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幽门螺旋杆菌,你了解多少?
袁健 2019-01-19
浏览量:1382
大家好,我是苏州市立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袁健。应广大市民需求,关于幽门螺杆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今天我把它进行归纳,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交流。
目前所知,胃病是一个高发病,无论小朋友、老年人、中年人都可能有胃病,这也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惑。大家都知道,胃病经久不愈,很难治疗,一旦得胃病,常说自己是“老胃病”了。小姑娘时代就得了胃病,直到退休了都看不好,所以这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很难治愈。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又引发了一个话题——幽门螺杆菌(也叫幽门螺旋菌)。
幽门螺杆菌是胃病的一个元凶,很早以前,我们中国的赤脚医生就了解到这一点了。以前我们消化道出血,得了溃疡病以后,赤脚医生就会给他用呋喃唑酮、庆大霉素这些抗生素来治疗,结果收到了奇特的效果,这些出血的病人用了呋喃唑酮、庆大霉素这些抗生素后就根治了,好几年再不出血。因此,当时就有人提出消化病溃疡病可能和一种病菌感染有关系。可惜当时没有对病原菌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直到最近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研究出来了这个叫“幽门螺杆菌”,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现在比较肯定的是大部分胃病是跟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系的。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我们在看门诊的时候经常有人来问:“我体检做到了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我的家人去体检,查出来也有幽门螺杆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幽门螺杆菌就是我刚才讲的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培养出来了这么一种细菌,它是像毛毛虫一样的一种细菌,我们医学上用一种染色,叫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状态,所以这个细菌我们医学上又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它的特点是周边有很多很多鞭毛,依靠这个鞭毛黏在我们胃的粘膜上,定居在你的胃里面。为什么幽门螺杆菌这么难治疗?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猪肚子,翻开里面有一层很黏的,叫黏液层,它很难被去除。所以胃的表面有一层黏液层,它是用来保护胃、帮助胃来消化食物的。黏液层是一个好东西,但是细菌就黏在黏液层里面,很难去除,有时甚至终生和你相伴。一旦它在你的胃里定居,有些人不发病,没有症状,有些人很快就生了胃病。它到底引起哪些问题呢?常见的就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比较严重一点的溃疡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大家可能在医院里经常能听到,接下来我们来解释一下。
胃有两个入口,上入口叫贲门(在食管和胃的交界处),下入口叫幽门,幽门下面就是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比较容易生溃疡,叫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溃疡经过好好的治疗,饮食起居好好调理是可以治愈的。十二指肠溃疡百分之一百不会恶变,大家知道得了十二指肠溃疡会很恐惧,因为它反复复发,经常出血,这就是它的特点,很疼,复发性高、难根治。但是,因为所处的位置在肠道,所以它不会癌变。而胃溃疡,它好发于胃小弯,十分特别的位置在胃角和胃窦,这两个位置和容易发生癌变。所以说,胃溃疡的症状没有十二指肠溃疡那么明显,但是不好好治疗,经常复发就会癌变。总结一下,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胃炎、胃溃疡。胃溃疡又分为两种,一种会癌变,一种不会癌变。
胃癌到底是怎么来的?胃癌大部分都是胃溃疡不经过正规的治疗,慢慢、慢慢变来的。以及慢性胃炎不经过正规治疗,经过5到10年慢慢、慢慢变来的。这部分的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是有关系的。当然还有一部分的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是没有关系的,是其他特定的因素引起的。现在比较肯定的一种观念就是大家在体检做胃镜的时候,要关注幽门螺杆菌(英文缩写为HP)是呈阴性还是阳性,呈阳性就要注意了。很多人会有疑问,说:我们家一家三口查出来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不是家里养的狗狗传染的?这里要告诉大家,幽门螺杆菌只会在人的体内定植,人是幽门螺杆菌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只经过消化道传播,即通过口水、呕吐物和排泄物传播。传播途径为口口传播、胃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人和别人一起用餐,共用餐具,消化道里的细菌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进行传播。再比如,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排便了,那这个马桶都有可能携带细菌,手接触到粪便后不洗手,再喂小朋友吃饭,就有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有些人习惯给人夹菜,老一代的先尝食物再喂小朋友,如果是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这就是口口传播的途径。以前一些山区,大家共用一条河,上游的人在洗马桶,倒分泌物,而下游的人在洗餐具,那这就是粪口传播的途径。所以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很必要的。
