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范氏家训越千年
施晓平 2019-12-14
浏览量:22354
家训对家族成员往往起着重要影响,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的家训就是如此。直到今天,在家训的影响下,范氏家族多数成员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家风,依然人才辈出,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今年是范仲淹诞辰1030周年,谨以此讲座纪念范公,并为大家的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一、范仲淹家族概况
1、姓氏起源
范姓一般尊范武子(士会,约前660—前583)为得姓始祖。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杀杜伯,于是儿子杜隰[xí]叔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儿子士蒍(wěi),孙子士缺,曾孙士会(范武子)担任晋国上卿,被封到了范邑,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范姓是中国大姓之一,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37%。
苏州据2005年底统计,市区(当时不含吴江)为12585人(内城区3875人),按人数多少列第37位。
2、祖先中的名人
家谱称,从范士会到范仲淹共41传,但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五百余年,何以只历41世,只好存疑。期间出的名人包括:范士会(武子)—范士燮(文子)—范士匄([gài],宣子)、范鞅(献子)—范鞅第十六子范蠡(前520—450)……范雎([jū],前338—255)—范楷……范增(前277—204),从河南迁居巢(今安徽巢县),为范士会的十六世孙,秦末西楚霸王项羽重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亚父”,为项羽出谋划策,复楚国,扫秦军,鸿门宴困刘邦,智计无双,后项羽中张良计,与范增生出嫌隙,遂辞别项羽,归隐,仅三年,项羽为刘邦所灭。
现在一般记述范仲淹的祖先往往都从唐代的范履冰(?—689)开始。范履冰已是范士会的第三十二世孙,也是范仲淹的第九世祖,原住陕西邠[bīn]州,古作豳州(今陕西邠县)。履冰在唐高宗时入宫廷,密使参处各种奏章文稿,以分宰相之权,号称“北门学士”,因此迁居长安。武则天掌权的垂拱年间(685—688)升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但武则天喜怒无常,载初元年(689),范履冰被栽以“举逆人”罪而惨遭杀戮。
3、迁苏始祖及迁苏时间、原因
范履冰五世孙(台湾《范氏大族谱》作六世孙)范隋,咸通十一年(870)被派往丽水(今浙江丽水县)担任县丞,后来由于“中原离乱,不克归,留家吴中”, “子孙因之,遂为中吴人”(《范氏家乘》)。当时中原发生了王仙芝、黄巢起义,交通阻断,范隋回不了中原老家,所以就定居在了苏州城中的灵芝坊(雍熙寺后)。后来范仲淹将祖宅改为范氏义庄,该地遂被称为范庄前。
4、迁苏后的范氏后裔情况
按苏州《范氏家乘》所载《先祖传》,范隋生有两个儿子:梦龄、均。梦龄生了五个儿子,其中第四子叫赞时。赞时又生四子:坚、坰、墉、埙,全部跟随钱俶归宋,担任太宗朝的官员。范墉生五子,最小的就是范仲淹。(这与台湾的《范氏大族谱》及其他一些范氏家谱有差异,此处不展开)
范仲淹是苏州范氏家族的“主心骨”。他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2岁丧父,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被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带病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范仲淹次子范纯仁(1027-1101),曾任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等职,担任宰相时间前后共三年。范仲淹三子范纯礼(1031-1106),曾任尚书右丞(副宰相),任职时间一年多。
此后范氏家族还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如元代文学家范文英,明代官员范允临,清代官员范文程、范来宗,民国文人范烟桥,当代名人范敬宜(28世,以范仲淹为第1世,下同)、范安澜(29世)、范长江(31世),画家范曾,范培松教授、作家范小青等据说也是范仲淹后裔;党和国家领导人俞正声为范仲淹家族外孙(母亲为绍兴范氏、历史学家范安澜之妹、原北京副市长范瑾)。
顺便说一下,考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必须严谨,要有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等为依据,不能凭想象,更不能编造,发现差错要及时更正。比如有资料称,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主人范钦也是范仲淹或范成大的后裔,但通过查阅家谱等资料,已经排除这种关系。
