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音乐(五)——歌剧
顾丹红 2019-01-10
浏览量:1435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音乐系列讲座最后一期,前面四讲分别介绍了两部音乐剧,一部舞剧和一些交响音乐作品。今天第五讲我要介绍一下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歌剧。在前面的讲座中我提到过,莎士比亚有很多剧目被搬上了歌剧舞台,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最多的,到底有多少部我不清楚,有一本书说是至少10部,而英文维基百科上说至少有24部。不过讲座时间有限,我今天只介绍最著名也是最经常上演的一部,它是由19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古诺创作的。在具体介绍这部作品的细节之前,让我们先来聊一聊什么是歌剧和我们为什么要看歌剧。
首先让我们先追溯到更古老更久远的年代,回到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来到它的诞生地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很多人知道这个城市是因为传奇的美第奇家族和他们支持的艺术大师们,比如说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等。佛罗伦萨良好的文艺氛围不仅仅滋养了一大批画家,还有诗人、音乐家等等。到了16世纪末,一群艺术家想要复兴伟大的古希腊音乐戏剧传统,他们就创作出一种新式的舞台表演形式,一不小心就“发明”出了歌剧——Opera。不过一开始大家并没有给这种新型的表演形式起名字,过了几十年才用Opera来称呼这种表演。因为歌剧诞生于意大利,所以Opera是一个意大利词,它的本意是作品,而且是复数形式,那就意味着是一系列的作品了,用来指代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所以这个词其实可以算一个简称,简单概括出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形式,而这种形式也被看作为音乐与戏剧结合的最高综合形式。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外国音乐辞典》歌剧定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台词全部或者大部分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的戏剧作品。
西方音乐历史上最早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的乐谱已经失传。真正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歌剧叫做《尤丽迪茜》,它诞生的年代很好记,恰好是1600年,是为了庆祝一场婚礼而创作,美第奇家族的姑娘嫁到了法国王室。
不过这些早期歌剧,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无论是音乐风格还是使用乐器、乐队规模、演唱方式都和我们比较熟悉的歌剧不太一样。所以一般这个时候的音乐,西洋乐迷直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古乐”。毕竟这还算是歌剧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有很多很美的音乐,但在古典音乐中都还算比较小众的作品,在中国可以说是小众中的小众。
但是到了后来歌剧乐队催生出了交响乐。随着器乐工艺和作曲技法的发展,歌剧规模也越来越大,有趣的剧本也越来越多,演唱也越来越需要技巧,舞美灯光也越来越复杂。到18世纪歌剧的音乐风格就差不多就是普通观众眼里的歌剧了,比如说莫扎特的歌剧。到了19世纪,歌剧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代。它不仅是以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可以说是当时有钱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之一。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看歌剧?看点是什么?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去歌剧院看歌剧?家里看DVD就能解决的事情,甚至网上在线能解决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花上几百块上千的费用去现场看?
我们去看歌剧看什么?听什么?又去感受什么呢?首先,很多歌剧院本身的就是一个著名建筑,可能是一个历史景点,比如像巴黎歌剧院,或者像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一样是一个新颖前卫建筑的代名词。作为设计就值得一看,而好歌剧院的音效无法在家中更体现,你再好的贵的音响你也买不来歌剧院的巨大的立体空间,场地无法替代。所以,我们家里就算用投影仪也没法制造出舞台上最豪华或者也可能是最前卫的舞台设计。在家唯一有优势的大概就是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录像中演员身上的精美戏服了。如果坐在第一排,那估计还是第一排看真人更清楚。