既然好多人都有胃病,那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到底有多少呢?这个数值在60%,高发地区在80%,保守的说每个地区都达到50%,感染率非常之高,全球来说感染率在50%左右,这与人口的密集程度也成正比。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也随之增加,老年人比小朋友的感染率要高。在我国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感染率相对较高,据资料统计,苏州的感染率在60%左右。
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呢?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只有10%到20%的人感染以后会觉得胃隐隐作疼,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疼。还会觉得恶心想吐,尤其是早上起来,感到恶心,嘴里感觉很苦、很腻,有异味,口痰不净。更常见的反应是胃胀,早饱,吃的比以前少胃反而胀了。经常突然打嗝,时间持续很久,这也是提醒你胃出问题了。时间久了会出现食欲减退,想吃但是一吃就腹胀。综上所述,出现的都是一些和胃有关联的,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就可能是胃炎,胃溃疡,或者其他情况,总而言之有可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后引起的疾病有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后到底有什么危害,对人体有什么不良后果呢?大部分人感染后没有症状,不发病,因为他们感染的细菌分泌的毒素较小,或者本身身体抵抗力比较好,胃的基础条件比较好。但是另外一部分人感染以后就会出现一些症状,导致一些疾病,比如急性胃炎。举个例子:有一个老人,说自己年年都体检的,检查结果都是阴性,但最近家里来了个老胃病的亲戚,现在他觉得胃十分不舒服,症状很明显,早饱,打嗝,食不下咽,胃痛。这个病例就是一个急性感染,有可能是一个急性的胃炎。所以他来医院做胃镜检测,结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窦处存在很广泛的糜烂兆,医院也对症下药,很快病情得到了改善。这里有个疑问,糜烂到底要不要紧?它是溃疡吗?糜烂是炎症的一种,是溃疡的前期,对胃部比较表浅的损害,多是急性的损害。如果这个病人没有及时就医,一年半载后,通过注意饮食,养养胃,急性胃炎也会得到慢慢修复,症状会自己改善。但是没有经过专业治疗,根治不彻底,细菌会在他胃的黏膜里定植,定期释放一些毒素,对胃黏膜造成一些损伤,胃就会经常不舒服,逐渐转变成慢性胃炎。当变成慢性胃炎,病人还不去医院治疗,也不注意保养,也不定期检查,长期以往,毒素不断对胃黏膜进行损害,胃黏膜出现萎缩,进而演变成萎缩性胃炎。从急性胃炎到慢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不断加重,而萎缩性胃炎,则是一个比较难治疗的疾病,医学上逆转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萎缩性胃炎再不得到重视,就会发展成溃疡,甚至癌变。
很多市民经常看一些科普的知识,会问萎缩性胃炎是癌的前一步吗?萎缩性胃炎可以变成溃疡,甚至癌症,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就是萎缩性胃炎会致癌。萎缩性胃炎可以逆转,只是逆转几率没那么大。不过只要认真处理,停留在这个状态,可以不癌变。因此得知自己有萎缩性胃炎,不必太着急,给自己太大压力,只要积极治疗,是不会癌变的。
慢性胃炎是可能发展成慢性胃窦炎的,炎症感染以后堵在胃窦。以前治疗都需要开刀,现在科学发达了,已知病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慢性胃窦炎就没那么可怕了,只要认真对待,认真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什么太大问题。有幽门杆菌感染,又有长期的胃炎,还不注意保养,常熬夜、酗酒、暴饮暴食等,久而久之没有胃病的会得胃病,有胃病的病情加重。所以说,胃要靠养,饭后散散步,让胃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工作,把吃下去的食物消化掉,而不是继续用脑,让大脑和胃抢血液。还有的人吃饭吃的很急,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谈工作,吃饭的时候聊不开心的事情、生气,这些对胃都是有伤害的。胃是一个重要的消化的机器,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全部都要经过胃进行消化,把食物磨成最小最小的颗粒,胃里会分泌很多化学的物质,胆囊、胰腺也会分泌很多化学的物质,胃要把这些东西和肚子里的食物全部磨好,混合好,再到小肠去,小肠进行吸收。人们每天不停的进食,胃不停的工作,就要给它一个好的条件,养胃是很重要的。现在来说,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很高,一些很小的小朋友经常呕吐,家长带来做胃镜检查,一看已经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原因就是不规律饮食,吃完饭就学习,压力太大,食物没有在胃里得到很好的消化,久而久之变成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以后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他们之间的关系度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前面提到,幽门螺杆菌基本上是胃病的元凶,他们之间的关系度是非常之大的。有人做过调查,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95%,也就是说有胃炎的人基本上都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只要查出来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幽门螺杆菌有感染的。所以有“老胃病”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那么在一起饮食就要多注意。胃溃疡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在70%左右,还有一部分胃溃疡是药物引起的,比如服用阿司匹林,抗凝药等,称之为药物性溃疡。胃癌病人中查出幽门杆菌感染引发的在80%,关联度也很高。
