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婴幼儿中医保健及常见病护理
李岩 2018-10-26
浏览量:1169
一、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所以为了让小儿得到更好的护理与治疗,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1、小儿的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出生之后,五脏六腑都是娇柔嫩弱的,其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具体表现为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清代吴鞠通在前人基础上,将之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的这种形体发育、动作功能、智力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动态变化,理论上用“纯阳”来概括,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故小儿为“纯阳”之体,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2、小儿的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发病容易是指小儿容易感受病邪而发病。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内易为饮食所伤,加之胎产禀赋因素,是故小儿易于罹病。
小儿肺常不足,肌肤疏薄,腠理不密,加之调护失当,外邪易从口鼻而入,以致肺气失宣,易发感冒、咳嗽等病证。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易致疳证、食积、泄泻等症。小儿肾常虚,易因先天元精不足罹患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亦可由脾胃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致佝偻疾患。
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是指小儿患病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转为虚实并见;虚证往往兼见实象,出现错综复杂的证候。如感受外邪,化热伤津,炼液为痰,痰热闭阻肺络,发生肺炎喘嗽之实证;肺气闭阻,心血运行不畅,出现心阳虚衰、阳气外脱之虚证;先有脾胃不足,又内伤乳食,发生脾虚兼乳食积滞之虚实夹杂之证。易寒易热,由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患病后不但寒证易于转化为热证,也容易从热证转化为寒证。如表寒证疏解不及时,风寒可迅速化热入里,或致阳热亢盛,热盛生风;急惊风之实热证,可因正不胜邪而瞬间出现面色苍白、脉微肢冷等虚寒危象。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寒热虚实错综复杂,但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一般较容易治愈。张景岳《小儿则》云“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可比。”
二、婴儿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1、饮食调养
(1)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好处:①母乳的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的需要,并随着婴儿的成长改变其质量。②母乳易消化、吸收。其所含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容易消化,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并有利于大脑的发育。③钙、磷比例适宜(2:l),母乳能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抗体。④母乳喂养方便、卫生和经济,妈妈通过喂奶可增加与婴儿的接触,使婴儿获得更名的照顾与关怀,并能促进婴儿的智力发育。母乳喂养还可反射性地刺激妈妈的子宫收缩,有利于产后康复。可以减少母亲乳腺癌的发生率。
(2)合理添加辅食。
目的:①补充母乳的不足;②满足生长需要;③为断乳做准备;④促进味觉发育。时间:6个月左右。原则:① 量由少到多;②质地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③品种由单一到多种;④遇到不适要立刻停止添加,吃流质或泥状食品不宜过长,不可很快让辅食替代乳类,辅食要鲜嫩、卫生、口味好。
(3)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4)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5)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6)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为什么辅食要少糖、无盐?在婴儿期,孩子对盐的需要量每天不到1克,孩子从吃的奶和辅食中就已经能够得到。如果再加盐,会加重孩子肾脏的负担。给孩子的食物中少放糖是为了防止孩子龋齿。婴儿味觉正在发育,对外来的味道比较敏感,如果加调味品就会引起孩子挑食和厌食。
2、起居调摄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四时调摄。
目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娇宠备至,反而孩子患病不断,显得十分娇气。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孩子吃得太饱与穿得太暖所致。其实早在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就在《活幼心书》中云:“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并且进一步告诫世人“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他主张让孩子保持七分饱,则脏腑不易损伤,就不易患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倘能经常保持一种微寒状态,也就不易患伤风感冒,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
注意:正确理解“春捂”与“秋冻”。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应避免保暖过度,提倡 “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常用按揉部位及方法
(1)摩腹
位置:腹部。
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
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①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②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③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④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⑤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注意事项:①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捏住肌肉向上提时,不要提得过重,否则孩子会产生畏惧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脊难以进行。②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③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④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禁忌:当孩子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时,不可捏脊。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