歌剧是一种奢侈的演出,一般都需要大财团和政府赞助,因为普通戏曲、音乐剧等舞台现场中看不到的豪华的景象和阵容:首先乐池有一个中到大型交响乐队,从乐队人数上就超过了戏曲和音乐剧。歌剧都会有合唱,一般都是混声四重唱合唱团,还时常再有一支童声合唱团加入演出,也是从小培养储备力量。此外,舞台上有时候还不止这些人,因为很多歌剧会有舞蹈,这部歌剧就是如此,只不过不是每次演出都一定会完整上演带芭蕾的版本。有芭蕾的歌剧,也是法国歌剧的一项传统。
那么对于常看演出的观众,那么可能还有音乐界的追星和捧场,好的歌剧现场能看到歌剧名角、名指挥。因为世界级的歌唱家、合唱团和乐队制造的无可替代的声响和艺术感受绝对是最无法替代的感受。如果说舞台布景再壮观不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思妙想也可以通过其他领域获得满足。唯有声响和音乐上的艺术感受无法用其他任何形式取代。
我们苏州最大的剧院是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只有1200个座位,上海大剧院1500个座位。但是这些和真的大型的歌剧院比还是小了很多,很多歌剧院都有两千多个座位。比如,我去年3月去的巴塞罗那利塞欧歌剧院就有6层楼高,2292个座位。这还不是最大的那种剧院,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有3816个座位,如果再有站票可以容纳4000观众。撇去任何音乐上的讨论,在这么大的歌剧院里面唱歌,歌唱家要用自己的声乐技术,凭借自己身体共鸣在毫无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从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乐团的后方穿透出来,传达到观众席的每个角落,这本身就是一种声音上的奇迹。这种感受只有现场听过才能体会。而伟大的歌唱家就不但可以做到这种传达,还能表现出音乐的美和戏剧的力量。当然,并不是每场演出都是完美的,因为歌剧创作也有音乐质量和剧本质量。所以挑选适合自己的剧目、令人满意的乐团和指挥,有没有感兴趣的歌唱家等等,都会影响到自己的感受。
最后,现场看演出也是一种仪式感。打扮得体、甚至隆重亮相出现在某个歌剧制作的首演现场,与朋友相聚、甚至与名流同场。在看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台上台下的互动,还有和其他观众一起鼓掌欢呼的气氛。这些都是家里看电视、看网络视频、看DVD无法满足的。而刚才说的大都会歌剧院,更是新土豪老板们为了让自己太太看歌剧时能有有包厢秀钻石秀奢侈品的才集资建造的。毕竟人类大部分时候处于在没有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不存在或者不发达的年代,歌剧是最艺术的娱乐方式了,也是名流最重要的社交场。
下面让我们回到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虽说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莎士比亚的戏剧又是金字招牌,但不代表每一部改编歌剧都会成功。现在我们还有机会看到现场的歌剧大概就3部,其中以我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法国作曲家古诺1867年的上演资料比较多,就算是在中文网站也能找到很多录像版本,其中有几个版本都有中文字幕。
而另外两部贝利尼的《卡普莱和蒙太古》以及戴留斯的《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和录像就少很多,虽然贝利尼的唱段经常会出现在独唱音乐会上。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部歌剧虽然都是讲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却都不是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上直接创作的。其中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创作的《卡普莱和蒙太古》用的是早于莎士比亚剧本创作的一个意大利剧本改编,因为莎士比亚有很多戏剧也是改编了别人写的剧本(Matteo Bandello)的故事,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本来就是发生在意大利,这个故事在意大利也一直很流行。而英国作曲家戴留斯的《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A village Romeo and Juliet)则是瑞士作家凯勒(Gottfried Keller)同名中篇小说创作的剧本,而中篇小说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改编。而古诺的歌剧剧本不但直接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而且保留了更多莎士比亚的文字表达和比喻,有一些直接引用、翻译的内容。
