击乐器:定音鼓、小鼓、木琴、三角铁、木块、沙球、钟琴、铃鼓、A音管钟、钹、低音鼓

    键盘:钢琴、钢片琴、管风琴

    拨弦乐器:2个曼陀林、2个竖琴

    弓弦乐器:柔音琴(Viola d'amore)或独奏中提琴、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第一提琴组

    作曲家只用了乐队的部分乐器表现少女的形象。但实际上演奏这部舞剧,需要一个很大的乐队,管乐声部人很多,加入了平时并不出现在交响乐团中的次中音萨克斯,还用上了很多打击乐器。竖琴也增加到两架。弦乐中,还有一个柔音琴,也是一种弦乐器,有时候用独奏中提琴替代。除了次中音萨克斯,柔音琴,作曲家还使用了3中键盘乐器,钢琴、钢片琴和管风琴。为了表现古代的音乐风貌,还用上了曼陀林,舞台上也能看到曼陀林形状的道具。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比较宏大的音乐《骑士之舞》。这段音乐在国外很有名,很多电影和广告都用过这段音乐。可以说是第一次听就会印象深刻,容易记住,甚至可以说是一首洗脑神曲,听完余音绕梁。

    作曲家家在原来的草稿上写到,也许可以穿着盔甲跳这段舞。我们刚才欣赏的马林斯基剧院的版本,就有演员穿上了盔甲,这时候乐器中,大家能听到雄壮、宏伟的号角声,圆号和大号的节奏步伐稳健,主旋律的附点节奏贯穿整个主题。刚才在“少女朱丽叶”段落里非常低调的铜管乐器,终于有机会亮出了自己的声音,低音声部尤其突出。以朱丽叶父母为首的贵族们开始跳起一段慢速而堂皇的舞蹈。大家注意看演员的表情,朱丽叶父母的关系看起来很微妙。“骑士之舞”中间,还插入了朱丽叶的一段舞蹈,我们又听到了“少女朱丽叶”的主题,和前后“骑士之舞”的主题鲜明对比,大调和小调,明亮和暗沉,轻柔和宏伟。过一会儿,“骑士之舞”的主题又回来了。这时候主旋律变成单簧管独奏,语气上充满嘲讽之意,嘲讽的对象似乎是骑士的代表“朱丽叶的爸爸”与他舞伴们的复杂关系。

    我2016年在上海现场看过马林斯基的《罗密欧朱丽叶》和他们的歌剧《黑桃皇后》。我对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印象是,制作看起来很豪华,很能“烧钱”,人数多、场面大、服装和布景比较奢华效果。所以,这段宏大的音乐和群舞看马林斯基的版本就对了。

    苏联版首演的女主角是由传奇芭蕾女演员乌兰诺娃扮演,优酷上能找到1954年乌兰诺娃拍摄的电影版,电影里,《骑士之舞》的音乐则变成了表现上流社会舞会和酒宴的奢华,比较有批判性。

    就算有人以前没听过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经过刚才两段音乐,相信现在也感受到一点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特性。他曾经在自传中说过他的音乐包含五个方面,古典风格、现代风格、抒情风格、托卡塔风格和怪诞风格。就“少女朱丽叶”的主题,可以说抒情、现代、怪诞都有一些,因为当时她还没遇上罗密欧。相比之下,爱情的主题更为抒情,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人舞,两人在舞会后再次相遇,大家会听到一段管风琴,对应的是著名的阳台场景。中间还有一段罗密欧的变奏舞蹈,有一些连续的大跳、旋转等炫技性的动作。

    相对于费里演绎的麦克米伦版的录像青春热情,马林斯基演绎的苏联版编舞以及女主角的演绎还是比较温柔矜持,女主角的演绎方式更传统一些。

    美好的日子非常短暂。朱丽叶的表哥提拔尔特和罗密欧狭路相逢,在混乱之中,提拔尔特杀死了罗密欧的好朋友茂丘西奥,罗密欧冲动之下,杀死了提拔尔特。为什么挑出这段是因为这段场面很大,音乐也与众不同。我们会听到刚才听过主题,比如罗密欧遇到提拔尔特的时候,会出现朱丽叶的音乐主题。

    这介绍了他为什么不愿意伤害提拔尔特。而我们之前欣赏的,需要穿着盔甲跳的《骑士之舞》的主题也再次出现,对应了大家剑拔弩张的场面。

    但这些主题并不能表现动感的打斗以及人是如何死的。所以,大家会听到一段快速跑动的音乐,用来表现击剑对打的场景。之后作曲家让乐队扔掉了旋律,把整个乐队当成打击乐器,只用节奏来表现,这段音乐让人联想到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中的一些狂野的节奏,显示出普罗科菲耶夫受到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这一段我比较偏爱麦克米伦版的编舞,人的动作和音乐更契合一些。1:28:25

    因为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表哥,所以被判驱逐出维罗纳城,“告别”这段是第三幕开场,也是最后一次两人都在清醒和活着时的见面。

    这是一段炽烈热情的双人舞。我刚才不是说,苏联版的编舞和女主角跳的比较收敛吗?所以这段舞,我更喜欢费里演绎的麦克米伦版本。因为这样不但和音乐比较契合,也符合剧情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刚刚新婚就要分开的情况,甜蜜与哀伤并存,两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两位演员的动作。在朱丽叶葬礼之后,罗密欧看到假装服毒自杀的朱丽叶的“尸体”,也试图做类似的动作。与前面活力四射又充满爱意的朱丽叶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幕朱丽叶的葬礼和最后两人双双自杀的段落,两版编舞各有各的精彩,这也是整部舞剧最感人最悲伤的段落。马林斯基这版苏联版中,罗密欧(Vladimir Shklyarov扮演者)是等众人散了之后才出现,看到躺着的朱丽叶时甚至微微一笑,好像觉得这是一个玩笑,然后才想去唤醒朱丽叶。而麦克米伦版比较有意思,罗密欧看到了求婚者帕里斯前来哀悼朱丽叶,一怒之下,把帕里斯也杀了。悲痛之余,用各种方法想要唤醒朱丽叶,始终不敢相信朱丽叶死了,这时候打击乐和铜管开始呼啸和哀嚎,渲染出沉重气氛,直到最后绝望自杀。音乐暂时平静下来。等朱丽叶醒过来的时候,小提琴在高音声部响起两人的爱情主题,慢慢从阴郁变得特别煽情,这也是全剧最为催泪的地方。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下费里和罗密欧的扮演者安吉尔?科雷拉(Angel Corella)一起演绎的麦克米伦版。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