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音乐(四)——交响音乐
顾丹红 2018-11-22
浏览量:951
大家下午好,今天讲座的主题依然是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继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以及苏联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三个专题之后,今天第四讲“交响音乐”中我要介绍的不再是单独的一位作曲家的单个作品,而是不同国家的几位作曲家为乐队创作的不同风格与体裁的交响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都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关。
下面首先,我需要解释一下讲座标题中的“交响音乐”到底指的是什么?简单的解释就是西方管弦乐团演奏的作品。乐团演奏的不是歌剧、不是舞剧。乐团的人数规模有大有小。
不管编制大小都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分别是弦乐器(基本上指的是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吉他、曼陀林这种都不是常规乐器)、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锣、钹、木琴等)。
有时候大编制的交响乐团作品还有钢琴、竖琴等乐器。这时候的钢琴不一定是钢琴协奏曲里那种一个钢琴和乐团抗衡那种类型的方式表演,钢琴也有可能只是放在乐队后方成为整个管弦乐团的一个声部。从历史上看,乐队的规模是随着乐器制造工艺越来越发达而从小到大,从2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有一些特殊的交响音乐演出带合唱团,就可能要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这种是特例。因为演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演出场馆大小限制、还有演出成本的控制问题。
乐队的大小都是为作曲家想要的效果服务,因为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喜好都不一样,所以乐队演奏的音乐也有很多中,有的交响音乐是单个乐章,有的则分好几个乐章。而乐章长度也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比如,图片(来自iPad应用“交响乐团”)中萨洛宁指挥的英国爱乐乐团演奏海顿《第六交响曲》编制人数是30人。因为这是海顿为自己老板艾斯特哈齐亲王的宫廷乐团创作的,这些乐手就是养在亲王家里,就像小说《红楼梦》里贾府养了自己的戏班子一样。有钱的喜爱音乐的贵族家里有二三十人规模也不算小了。这个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20多分钟的演奏时间。后来,交响音乐在欧洲大城市的市民音乐会上流行起来,编制也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
到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当时就流行写大编制的作品,比如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1910年的作品《火鸟》,乐团规模就很奢侈,需要的大件乐器很多,总人数也超过了100人,完整版本的15段音乐演奏时间大约50分钟。《火鸟》原本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但是因为舞剧中的音乐非常出色,所以无论是舞剧音乐完整版还是作曲家亲自改编的乐队组曲版本在音乐会上也很受欢迎。今年10月我在上海看了一场音乐会就演奏了完整版的《火鸟》。
无论是海顿的《第六交响曲》这种交响曲、还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舞剧配乐,都属于交响音乐。那么交响音乐到底有哪些常见的形式与体裁呢?看看一个交响乐团的节目单就知道了。
常见的有交响曲、交响诗、序曲、组曲、舞曲、歌剧间奏曲、戏剧配乐、电影配乐。这里有一些体裁之间还有关联,我会在涉及相关作品介绍一下,现在就不多展开了。我今天要介绍的作品体裁涉及了交响曲、序曲、戏剧配乐及其组曲和电影配乐。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首交响曲,它是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的一首戏剧交响曲或者说合唱交响曲,总之,一首交响曲。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交响曲?什么又是戏剧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大家肯定知道莫扎特、贝多芬这些作曲大师都写过一些交响曲,但是这些交响曲都和任何戏剧故事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交响曲本身没有标题,只有编号。比如说贝多芬著名的《“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只是作品的一个“外号”或者说是“昵称”,现在“命运”这个标题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和作品没有直接联系。这个曲子正式的名称可以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或者就叫《第五交响曲》,作品编号Op.67。标题中“C小调”表示这个曲子用了什么调,“第五交响曲”则表示这是贝多芬的第五部交响曲,他一生一共写了9部交响曲,这是第五部。作品编号Op.67,这不代表这是贝多芬写的第67首曲子,而是出版的作品编号第67号。他生前未出版的一些曲子另外有编号。
