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作成语
王建军 2018-12-01
浏览量:2024
苏州自古山水形胜,人文荟萃,不仅是孕育正宗吴方言的核心区域,也是诞生吴派文学、吴派艺术、吴派学术的风水宝地。苏州的本土文化底涵丰厚,个性鲜明,是中华地域文化中富有活力的一个板块。苏州不仅为汉民族呈现了诸多魅力无穷的文化精品(昆曲、评弹、刺绣、园林等),也为汉语言贡献了不少韵味独特的语言瑰宝。在这些繁若星辰的语言瑰宝中,“苏作”成语堪称一串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苏作”成语的内涵
“苏作”,顾名思义就是苏州制作、苏州创造的意思。自唐宋以后,历经元、明、清,苏州的雅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日臻精良,逐渐成为江南文化、江南手工技艺的典范。明代中叶以后,苏州号称“江南首都”,不但经济发达、物阜民殷,而且生活奢华、引领时尚,在玉器等高档消费品的制作方面独步全国。“苏作”由此成为精美与雅致玉器的代名词。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苏作”更不时被提及,已成为苏州地产工艺美术精品的统称。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已将“苏作”打造成为品牌商标,涵盖了玉石首饰、刺绣缂丝、竹木乐器、传统服饰等多类工艺产品。“苏作”意味着产品的“精、细、雅、巧”等特点,在工艺美术界和收藏界一直享有盛誉。
“苏作”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可以适用于一切具有苏州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所谓“苏作”成语就是苏州的地产成语或本土成语。一个成语要被定性为“苏作”成语,必须具备下列要素之一:
第一,该条成语必须出自苏州本土人士之手。例如,“壮士断腕”出自唐代陆龟蒙的诗作。而陆龟蒙是吴江人氏,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号甫里先生。
第二,该条成语必须反映苏州本土人士的行状(事迹)。例如,“粉墨登场”讲的就是明末著名的昆曲丑角夏汝开高超演艺才能的故事。夏汝开是苏州昆山人,被明代著名戏曲家张岱选入家乐吴郡班,后不幸早逝于浙江。
第三,该条成语必须反映苏州的历史传说。例如,“覆水难收”讲的是西汉会稽太守朱买臣(苏州吴中区藏书人)休妻的故事。昆曲传统剧目《朱买臣休妻》、京剧《马前泼水》专门演绎了这一故事。
第四,该条成语涉及的人事必须发生在苏州境内。例如,“司空见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在司空李绅家宴上的即兴诗作,抒发的是作者人事沧桑之感。
第五,该条成语涉及的人事在苏州仍有相关历史遗存。例如,“顽石点头”讲的是东晋名僧竺道生当年在苏州虎丘山讲经说法的盛事,山下的千尺坪至今仍有“生公讲坛”、“石点头”等遗迹。
二、“苏作”成语的成因
成语是现成之语,也就是前人说过或写过的话。前人说过或写过的话很多,但只有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才有可能升格为成语。一句话语要想升格为成语,通常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其一,话语要有实在的内容。话语或阐发哲理,或说明史实,或揭示性情,总之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二,话语要有精致的形式。话语需经过打磨或锤炼,格式简练,韵律和谐,辞藻雅致,总之要能给人以美感。
其三,话语要频繁被人引用。话语自问世用来,经常被人频繁使用,具有很大的传播面和点击率,甚至到了人人传诵不已、耳熟能详的程度。
一句话语要能满足以上条件的话,通常必须出于名人之口,属于名人名言。而苏州恰恰是名家辈出、名言畅行的胜地。众所周知,苏州沧浪亭有一座五百名贤词,祠内壁上嵌有594方历代人物平雕石刻像,堪称姑苏一绝。这五百名贤就是曾经影响或改变了苏州乃至中国历史的各方名人。他们的高行义举为后人称颂,他们的学识才情为后人仰慕,他们的经典话语为后人传诵,其中有不少就敷衍演化成了成语。
苏州不仅自身出产名人,同时也仰慕名人、尊重名人,很多有关名人的佳话至今流传不绝。比如,明万历年间长洲知县江盈科在虎丘平远堂建五贤祠(又称五贤堂),以纪念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苏州刺史和宋长洲令王禹偁及晚年常来苏州的苏轼。像仰苏楼、白堤、范庄这些遗迹都体现了苏州文化中的名人效应。
事实也证明:人物的名气越大,其贡献的成语就越多。伍子胥是苏州历史上的头号名人, 有4条成语就因他而生:吴市吹箫、感恩图报、因地制宜、抉目吴门。南宋名臣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是苏州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贡献的成语也有四条:壁垒森严、横峰侧岭、将心比心、珠光宝气。
三、“苏作”成语的数量
汉语成语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动态之中。目前较为权威的大型成语词典《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和《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分别收录了古今成语24808条和18000多条。在如此庞大的数量中,真正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使用率的成语应该不足一万条。而在这万条成语中,目前被认定的“苏作”成语仅有28条。下面按产生时间之先后排列如下:
吴市吹箫 三令五申 感恩图报 因地制宜 如火如荼 抉目吴门 覆水难收
负重致远 开门揖盗 士别三日 莼鲈之思 顽石点头 司空见惯 雨露之恩
月落乌啼 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 翻江倒海 壮士断腕 双管齐下 先忧后乐
名落孙山 横峰侧岭 将心比心 珠光宝气 森严壁垒 粉墨登场 匹夫有责
与浩瀚的成语之海相比,区区28条“苏作”成语尽管看起来占比不大,但地位和作用却非同小可:
一是知名度大,使用率高。除了“吴市吹箫”、“抉目吴门”等条目略显生疏外,其他各条可谓人人皆知,几乎是中等文化层次以上的人头脑中的必备之物。