范仲淹家族人丁兴旺,绵延不绝,后裔排有字辈,旧时取名均遵照执行。但字辈有两个派别,一个叫“洛派”,另一个叫“苏派”。“洛派”在范仲淹墓所在地洛阳的范氏子孙中流传推广,用的是范仲淹为范氏子孙制订的字辈,共20字:仲、纯、正、直、公(一作“从”)、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称、安。
“苏派”在苏州监簿房族中推行。这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监簿房)一支传到第六世“良”字辈时,范良能(官至尚书,谥清宪)梦见 “以之柔为名者祥,因而改名之柔,并乘此将后面14字同时改为:之、家、邦、国、廷(庭)、天、元(?)、从(人)、汝、启、惟、允(光)、必、能、兴。
到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20个字辈即将用完,诸房续定了20字,其中苏州监簿房为(从廿一世起):仪、德、宏(弘)、来(列)、学、端、承、敬、懋、方、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
其他诸房由范惟一拟定,从第廿一世起的字辈为:君、章、徵、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允、运)、厚(俊)、时、遵、道、晋(普)、隆。
目前,在苏范氏后裔已传至三十世出头,福建莆田范氏据说已传至第四十世。
二、范仲淹家族与吴地名胜
范仲淹家族与吴地名胜——天平山关系密切,祖坟就在天平山(又称“范坟山”)。
天平山位于苏州古城西面,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最高处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景区占地近百公顷,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从范仲淹高祖、范氏迁苏始祖范隋起,多代人葬于天平山。天平山满山满谷都是嶙峋怪石,犹如古代大臣上朝记事的笏板,因此民间有“万笏朝天”的说法。 传说有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是块绝地,万不可在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微。范仲淹却认为,假如自己不把祖坟葬在这里,将来别人误葬了,贻害不小,于是毅然买下这块绝地。葬下祖先灵柩当夜,山上电闪雷鸣,石头全竖了起来。风水先生再来看时,大惊道:“这叫万笏朝天,绝地变成了福地,将来子孙必发达无疑”。后来范家果然子孙兴旺发达。
实际上,天平山形成于1.36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山体为花岗石组成。当地壳隆起为山时,地层的一部或数部上下错位或扭曲,造成断层。天平山的断层倾斜幅度较大,近于垂直。经亿万年风雨冻曝,风化部分剥落,残存坚硬部分森然耸立,这才形成了“万笏朝天”的奇观。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因祖坟在天平山东麓,奏请将天平山白云庵改为功德香火院(即今白云寺,门额“白云古刹”),仁宗赐寺额,并将整座山赐给范仲淹,天平山因而又名赐山,俗称范坟山。
宋绍兴年间,因原祀范仲淹的忠烈庙所在地庆州为西夏所占,改建庙于苏州天平山白云寺西侧。范仲淹曾为天平山白云泉写诗。唐宝历二年,僧永安在天平山南麓建白云庵,亦名天平寺。山半有白云泉,泉水清澈甘冽,陆羽品为“吴中第一水”。白居易为赋《白云泉》诗,天平山名由此更著。
不光范仲淹祖先安葬于天平山,范氏子孙也有不少安葬在天平山一带的,比如范氏第十六世、明代的诗文家、官员范惟一(1510-1584)。南宋著名诗人、也做过参知政事的范成大,也葬于天平山附近。当然,范成大并非范仲淹直系子孙。
范允临种植枫树,使之成为“天平三绝”之一。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允临(1558~1641年)弃官归苏,将从泉州带回的枫香树苗380棵植于天平山。即今山东南麓之古枫林。明代古枫香林今尚存170多棵,叶呈三角状,树干高大,与江南红枫不同,范公祠内一株,树干高约27米,3人合抱。入秋后,枫叶由青次第变为黄、橙、红、紫,称五彩枫,亦有呈浅绛、金黄、桔黄、橙红等色,蔚为奇观,成为全国四大观枫点之一。
万历四十三年,因天平两遭战火,“遂成荒丘,数百载丛林,掊为瓦砾……余乙卯之秋,稍葺茆茨,略成位置”(范允临《输寥馆集》),于是范允临在山南麓建别业天平山庄,引泉为沼,架以石梁,馆阁亭榭随山势层叠面上,鳞次栉比,远望如画图中仙山楼阁,内有寤言堂,鱼乐园、咒钵庵、听莺阁、芝房、什景塘、宛转桥诸胜。堂有联云:“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
