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吴方言趣谈

    周明华   2019-03-31

    浏览量:738

    大家好,很牵记各位听众,我最近一直在外面演出,我退休了四年,这四年当中一共演出了六百场,一直都没停过,所以能今天也谢谢各位的捧场!今天讲的题目叫苏州方言趣谈,有一句话叫“文化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具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大家都知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恐怕也是如此。

    苏州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苏州是小桥流水,苏州是烟柳繁华,在苏州烟柳繁华中,苏州的妓院也是有名气的,特别是明清时代,在妓院里面的姑娘都得讲苏州话,不说苏州话还没资格当小姐。别人首到苏州就觉得苏州“水美清丽”,还有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四大才子唐伯虎潇洒威武,风流倜傥。

    气象学家说苏州是四季分明,地理学家说苏州是水乡泽国,苏州的水特别的多,有一句话叫小小太湖跨三洲,一个是常州只占了一个角,一个湖州,只占了半个角,还有一个就是苏州了,苏州占了太湖的百分之七十。苏州不光只有太湖,还有阳澄湖、青剑湖、金鸡湖、石湖等等都是水。

    历史学家说苏州历史悠久,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让伍子胥要建苏州,原来的苏州的规划图在相成渭塘、蠡口、陆慕这块角上,当时吴王阖闾即位后伍子胥就提出来必须要“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这十二个字。伍子胥和孙武都是有学问的人,图纸给孙武看后孙武提出来地方太往北,地势比较低易受灾,建议再往前推二十里路,原来的苏州是想造那边的结果听了孙武的意见移到这边来的,“想造城而非造城”伍子胥想造苏州城而非造,所以“相城”就是这么来的。

    经济学家说苏州是“苏湖熟,天下足”,说的是苏州和湖州得以丰收了,那么中央就有财政了,但是苏州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央的支持,大家相互依照。文学家说苏州是人文荟萃之地,读书人非常的多。在公元前897年隋文帝杨坚的时候就有了科举考试,以前的科举不叫科举叫察举,后来隋文帝杨坚废除了推举制和察举制,选用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多年,从隋朝开始,经唐、宋、元、明、清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在1905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宣布废除科举制开办学堂,在这一千三百年历史当中共出了文状元596个,武状元117个,进士有十万以上,在状元之乡的苏州共出了50以上的状元。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到苏州来,已经喜欢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六次下江南到苏州来听书(书场在今天的沧浪亭),评弹有今日和乾隆皇帝是分不开的,因为乾隆来之前评弹是被人看不起的,说书人是不入流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分十个等级,一僧、二道、三官、四吏、五工、六匠、七优、八娼(娼也分五个等级:第一等宫妓,第二等官妓,第三等长三,第四等要二,第五等野鸡,妓院在三百六十行中排在第八位)、九熟(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得书包翻身得了功名才可以)、十丐。那个时候的评弹是归“叫花子”的头管的,台上是没有台的,乾隆皇帝一到江南就去了今天苏州观前街玄妙观在露天书场听书,苏州府就捉来了王周士,擅长说唱《游龙传》的弹词名家王周士。那天天色已晚,乾隆特赐红烛一支,命他弹唱,但王周士只是默不作声,乾隆大惑不解,问其原因,王周士说,臣所执行业虽然低微,但是我们的习惯是坐谈今古,而且还要弹奏乐器,所以站着、跪着都不能给您表演。乾隆听了,就赐给他一个蒲团,王周士这才坐下来弹唱。他唱的是《游龙传》,乾隆听后觉得这种民间说唱颇有趣味,一时兴来,就赐王周士七品顶戴,令他随驾回北京说书。

    当年苏州评弹界为拥有王周士这样一名御前供奉而自豪,感觉身价百倍,从而学习弹词者蜂拥而至,那个赐坐的蒲团也从此被命名为“君垫”并且为历代评弹艺人沿用至今。王周士跟随乾隆皇帝回到北京之后过不惯官场生涯,没多久就称病告假回乡。回到苏州后,他创立了评弹艺人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作为联络艺人的同业公会和切磋技艺的场所,还特地在公所里供奉了三皇祖师的圣像。

    光裕社对评弹艺术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1926年12月,光裕社创社150周年,评弹界曾在苏州举行过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刊印过《光裕社一百五十年纪念册》,并在第一天门建造了一座纪念石幢,石幢上镌刻一首诗文:“当年扈跸唱回尘,曾赐王郎七品官。百五春光弹指过,姓名曾待后人刊”,就是追忆王周士的。

    王周士不光书说得好,还把他在书坛上的经验体会总结成《书品》与《书忌》,他提出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放而不宽,收而不短”与“乐而不欢,哀而不怨。哭而不惨,苦而不酸”的说唱理论,已成为我国曲艺界非常经典的说唱表演法则。为后世艺人所重视,流传至今,被一代代说书人奉为圭臬。

    语言学家说苏州的方言是“吴侬软语”,现在会讲苏州话的越来越少,特别的小女孩不肯讲苏州话,照现在的发展下去正宗的苏州话都快要听不见了,所以我很担心现在的苏州方言。唐朝时白居易曾经来苏州当过苏州的市长,有一首诗叫《登阊门闲望》就是白居易写的: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这说明了苏州在唐朝的繁华。白居易一到苏州就去往了虎丘,但是到半塘就走不过去了,就下命令赶紧修好,所以七里山塘是白居易修的。唐伯虎也写过关于苏州的一首诗叫《阊门即事》: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这也说明了苏州是个好地方。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开头也提到了苏州,第一句: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以苏州历史上就是个好地方。