这三部歌剧的音乐各有各的动听之处,不过歌剧不仅是用来听的,也是要用来看的。下面我会从多角度来介绍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曲家古诺1818年出生在法国巴黎,母亲是钢琴家、父亲是一名画家。古诺最有名的作品是根据德国作曲家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册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改变的歌曲《圣母颂》(1853年)。大家对这些名字可能不一定熟悉,不过旋律很可能听过。此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两部歌剧,一部《浮士德》,另一部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下面请大家一起看两个视频片段,对比一下同一个歌剧但是不同歌剧院制作的舞台呈现方式,很明显可以看出来风格是完全不同的。2017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这版就比较的华丽、传统复古,舞台上能看到朱丽叶的家的阳台。而2018年北京国家大剧院版,有朋友看完演出后是这么形容的:洋葱一样的舞台,DNA一样的楼梯,嗓子眼一样的舞台深处。总之是比较简约、现代、前卫的风格。各有千秋,刚入门的可能喜欢复古的,以了解传统歌剧的样貌,看多了就有可能会喜欢这种现代艺术风格的,有新鲜感。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歌剧中的角色。大部分时候歌剧的主角都是男高音和女高音,总之,高音声部,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例外。中音声部一般是配角比如说仆人或者好友或者反面角色,这部歌剧中朱丽叶的奶妈和罗密欧的随从都是女中音,而罗密欧的好朋友茂丘西奥就是男中音。当然,反面角色也可能是主角,比如说《唐璜》。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这部歌剧中年长或者很有权势的男性都是男低音,年轻一代的基本都是男高音和男中音,比如说朱丽叶的表哥提拔尔特和罗密欧的堂兄班伏里奥。至于为什么有些年轻人是高音有些年轻人中音,这看作曲家和剧本作者的安排了,有时候歌剧中的唱段也很可能是为某个演员“度身定做”的。
刚才提到罗密欧随从斯泰方诺的时候,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表格中女中音旁边有一个括号(裤装角色)。马上我们来看一段斯泰方诺的独唱,大家应该能看出来这是一位女中音演员在扮演男性角色,女中音裤装角色常常用来表现未成年男孩。这种反串和剧情、角色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和歌剧的发展历史有关系。
斯泰方诺这名字本来并没有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原作中,这个角色是这部歌剧的两位编剧儒尔?巴比耶(Jules Barbier)和米歇尔?卡雷(Michel Carré)为了增加戏剧矛盾特意增加的。
罗密欧自从舞会上见到朱丽叶之后就不见人影,罗密欧的侍从斯泰方诺到处都找不到他。于是他唱起了咏叹调《小白鸽你在秃鹫的巢穴里干啥》,音乐风格比较轻佻、活泼。小白鸽代表着朱丽叶,而秃鹫则是在讽刺卡普莱家族,他这个独唱暗示了朱丽叶会为了爱情抛弃自己的家族。从歌词和表演中,大家可以看出来斯泰方诺是一个冒失冲动的小男孩,很不成熟。因为他行为和言语上的不成熟、不谨慎,两大家族的矛盾一触即发、一点就着,矛盾直接升级酿成惨祸:朱丽叶的表兄提拔尔特杀了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而罗密欧为了报仇又杀了提拔尔特。下面,让我们暂时不按顺序,先跳过这部歌剧中两大家族的主要任务的唱段,一起欣赏一下歌剧第三幕裤装角色斯泰方诺的唱段《小白鸽你在秃鹫的巢穴中干啥》。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教会是不允许女性在教堂唱诗班唱歌的,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为了丰富声部,会由男性来演唱女声一样高频率的声部。对于小男孩而言,本身音域就是比较高,所以不需要费很大力就能唱出很美的假声。当然,小男孩的假声共鸣不大,音量较小。但是对于成年男性而言,当时还没有现在那么好的假声技术。结果,就出现了一种通过阉割唱诗班未发育的男孩的方式,这样男孩成年后依然能保留住高音。这些歌手就被称作为阉人歌手,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在成年后比较成功,成为歌剧界的大明星或是王室御用歌手,能发上大财。
一般来说,只有穷苦人家的孩子才会考虑做阉人歌手。男性的假声歌手一直就存在,那为什么还要找阉人歌手呢?因为激素的不同,据说阉人歌手的体型会异常的高大,肺活量超出正常的男性,于此同时他们还拥有女性的高音音域。因此,阉人歌手和假声男高音相比,阉人歌手先天上气息、共鸣和音高上都更有优势。后来,虽然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阉割毕竟是惨无人道的行为,再加上男高音发生技术发展,大家需要更阳刚更有力量的声音去扮演王侯将相、扮演男主人公,阉人歌手就开始没落了。到了20世纪只有一位阉人歌手留下了历史录音,被称为最后的阉人歌手。21世纪已经彻底没有阉人歌手了,那么这个音域问题给大家提出了难题。要么就是女性穿上裤装反串扮演。要么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假声男高音扮演。只要技术过硬,假声男高音不需要阉割也能唱出很美的假声。而女演员演技足够好,通过化妆裤装也能演出好的效果。阉人歌手和假声男高音并不是一个声部,只能说他们都是使用假声唱出很高音域的歌手。