通常情况下,我们常见的交响曲是传统的古典交响曲:有4个乐章,他们有的相对固定的格式:快、慢、舞曲、快,其中第一乐章的结构往往是奏鸣曲式,一种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的大型结构,所以古典交响曲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写给乐队的奏鸣曲)。有时候交响曲会出现合唱,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合唱《欢乐颂》就源自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一个带男女四声部合唱+四位独唱演员+管弦乐队的交响曲,《欢乐颂》是第四乐章中的一个片段。在此之前,贝多芬也写过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带合唱,不过体裁并不是交响曲。
海顿是贝多芬的老师,也被誉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比海顿小一辈,是海顿的忘年之交。他们3位都创作了伟大的交响曲,很多作品到现在还经常演出。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之后创作交响音乐的人,必然是继承了他们的音乐遗产,站在伟人的肩膀之上创作。但是前人的作品,也给了后人很大压力,大家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
而19世纪的法国作曲家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却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他的交响曲、乃至交响曲中单个乐章都有自己的标题,而不仅仅只是数字编号或者只告诉我们什么大小调。他的4首叫做交响曲的作品,3部都不是传统4个乐章的作品。乐队编制也不是那么传统,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合唱占了很大的比例,整个交响曲的标题为“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带合唱、几位独唱、一个宣叙性的合唱序曲的戏剧交响曲”。
整个作品分为3大部分,7大段,总时长要90分钟以上。虽然歌剧中常有合唱,但歌剧是歌剧,交响曲是交响曲。从舞台表演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区别。而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既不是歌剧,也不是传统的古典交响曲,它是一首戏剧性的大型合唱交响曲。所以,因为演出涉及的长度和人数都比较大,所以现在完整演出不算很多。不过中间有几个主题还是经常被拿出来演奏。考虑到观赏性,今天我们欣赏其中的爱情主题和麦布女王主题的时候,来看一个特殊版本的演出录像。2007年,一位德国编舞大师萨沙?沃尔茨(Sasha Waltz)为巴黎歌剧院创作了一个作品,把柏辽兹合唱交响曲的基础上变成了一部舞剧。
比较有意思的是,柏辽兹本人也把他本人和他老婆比喻成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star-crossed”命运多舛的一对恋人。他的老婆名字叫哈莉耶特?斯密孙,就是一位以演莎士比亚而闻名的演员。柏辽兹看过她演的《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亚、当然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疯狂地爱上了她,但斯密孙却一直拒绝,直到她在几年后听到了柏辽兹的音乐作品才认可了他的才华。可是两人婚后却又矛盾多多。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交响曲的灵感和创作动机,可以说都和这位哈莉耶特?斯密孙有关。合唱团员唱的歌词表现了朱丽叶家舞会结束后,宾客互道晚安的场景,祝愿对方梦到爱情的场景。合唱在交响曲中体现了叙述情节、渲染气氛等功能。
可能是因为描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著名作品太多了吧,柏辽兹这部交响曲中更抢眼、或者说更抓人耳朵的是麦布女王的那一段,乐队配器很出色。麦布女王是罗密欧好朋友茂丘西奥的一段演讲:
茂丘西奥
她是精灵们的稳婆;她的身体只有郡吏手指上一颗玛瑙那么大;几匹蚂蚁大小的细马替她拖着车子,越过酣睡的人们的鼻梁,她的车辐是用蜘蛛的长脚作成的;车篷是蚱蜢的翅膀;挽索是小蜘蛛丝,颈带如水的月光;马鞭是蟋蟀的骨头;缰绳是天际的游丝。替她驾车的是一只小小的灰色的蚊虫,它的大小还不及从一个贪懒丫头的指尖上挑出来的懒虫的一半。她的车子是野蚕用一个榛子的空壳替她造成,它们从古以来,就是精灵们的车匠。她每夜驱着这样的车子,穿过情人们的脑中,他们就会在梦里谈情说爱;经过官员们的膝上,他们就会在梦里打躬作揖;经过律师们的手指,他们就会在梦里伸手讨讼费;经过娘儿们的嘴唇,她们就会在梦里跟人家接吻,可是因为春梦婆讨厌她们嘴里吐出来的糖果的气息,往往罚她们满嘴长着水泡。有时奔驰过廷臣的鼻子,他就会在梦里寻找好差事;有时她从捐献给教会的猪身上拔下它的尾巴来,撩拨着一个牧师的鼻孔,他就会梦见自己又领到一份俸禄;有时她绕过一个兵士的颈项,他就会梦见杀敌人的头,进攻、埋伏、锐利的剑锋、淋漓的痛饮——忽然被耳边的鼓声惊醒,咒骂了几句,又翻了个身睡去了。就是这一个春梦婆在夜里把马打成了辫子,把懒女人的龌龊的乱发烘成一处处胶粘的硬块,倘然把它们梳通了,就要遭逢祸事;就是这个婆子在人家女孩子们仰面睡觉的时候,压在她们的身上,教会她们怎样养儿子;就是她——
罗密欧
得啦,得啦,茂丘西奥,别说啦!你全然在那儿痴人说梦。
茂丘西奥
对了,梦本来是痴人脑中的胡思乱想;它的本质像空气一样稀薄;它的变化莫测,就像一阵风,刚才还在向着冰雪的北方求爱,忽然发起恼来,一转身又到雨露的南方来了。
班伏里奥
你讲起的这一阵风,不知把我们自己吹到哪儿去了。人家晚饭都用过了,我们进去怕要太晚啦。
柏辽兹创作这部作品并没有直接使用莎士比亚的法语译本。实际上巴黎人看到的莎剧都已经是改编版了,而这部交响曲中埃米尔?德尚(émile Deschamps)创作的歌词可以说是改编版的改编版。所以,麦布女王出现的场景竟然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主题和朱丽叶假死后的葬礼段落的中间。幸好,编舞用幻想解决了这个逻辑,让我们欣赏这段三拍子快速的舞曲,谐谑曲。跳跃的音符中充满了柏辽兹的奇思妙想。