    今天讲到苏州趣谈我得拿点数据给大家看看,首先8488这个数字请大家记一记,这个是苏州的面积,8488平方公里;第二个2532,这个是苏州建成的历史,公园前514年到现今天一共2532年,全世界保存这么久的不多,但苏州在中国只此独家。苏州的GDP1.85万亿,去年2018年排在全国第八位,中等城市中第一位。2018年苏州人均收入11.5万,苏州的人口1068万,其中本地户口660多万,外地户口690多万。苏州人均寿命,男性80岁,女性85岁。苏州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在江苏省的东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部,东经119—121,北纬30—32。在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0年开始,每年的2月21号为国际母语日,因为要纪念国际母语日,促进语言的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希特勒曾经说过“要消灭一个名族,首先要消灭它的文化,要消灭它的文化道先要消灭它的语言,要消灭它的语言,首先从学校开始”。

    苏州的语言非常的有趣,具体我们来分析一下苏州的语言,苏州的语言丰富多彩,举个例子“二”就有六种说法。第一种叫“二”,第二种叫“廿”,第三种叫“伲”,第四种叫“念”,第五种叫“耳”,第六种叫“两”,所以一个字就有那么多种读音,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这种,这说明了苏州人的精致,所以要保护苏州方言。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是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男的讲苏州话有点“娘娘腔”。

    中国的八大方言语系吴语排在里第一位,在南宋北宋的时候吴语是作为官方语言的,在宋朝的时候有三种官方语言,第一种中州韵,第二种普通话,第三种吴语。排在第二位的湘语、第三种赣语、第四种客家语、第五种粤语、第六种闽北话、第七种闽南话、第八种北方话。“句”此地不读ju而度gou   “吴”一是:大声说话 “吴,大言也”,第二种“吴”即“鱼”苏州方言,鱼“ng”而不读“yu”如:吴江县读ng,吴趋坊。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如:常州话、无锡话、上海话、常熟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软糯”。

    以发音为主要选特点,你、我、他;普通话呢就叫你、我、他;常州话:俚各、我各、大各;无锡人:伲、隅、大;上海人:侬、愕(阿拉)、伊;苏州人:倷、偶、俚,这样一比就觉得苏州话非常的“软糯”,所以叫吴侬软语。苏州话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举个颜色的例子:

    (二字词组)红色:喧红;黄色:腊黄;绿:碧绿;白:雪白;黑:墨黑 。

    (三字词组):红色:喧喧红;黄色:腊腊黄;绿色:碧碧绿;白色:雪雪白;黑色:墨墨黑。

    (四字词组)红色:血喷大红;黄色:赤腊焦黄;绿色:生青碧绿;白色:隔了丝白;黑色:墨腾赤黑。

    (家禽)猪——猪猡猡;羊——羊妈妈;鸡——鸡各各;鸭——鸭连连。

    (味道)甜——甜津津、甜味味;咸——咸溜溜、咸稀稀;苦——苦隐隐、苦剂剂;辣——辣豁豁、辣蓬蓬;酸——酸剂剂、酸茄茄;香——香喷喷;臭——臭哄哄。

    (常用称谓)爸爸——爹爹  ;妈妈——姆妈; 儿子——倪子; 女儿——囡圄  ;爷爷——阿爹;奶奶——好婆、阿婆;舅舅——娘舅;舅母——舅姆;阿姨——阿姨;叔叔——阿叔;姐姐——阿姐;妹妹——妹子。

    (代词类)饿——我;伲——我们;奈——你;五笃——你们;俚——他;俚笃——他们;该个——这个;拿个——哪个;归个——那个;啥体——什么事;纳亨——怎么样;啥格——什么;作啥——干什么、为什么。

    (常用合音词的发音)勿要——不要;勿曾——没有;阿曾——有没有;实梗——这样;纳亨——如何;啥——什么;作啥——干什么;呒啥——没有什么;啥人——谁啊;啥抹是——什么东西;啥等样人——什么样人;上午——上半日;下午——下半日;白天——日里向;晚上——夜里向;清晨——早浪向;黄昏——夜快头;脑袋——枯浪头;前额——额骨头;膝盖——脚馒头;脚趾——脚节头;手趾——手节头。

    (打招呼)一见面就——阿吃啦;分手时——明朝会、后日会、开年会。

    (一字运用)一个人——一干子;埋怨——一拍啦;搞砸——一瓮酱、一泡屎、一天世界、一塌糊涂;专心——一门心思;死去——一脚起;均匀——一络匀;极小——一米米、一眼眼;顺从——一帖药;全部包下——一包焦;一哄而起——一窝风。

    苏州方言的改变:

    1、商代——形成期:泰伯奔吴,建立勾吴,形成上古吴语。

    2、周代——发展期:吴越语言相通,江浙沪皖最大城市吴都姑苏。

    3、汉代——扩张期:上古吴语流传东南地区,姑苏是吴郡郡治,具有一定代表性。

    4、晋南朝——变革期:中国大动荡,吴县是南方大城市语言影响力广。

    5、隋唐宋元——平稳发展期:隋之后700年,苏州成为江南最大城市,在南宋时也受到杭州话影响,尤其是官话的出现。

    6、明清近代——辉煌期:苏州话形成四大白之一:京白、韵白、苏白、粤白。越剧、昆曲、评弹,吴歌等。《海上花列传》用吴语。

    7、现代——衰弱期:15岁以下很少用苏州话交流。10岁以90%不会讲苏州话。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