那回到裤装角色,为什么要用女中音声部来表现未成年男孩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成年男性因为变声期已经结束,声音会变得比较低沉。而外形上女性一般也比较秀气,穿上男装后看起来会更像未成年。所以,有时候有一些角色作曲家一开始就是为女中音创作的,而不是为阉人歌手。
接下来,再说一下次女高和女中音的问题,还有女低音的问题。首先次女高的问题完全是一种不谨慎的翻译,因为在意大利语或者英语里,“次女高”、“女中音”这两个中文词对应的外文完全是一个词mezzo-soprano。因为翻译的随意和不统一,很多人一直以为女声分为女高音、次女高、然后是女中音和女低音,他们并不知道实际上次女高和女中音完全是一个声部。而女低音这一个词反而是两个声部,对应的单词有两个Contralto和Alto。
另外合唱团的女低音和独唱女低音不是一个概念。因为独唱的女低音非常罕见,一些歌剧演出中为女低音写的声部也常常会由女中音来担任。而女低音声部就是比合唱团里女高音低一些,和独唱的女低音音域是不一样的。我们熟悉的女高音、男高音其实也有细分,讲座时间有限,我们现在就不展开了。
总的来说,一开始歌剧舞台上最值钱的人是阉人歌手明星,阉人歌手时代没落了后,女高音是最值钱的。男高音技术发展后,男高音先后成为了舞台乃至唱片时代的宠儿。不过与此同时,现代指挥和导演的权力也开始越来越大。现在我们看歌剧,要看什么制作,一般来说,现在的知名歌剧院请来的艺术总监或者说指挥大师都会和最厉害的歌剧导演一起合作,请来的大牌都外形不错,而且不但能唱还得会演。在西方看歌剧的平均年龄都很高,就像我们国家的戏曲观众一样。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录像里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一片。那种站在台上杵在一个地方傻傻的唱歌剧的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否则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去和音乐剧、电影、电视剧等其他综合戏剧形式竞争呢?各项元素都要追求优秀品质,缺一不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剧第一幕中的两段圆舞曲风格的音乐。虽然歌剧中的故事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但实际上圆舞曲风格是19世纪才开始流行的音乐风格,也就是说古诺所生活的年代。就像我们20世纪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用爵士乐、拉丁音乐来创作音乐剧《西区故事》,而2000年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流行音乐风格。
第一幕,卡普莱伯爵为自己的独生女朱丽叶庆祝生日,举办舞会。这里所有的合唱团员充当了群众演员的功能,饰演舞会上的宾客。一首华丽欢快的圆舞曲表达了舞会上宾客们的欢歌笑语,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大家要及时行乐。
舞会上合唱并不是整部歌剧的第一段合唱,在歌剧序幕的后半段就有一段合唱,沉重肃穆。序幕一开始就剧透了,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框架,告知观众两大家族的世仇从古至今延续不断,最后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他们的爱情成为了牺牲品,至此之后仇恨才消除。大家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呢?因为莎士比亚的剧本上也有这么一段,作为全剧的的开场诗。这时候合唱承担了相当于像旁白一样的叙事功能,来唱出这首开场诗。一方面剧作家直接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原作作为歌词,另一方面古诺也受到古诺的前辈柏辽兹的合唱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响。柏辽兹的作品中合唱也起到了叙事的作用。
为了让合唱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不同导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英国皇家歌剧院有一版歌剧制作中,序幕的合唱是从葬礼开始的,然后才回到过去整个故事。但是在大都会歌剧院2017版的制作中,合唱演员则是先跳出剧情,在舞台上定格唱出莎士比亚序幕的文字法语版,然后才走动起来,进入剧情变成舞会宾客。
所以,歌剧院的合唱团和主要演员一样,他们也得能唱会演,在音乐上、戏剧表演上都要过关。我这次准备讲座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两个微信公众号,分别是大剧院合唱团和乐团用来发布内部通知的,会发布每一次歌剧演出的参演人员和排练日程。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2018年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些信息。