二是来源广泛,门类齐全。上述成语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覆水难收”),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士别三日”),有的来自诗文语句(如“曲径通幽”),有的来自逸闻趣事(如“双管齐下”),几乎覆盖了成语的所有来源。
三是文化浓郁,特色鲜明。比如,“莼鲈之思”抒发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提到的莼菜和鲈鱼是地道的吴地名产。又如,“粉墨登场”叙述的是一代昆曲名伶夏汝开的旷世才艺。昆曲就发源于昆山,而夏汝开正是昆山人士。
四、“苏作”成语例说
“苏作”成语源远流长,美不胜收。在此仅选择其中的代表性条目加以展示,以飨各位读者。
(一)与民间传说有关的成语
民间传说属于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民间传说有可能实有其人,不一定实有其事。下列“苏作”成语应该就源自民间传说:
感恩图报
【故 事】春秋吴国大将伍子胥,决定要攻灭郑国。郑国的许多大臣主张发动全国老百姓,跟吴军拚个你死我活。郑定公不敢以卵击石,只得公开悬赏能使吴国退兵的高人。悬赏令发出的第四天,有个打鱼的小伙子来见郑定公,说他有方法使伍子胥退兵,并且不用兵马粮草。郑定公只得让他去试试。于是,打鱼的小伙子夹着一支船桨,一边唱着歌,一边打着拍子,来到吴国兵营里求见伍子胥。伍子胥听着小伙子的叙述,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自己当年逃难时的救命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在听了小伙子的心愿后,伍子胥决定回报渔夫的救命之恩,慨然下令退兵。郑国于是得以保全。后来,渔夫父子一起跟随伍子胥来到吴国,被安置在太湖边的渔洋山畔。
覆水难收
【故 事】朱买臣是汉代著名的大臣、辞赋家,吴中区藏书人。朱买臣出身卑微,家境贫寒,主要靠砍柴为生,但酷爱读书,经常一边挑着柴担,一边大声朗读。劳作之余,他就将穹窿山茅蓬里的一块大盘石当作读书台,书有时也藏在大石底下。朱买臣直到四十多岁,依然一贫如洗。他的妻子认为朱买臣此生难以发达,最终选择离他而去。后来,朱买臣被同乡严助推荐给了汉武帝,受到重用,并娶了新夫人。他已改嫁的前妻闻讯后非常后悔,意欲恢复夫妻关系。朱买臣于是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声称前妻若能把水回收到盆里,就可重为夫妻。前妻见不能如愿,只得羞愤自缢而亡。
顽石点头
【故 事】晋末高僧竺道生,俗姓魏,自小即十分聪颖而有悟性,深得其父的呵护与培养,后离俗出家,皈依佛门。因其师父竺法汰来自天竺国(古印度),遂改为竺姓,世称生公。道生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上庐山讲授佛法,迅速成为江南一带的佛学大师。他潜心研究刚传入中国、尚未译完的《涅槃经》,深刻参悟到其中的奥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推断,但受到众人的质疑。道生坚持己见,不为所动,终被逐出庐山,辗转流落到苏州虎丘山。一日,道生面对满山的群石阐发自己的理念,因说理精妙透彻,感动得群石纷纷点头称是。后来,昙无谶译出全部《涅槃经》,后面的内容印证了道生“人人皆可成佛”的观点。道生自此名声大噪,一时从者如云。
(二)与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把过去的事实用故事的形式说出来就是历史故事了。历史故事基于真人真事,大致有案可稽。下列“苏作”成语应该就源自历史故事:
如火如荼
【故 事】春秋后期,吴国国力逐渐强盛,吴王夫差意欲称霸中原。公元前482年, 吴王夫差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与天下诸侯会盟。为了显示实力,吴王夫差命人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组成三个方阵。中间的方阵一律白盔、白甲、白衣、白旗,左边的方阵一律红盔、红甲、红衣、红旗,右边的方阵则一律黑盔、黑甲、黑衣、黑旗。三路大军,开到会盟地点附近,摆开阵势,吴王夫差亲自击鼓发令,三万人一齐大声呐喊,声音如同天崩地裂一般。吴军盛大的军容和整肃的军威,让各国诸侯胆战心惊,不得不承认吴国的盟主地位。就在吴王夫差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之际,南方的越王勾践却趁机发起了进攻,最终导致了吴国的惨败。因此,黄池之会既让吴国达到了北伐称霸的目的,但也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莼鲈之思
【故 事】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张翰为人才气横溢,纵放不拘,颇有阮籍之风,时人称为 “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冏执政时期,张翰被征召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阳为官期间,张翰一日忽见秋风起,不由得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对人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顺应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毅然弃官还乡。不久,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开始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时机,后来才领略了他的旷达洒脱。张翰一生诗文甚多,流传下来的仅有《首丘赋》和《思吴江歌》等少量作品存世。《思吴江歌》云:“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三)与逸闻趣事有关的成语
所谓逸闻趣事就是指世人道听途说来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一般多出于古代的野史笔记之中,很难得到求证。下列“苏作”成语应该就源自逸闻趣事:
双管齐下