(3)按揉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
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4)按揉迎香穴
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5)按揉四神聪穴
位置: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
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
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注意事项:①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②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③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④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⑤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
三、常见病的家庭处理
1、发热
定义: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人体防御疾病与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反应,是生理性主动调节。腋表:5分钟,正常体温36-37℃,按体温高低将发热分4类,以腋表为准:<38℃,低热;38℃~38.9℃,中度发热;39℃~41℃,高热;>41℃,超高热。
家庭处理:
(1)低热:物理降温,如:冷敷、枕冰袋、温水浴(水温比体温低2℃ ~3℃)多饮温开水,不要穿的太多;适当休息(卧床)室内保持通风,室温20℃~25℃湿度60%~65%;促进排便。
(2)中高热:体温超过38.℃药物处理:一般选用口服或肛塞退热药对症处理。如:美林、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栓等。
注意:发热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立刻送医:①持续高热;②活动力差、虚弱;③呼吸困难;④无法进食、剧烈呕吐;⑤抽筋、头部僵硬;⑥身上出现紫斑;⑦六个月以下之婴儿;⑧儿童本身患有严重疾病;⑨连续发烧二天以上。
(3)高热惊厥:好发6个月~3岁,先热后惊厥。表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群出现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上翻或凝视,多有意识障碍,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发作后恢复快。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均正常。高热惊厥转变为癫痫的几率为2%~7%。 高热惊厥一般处理:①加强护理:病儿去枕平卧,头侧位,不要搬运,不要摇晃及大声喊叫,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分泌物,指压人中穴,窒息时行人工呼吸;③ 控制高热;④送医院就诊(最好打120送医院)。
2、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以2岁以内小儿多见。
(1)感染因素:①肠道内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②肠道外感染:见于上感、肺炎、败血症等。
(2)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喂养不定时,不足量,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
(3)气候因素:天气过热,腹部受凉。
(4)过敏性:如对牛奶或大豆过敏引起的腹泻。
(5)其他:乳糖酶活力下降或肠道双糖酶缺乏,致使肠道对糖类食物消化吸收不良。
(6)易感因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营养素要求高、胃肠负担重、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低及胃肠道分析型IgA含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
(7)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轻者4~6次, 重者10次以上;大便性状的改变:呈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或糊状便,克悠黏液或脓血;常有食欲减退或呕吐,重者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8)鉴别诊断:①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表现,食欲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进食其他食物后,大便次数逐渐转为正常。②细菌性痢疾:有不洁饮食史,大便多为脓血便、有里急后重;大便镜捡可见大量红白细胞。③肠套叠:伴有呕吐,哭闹或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腹部触及腊肠样可活动肿块,大便果酱样。
(9)家庭护理:①加强护理。②饮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母乳喂养儿可适当减少哺乳次数,人工喂养儿可用不含糖的奶粉,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道正常饮食。③控制感染。④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可吸附肠道病原体和毒素,使受损的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和再生,增强屏障功能,起到止泻作用。微生态药物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侵袭,从而控制腹泻。⑤液体疗法:口服补液及静脉补液。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⑦自制糖盐水:500ml温开水+1.75克(半啤酒瓶盖)精食盐+10克白糖(2小勺)。⑧自制米汤加盐液:500ml米汤+1.75克精食盐。⑨ORS(口服补液盐)液。
3、便秘
原因:①饮食不均;②饮食不足;③没有排便习惯;④活动量不足;⑤其他因素,如:疼痛、精神刺激或者生活环境的变化。
家庭护理:
(1)适当的按摩治疗:主要是在婴儿的腹部进行按摩,按照顺时针方向,每天2~3次,每次按摩8~10 min。加强婴儿肠道蠕动,促进婴儿排便。
(2)注重饮食均衡:①多吃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②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每天要保证婴儿饮水量,最好以温开水为主。
(3)排便习惯的培养,通常三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进行排便训练。
(4)开塞露的使用。
(5)婴儿运动量的增加。
4、小儿常见皮疹性疾病——婴儿湿疹
定义: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
(1)病因常难以确定:①消化道摄入食物性变应原:如鱼虾、牛羊肉、鸡蛋等;②机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奶经常刺激;③护理不当:如过多使用碱性肥皂、过度喂养;④外在因素:如阳光、紫外线、寒冷、潮热接触人造纤维等物理刺激。
(2)临床表现:出生后1~3月起病,6个月后逐渐减轻,大多数1岁半后自愈;主要表现在头面部,小的红色丘疹或红斑,严重的有小水泡或糜烂;由于湿疹的病变在表皮,愈后不留瘢痕。
(3)家庭护理:查找原因并去除。①轻的不用治疗;②饮食管理:避免过度喂养,母亲避免鱼虾等食物;③衣物不可过厚,选取质地柔软的纯棉布料;不用洗液或肥皂清洗湿疹部位,可经常使用婴儿皮肤湿润产品缓解皮肤干燥和骚痒;居室通风,保持湿度;④避免接触过敏原;⑤预防感染。⑥必要时涂少量湿疹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