撇去团员自己私下熟悉乐谱和语言文字的部分。团员一起集体排练、走台合成到演出的整个过程要历时三周。但是合唱团员和乐队一开始是分开训练的,因为合唱有专门的合唱指挥,一开始合唱指挥说了算,这个时候乐团还没有练好,所以合唱和歌剧独唱演员都是跟钢琴排练的。而弹奏钢琴的人也不能是随便的钢琴伴奏,而是要懂歌剧、懂声乐、懂语言的。戏剧排练则是听导演的,但是歌剧演出现场是乐团指挥说了算。简单的说,乐团指挥总管音乐上所有的内容,导演专门管舞台上各个环节和戏剧表演上的事情,舞台要搞成前卫的还是传统的,找什么样的舞台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导演决定。导演虽然不决定音乐的部分,但是好的歌剧导演一定懂乐谱,甚至要懂多种语言。那种电影导演临时客串歌剧导演的不是常态。最后证实演出的效果好不好,就看最后几天技术合成,所有人凑在一起的工作情况了。
说了那么多,终于该介绍男女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唱段了。虽然这部歌剧并不是完美无缺,但是观众们却一直很买账,因为古诺的音乐旋律都很美。无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都有著名的唱段,而且这部歌剧还以两人的二重唱著称。
下面我们首先来介绍整部歌剧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唱段。朱丽叶在第一幕的咏叹调“我要生活在美梦中”。记得以前青歌赛决赛上就经常听到女高音选手用这首来比赛。不过,在电视节目上和歌剧中听同样一首歌,感觉有很大不同。
“我要生活在美梦中”(Je veux vivre)是一首著名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音乐风格非常活泼,圆舞曲风格,也表现出朱丽叶的青春活泼。同样是不想结婚的朱丽叶,舞剧里普罗科菲耶夫用《少女朱丽叶》的片段来表现朱丽叶的活泼,音乐也是很跳跃,配合朱丽叶和奶妈捉迷藏的动作,很适合舞蹈。当然一般来说,舞蹈演员看起来更瘦小一点,演更小年龄的也更适合。而歌剧里朱丽叶的咏叹调则已经在期待爱情了,似乎要稍微成熟一点。咏叹调中大调代表着快乐的歌词,小调代表着对快乐时光短暂的忧虑,和舞会的合唱圆舞曲的歌词内容呼应,也和剧情后来的悲剧性发展呼应。
奶妈问朱丽叶是不是在找帕里斯伯爵,朱丽叶说自己根本没想到要结婚。她要把自己的心留给青春,只想生活在美梦里。
歌词大意:我要生活在美梦中,永远陶醉幸福无穷,珍贵爱情,甜蜜火种,藏在心中,在我心中。美好青春并不长久,过了一天就逃走。心儿受到爱情折磨,终日里把泪流,幸福一去不复返,不再回头。脱离这阴沉的寒冬,让我安静地沉睡在美梦中,闻一闻花的芳香,玫瑰花在被摘前花香更浓。
大都会2017年这版高清直播中女主角扮演者黛安娜?达姆娆(Diana Damrau,1971- )是一位德国戏剧花腔女高音,在视频中已经满45周岁,但身材一直保持不错,而且不管几岁都拥有一颗少女心。所以,我在2017年看她上海音乐会唱这首歌的时候,也强烈感受到这点。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罗密欧的咏叹调。罗密欧的扮演者意大利男高音维托利奥?格里高洛(Vittorio Grigolo,1977- ),因为曾和帕瓦罗蒂同台,被大家叫做“Il Pavarottino”, 意思是“小帕瓦罗蒂”,他在视频中快满40周岁。一般来说,能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这种级别的歌剧院演出主角,年龄都不会太小,否则压不住场。
歌剧第二幕开场音乐非常美的一段旋律,经常回响在两人出现的场景。第二幕阳台之下,罗密欧的咏叹调“升起吧,太阳” (Ah! lève-toi, soleil!)的歌词完全和莎士比亚剧作中罗密欧的独白中的文字相呼应。
这首咏叹调体现出罗密欧浪漫、热情,抒情优美中透着内在戏剧张力。
他经常健身,肌肉发达体力很好,所以演罗密欧时,很轻松地就爬到了楼上。演歌剧也是一种体力活,现在都有高清视频,大家看视频演员出多少汗就知道了。
因为这部歌剧非常突出男女主角的戏份,所以全剧一共有四段二重唱,第一段是初次见面。第二段是阳台场景,这是第四幕的二重唱就是第三段,既是罗密欧朱丽叶的新婚之夜,也是罗密欧被放逐之后两人分手之前的二重唱,黎明之前难舍难分。还有一段是在最后第五幕墓地。这一段爱和痛苦交织在一起,是几个二重唱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歌词中清晨云雀和晚上夜莺的典故也是照搬莎士比亚的原作。
第四幕,毒药咏叹调 “天哪,我一阵颤抖”(Dieu! Quel frisson court dans mes veines)这首咏叹调情绪复杂,先是犹豫,担心毒药无效。然后进行曲风格,表示朱丽叶下定决心表现出勇气。低音弦乐的节奏不停地推动着着紧张的情绪。朱丽叶因为爱情的力量感受到勇气,为罗密欧愿意做一切,包括饮下这毒药,音乐曲中还有煽情。中间还有一段矛盾是担心醒太早,无法面对提巴尔特。罗密欧的唱段就没有朱丽叶那么突出,不得不说作曲家比较偏心。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手之后,歌剧的剧本有好几个地方和莎士比亚的剧本有所出入。比如说朱丽叶爸爸安排婚事的时候,劳伦斯神父直接在场。朱丽叶也不是服毒第二天才被人发现去世,毒药发作比较慢竟然死在了婚礼上。而罗密欧赶回维罗纳之后,为朱丽叶殉情的毒药效果也不是太好。最后两人还唱了很长一段二重唱,从惊喜到失望,最后才死在一起。这也是歌剧有时候会被人嘲讽的地方,死前还要憋着气唱上一大段。不过古诺为这部歌剧创作的旋律非常美,即使剧本有所出入,但是整体变动也能让人接受,遇到好的歌剧制作,这部歌剧还是相当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