【故 事】张璪(一作“藻”),字文通,唐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张璪一生在官场上很不得志,先后因事被贬为衡州司马和忠州司马。
张璪喜欢绘画,尤其擅长画松石山水。其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他画松树时,总是双手各握一支毛笔,一支笔画苍翠新枝,另一支笔画枯干虬枝。不论是新枝还是枯枝,都十分生动逼真,令人称奇。
据说,张燥画画还有两个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由于技法独特,风格迥异,张璪的画在当时被誉为“神品”。其代表作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可惜无一存世。他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名落孙山
【故 事】南宋范公偁是范仲淹的玄孙、范纯仁的曾孙,所著《过庭录》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小说。据《过庭录》记载,吴地人孙山是个能言善辩、诙谐幽默的才子。有一次,他和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孙山幸运中榜,但排在榜单的最后。而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上榜。孙山先回到家里后,同乡便来问他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只好含蓄地回答:“我孙山是榜上的最后一名,而令郎的名字却还排在我的后面。”
(四)与古典诗词有关的成语
苏州是吴声歌曲的发源地,不仅诗人如林,而且佳作如云。在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中,自然少不了“苏作”成语的身影。例如:
月落乌啼
【故 事】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苏州郊外的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著名的羁旅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这首诗还将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个人处境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是写愁的代表作。
枫桥横跨在枫江之上,距寒山寺山门仅百步之遥。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曲径通幽
【故 事】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常熟虞山北麓,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寺院坐落在深山花木丛中,通往禅房僧院的道路是起伏不平、蜿蜒曲折,必须经过艰苦跋涉才能到达。唐朝诗人常建曾来此游玩,并欣然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作虽然意在描写禅房的幽深意境,却道出一个在曲折中前进、在逆境中奋起的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横峰侧岭
【故 事】范成大,字致能,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晚年退居石湖,号石湖居士。范成大一生文名赫赫,尤工于诗。他一方面效法江西派,一方面秉承白居易、张籍等人开创的新乐府传统。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自成一家。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书,作品在南宋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全力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富有民歌之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还是南宋著名的词作家和地理学家。
至于其他出自古典诗词的“苏作”成语,不妨引证如下:
1.司空见惯——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2.曲径通幽——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3.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翻江倒海——唐?顾况《龙宫操》诗:“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鲛人织绡采藕丝,翻江倒海倾吴蜀。汉女江妃杳相续,龙王宫中水不足。”
5.壮士断腕——唐?陆龟蒙《别离曲》诗:“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6.壁垒森严——宋?范成大《次韵郊祀庆成》诗:“百神森壁垒,万卫密钩陈。日月青旗色,雷霆玉辂尘。”
7.横峰侧岭——宋?范成大《太行》诗:“西北浮云卷暮秋,太行南麓照封丘。横峰侧岭知多少,行到燕山翠未休。”
8.将心比心——宋?范成大《偶至东堂》诗:“久坐蒲团焦叶放,闲拖藜杖藓花深。饥时吃饭慵时睡,何暇将心更觅心。”
9.珠光宝气——宋?范成大《元夕》诗:“粉痕红点万花攒,玉气珠光宝月团。帘箔通明香似雾,东君无处著春寒。”
以上“苏作”成语属于不完全列举。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应该还有更多的“苏作”成语等着我们去排查发掘,等待我们去验明正身。
作为吴语言和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上的苏州对汉语言和汉文化的贡献堪称巨大。“苏作”成语一方面证明了苏州本土语言文化的魅力和张力,一方面也为苏州未来的语言文化奠定了基础、规定了走向。
在守护、彰显传统语言文化的同时,如何发展、推演新型的语言文化,应该是新老苏州人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张永远做不完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