柴可夫斯基的重要的交响作品六部交响曲、《1812年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歌剧歌剧《黑桃皇后》、《奥涅金》等,此外还有一些协奏曲。
序曲顾名思义是一个大型音乐戏剧作品的第一首曲子,就像我们翻看一本大部头著作的时候,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序或者前言。歌剧会有序曲、舞剧有序曲、话剧演出的时候也可能有序曲。我们的交响音乐和乐队编制正是来源于歌剧序曲。当时序曲的作用就是告诉观众:嗨!各位!我们的演出马上要开始了,请大家安静坐下。但是到19世纪,作曲家们各种求新求变,一些原本不独立或者不在音乐会上演出的体裁,变得独立起来。于是音乐会序曲就此诞生。这个序曲甚至不一定和具体的文学戏剧作品,可能会和地名、事件活动有关。总之,音乐会序曲是一种标题音乐作品,一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1869年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工作,他在前辈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下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都是作曲家酝酿多年的版本。我们现在常听到的版本是1880年最终定型的第三版,之前两版分别创作和修订于1869和1870年。
序曲一开始是从劳伦斯神父的主题开始的,单簧管和大管在较低的音区缓慢地演奏出这个悲悯的主题,沉稳肃穆中带着忧伤。等后面劳伦斯神父主题再次出现时,速度变得更快,显得稍微活跃了一点。旋律中间,弦乐时不时会插入一个不详的主题,暗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之后劳伦斯的主题变得激动不安,力度也变大。随着定音鼓的一阵酝酿,动力十足、矛盾激烈、重音突出的表现打斗和仇恨的主题进入。节奏中的前十六、切分、附点和休止符使得音乐变得强大有力,表现了双方家族恨意的强大。中间连续的音阶碎片和起伏,让音乐变得更为纠结。当然这部作品中抒情优美、感人至深也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爱情主题,这个爱情主题比柏辽兹的要更动人。整个幻想序曲用奏鸣曲式结构创作而成。所以我们在爱情主题出来之后,仇恨主题还会再现。序曲临近尾声时还有一个从强快速减弱的两小节,暗示了生命的消逝。之后音乐出现了转机,明亮的大三和弦出来,暗示了仇恨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而慢慢消解,最后两大家族和解。
下面让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仇恨和爱情主题。音乐出自于戏剧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的同名组曲,创作时间是1956年,作品56号,一共有10段音乐,其中第一段《引子》就是仇恨与爱情的主题。其实卡巴列夫斯基这套组曲的风格和我们上期讲座,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风格还挺相近的,而且写的年份比普罗科菲耶夫晚,但却并没有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音乐。之所以今天简短的介绍一下这个作品,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作曲家们的共性。大家都是用不协和音程、以及尖利的铜管音色描绘仇恨,而爱情则是用抒情优美的弦乐和木管。不同的音色和和谐程度造成听觉感受就有很大不同。
下面介绍一个更冷门的作曲家的更冷门的作品。斯坦哈默(Wilhelm Stenhammar,1871-1927)是瑞典在19-20世纪之交最重要的作曲家。虽然它名气不大,但是他的戏剧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得很有自己个性,而且可听性很强。
斯坦哈默的戏剧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922年创作,作品43。但组曲则是他去世后多年,在1944年由他的学生西尔丁?罗森博格(Hilding Rosenberg)重新配器改编成乐队组曲。当年和斯坦哈默合作的导演和舞美设计追求一种新文艺复兴风格,所以音乐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大编织乐队,音乐显得复古而又亲和力。比如活泼、优美、富有色彩的《加沃特舞曲》,而田园般美好的《彼得的管乐》,双簧管独奏表现了一段牧笛风格的旋律,音乐速度比较自由,音乐悠远而宁静,表现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似乎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会向往的生活之地。当初戏剧舞台上,主创人员安排乐手在遥远的幕后演奏,似乎暗示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这对情侣的遥不可及。
让我们来欣赏一段电影配乐,来自1968年弗朗哥?泽菲雷里导演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段音乐相当有名,被很多音乐家改编和演奏过,也常常会在电影音乐的交响音乐会上出现。大家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很可能发现自己早就听过,特别耳熟。这部电影的配乐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尼诺?罗塔(Nino Rota,1911-1979)创作。爱情主题”出现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初次相遇的一见钟情的舞会上,有一个独唱歌手唱起了一首忧郁的歌曲,中间间奏的部分大家会发现歌曲变成了煽情的乐队,当然少不了擅长演奏抒情线条的弦乐和管乐。这个主题也贯穿整部电影,如最后两人殉情时,两大家族和解的时候都再次以乐队的形式出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1968版电影中的舞会上两人是如何相遇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