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有的人会得胃癌,有的不会得呢?幽门螺杆菌也分很多种,有些毒力比较低的它终生伴随你,不致病,有些毒力特别强的,能够分泌出对胃黏膜损害特别大的毒素kDa。胃癌还有四成因素和幽门螺杆菌没有太大的关系,一是由生活因素,饮食习惯引起;二是人口学的因素,三是环境因素,这三大因素加起来只占到四成。六成和细菌感染有关系,所以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客观的说是有关系的,但不是百分之百,其他因素也很重要。
如何诊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医学上是可以检测的。现在很多体检就包含这个项目,大家不要忽视体检报告里HP的数值。检测方法目前有两大种,一种称为侵入性检测,一种称为非侵入性。感到疼的,有感觉的,把胃镜伸到你的胃窦处然后把胃黏膜拿一点点下来做检测,我们称之为侵入性检测;非侵入性检测,比如查血,血项里面有一个项目叫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可以通过尿素酶来测定,通过组织学来检测,甚至可以进行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总的来说,可以通过血,通过胃窦的黏膜,呼出来的气甚至排出的大便来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的市民对做胃镜有顾虑,不愿意做活检,医生通过活检只取灰尘那么一点点胃窦的黏膜,一来检测幽门螺杆菌,二来做病理学检测。因为眼睛通过胃镜看胃黏膜,只能大概能看出来胃黏膜的炎症到了什么程度,远不如显微镜放大的效果好,因此取出胃黏膜通过显微镜进行组织学的染色,放大,来判断到底是什么炎症。所以说,病理学检测很重要,市民不要恐惧、对抗。现在非侵入性检测比较通用的是呼气试验,通过收集气体,医学上就能检测出到底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体检抽血,取血清检测,通过测定幽门螺杆菌的抗体,判断出有没有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医生会根据不同的考量让你做相应的检测。而通过粪便的检测还在研发阶段,目前并没有普及。
那么检测到抗体阳性到底是不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了,要不要再做一个吹气实验检测?不管哪种检测做出来抗体呈阳性的,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那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根除吗,可不可以不治疗?这就需要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定,一定要治疗或者一定不治疗都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杀掉幽门螺杆菌的好处有可以降低七成得胃炎的风险;原来有十二指肠溃疡的,如果不杀菌,复发率在80%左右,杀菌,复发率降到60%左右;最主要的一点,把幽门螺杆菌杀掉以后,患胃癌的风险会下降39%。那么哪些人是必须要杀菌的,哪些人是可以不杀菌的?医学上也达成了共识,有胃溃疡的、胃糜烂萎缩的、反复的长期慢性胃炎的、查出有早期胃癌或者胃癌倾向的、做过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的、胃有马尔特淋巴瘤的、家族有胃癌病史的,必须要根除幽门螺杆菌。除此之外的,可以视情况选择杀菌或者不杀菌。在幼年时期一定要注意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因为它经过潜伏后多在成年后发病。
作为患者,要了解:1、幽门螺杆菌不是人人都能杀掉的;2、有的人经过数次治疗,还是不能根除幽门螺杆菌,因为体内的细菌已经产生抗药性了;3、首次治疗最重要,如果第一次杀菌不成功,第二次再杀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4、要么不吃药,吃药就要找医生开药、定治疗方案。细菌会产生耐药性,如果之前病人曾吃多了抗生素反而杀不掉它。所以要么不杀菌,要么谨遵医嘱,千万不要自己乱吃药,更不要不按时吃药,这样反而锻炼了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
目前比较明确的观点是,在产生比较严重的胃病之前把幽门螺杆菌杀掉是最佳时期,一旦胃已经萎缩、出现肠化生这些情况,再去杀菌的可逆性就比较小了。有些人认为现在没事,等到胃萎缩了再去治疗,这种想法是不明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后经过5到10年的时间逐步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因此在胃萎缩之前杀菌是最佳时期。很多人要问,治疗幽门螺杆菌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药呢?因为幽门螺杆菌很难对付,医学上总结出来一定要多药联合治疗才能成功根除HP,而首次治疗至关重要。医生会按我国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工作指南给患者开药,要治疗幽门螺杆菌,起步至少10天,现在一般都是14天一个疗程,即使第一次治疗失败,患者也要有信心,谨遵医嘱进行第二次治疗。
最后,作为患者如何配合医生,提高治疗效率呢?首先是要谨遵医嘱,哪些药是饭前吃,哪些药是饭后吃的,哪些药是饭中吃的,都不能弄错。第二点,不能抽烟、喝酒、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这些都是加重胃黏膜损害的因素。再有要避免同期服用一些增加胃酸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关节止痛药等,它们会使胃分泌更多胃酸,在高酸状态下抗生素会失去对幽门螺杆菌的药效。最重要一点,要足量足疗程的治疗。最后,一个疗程后一定要再去复查,确定是否成功清除幽门螺杆菌,这对医生后续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停药4周,等药效过了后要再去医院做个复查。如果是杀完了幽门螺杆菌,后面又感染上了,那么医生再对患者用的药就不一样了。如果是第一次就没有根除,那么后续治疗医生会加大药量。切记患者治疗幽门螺杆菌一定要谨遵医嘱,治疗完后记得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