天平山范氏界内自宋以来就严禁樵采。进入民国后,这一成规逐渐被破坏,“山中宕户以采石为业者,侵入天平山界,斧凿横加,又持金钱之力,官吏袒护”(汪凤瀛:《重修范参议公祠堂记》),民国六年(1917),天平山警察派驻所被帮匪纵火,劫械伤警,经范氏后裔厚甫等人维护筹划,八年重修白云寺,建大殿三楹及山门两庑,十年,重建范参议祠落成,其他堂阁胜处以力绌未能续修,十七、十八年,省民政厅及县、市机关先后布告云:“其属范家山一带前后左右、群山环绕之禁界以内并出有禁字为标志者一律禁采”。这些规定,客观上对保护天平山一带的自然山水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范仲淹的家训
“富不过三代”是困扰中国许多家庭的老话。其实这话前面还有两句,连起来是这样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范仲淹家族的绵延兴旺,与以德传家有很大关系。这个“德”,从范仲淹的家训即可见一斑。
1、家训内容
范仲淹的家训共一百个字,被称为《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传家”,具体表述为: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榖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2、家训来源
范仲淹的家训,个人认为主要源自范仲淹自身的实践,是一种言传身教,比如:
(1)“孝道当竭力”(母亲改嫁,范仲淹做官后迎养母亲,去世后葬在洛阳母亲墓旁);
(2)“逊让敦睦邻”(让苏州南园“风水宝地”建州学,推动苏州由尚武转向崇文);
(3)“怜恤孤寡贫”(捐良田建义庄,救济族中贫苦人,而不是留财富给儿孙)……
3、家训和言传身教对后裔的影响
范仲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裔,也影响了社会各界,从以下几个小故事中即可见一斑:
(1)范纯仁“麦舟之赠”
范纯仁(字尧夫,1027—1101)是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当时有个著名文人石延年,号曼卿,客居在丹阳,两个月内死了三个人,没钱买地下葬,十分凄凉。范纯仁奉父之命到江南收租,路过丹阳时去看望石曼卿,看到石家的悲惨景象后,就把麦子连同船只全部送给了石家,让石家换钱买坟地。后来石曼卿在京城做了官,要把船和麦子的钱还给范家,范家坚决不要。石曼卿就在当年麦船停泊的河上造了一座石桥,方便行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当年范纯仁运麦子的小河叫“麦溪”,把用舟钱造的桥叫“麦舟桥”(七里桥),又把“麦舟之赠”作为“馈赠助丧”的典故。
(2)朱元璋免范仲淹后代五次死罪
当事人叫范从文(1356—1442),字復之、号復斋,苏州昆山人氏,系范文正公家族第十三世,属监簿房,祖上范之柔为范仲淹五世孙,始迁昆山。范从文担任过监察御史、户部主事、浙江金华府学训导、永州东安教谕、金乡训导等职。
明朝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实施最严厉的惩罚,对渎职失职的大臣也实行了极重的惩罚。社会上流传的说法是:范从文在执行圣旨监察有罪官吏所犯罪行时,认为罪不当死的不应施以极刑,更不应该施以酷刑,因而被弹劾为包庇罪、抗旨罪,被判处死刑。临刑前,皇帝朱元璋对其进行最后审核时得知,范从文姓范又是苏州人氏,又发现其性格及风格与宋朝名臣范仲淹相似,便问他与范仲淹有无关系,范从文说:“吾乃范文正公第十三代孙”,并当面向朱元璋陈述了”国家要立法、罪过分清、等级分明、法大于权”的谏议。
朱元璋听后深受感动,当即宣布免其死罪,并让人取来文房四宝,亲笔书写下五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条幅赠送给范从文,说:“你先祖范仲淹是宋朝第一名臣、第一功臣、第一忠臣,朕送你五幅文正警句,免尔五次死罪也!”数百年来,这个故事在很多书本里、刊物中、报纸上、街谈言、巷议语、家谱记、族训传等处都可见到或听到(里面说法略有差异,但主体相同)。不过,《范氏家乘·卷五 贤裔传·明户部主事復斋公传》说:(范从文)以奏免株连盗仓百余人得罪,且死,呼曰:“幸以祖先贤赦宥!”上问:“祖为谁?” 曰:“范仲淹。” 上曰:“得非先忧后乐者耶?”于是末减谪役……
古文中,“幸”有“希望”的意思,“幸勿推却”就是希望不要推却的意思。从这里看,应该是范从文自己抬出范仲淹求免死并成功而已,并不是朱元璋自己终审时发现情况并免他死刑的。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案例都说明,范氏以德传家,得到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的认可。
(3)强盗放过范氏后裔
范仲淹还有一个旁系后代(一般作直系后代,但家谱证明是旁支),名叫范希荣,比范仲淹小十三辈,是朝请房(房祖范正伦,是范仲淹伯祖父范光谟的玄孙)的后代,祖父范叔愚,明永乐中随驾迁居顺天(今北京);父亲叫范子平。范希荣不事读书,擅长经商。在一次赶路之时,他遇上了强盗,被强盗询问身份。在范希荣道明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后,强盗竟肃然起敬,分文未取,不断夸赞他是好人的后代,直接放了他。
(4)范允临捐田济族
范允临(1558—1641),范仲淹十七世孙。范仲淹设立义庄,添置千亩义田,族人可从中获得口粮、衣料、婚姻补助、丧葬费、科举考试路费等补助。后来范纯仁将义田规模扩充至三千亩。后受战乱等影响,到明代的时候,义田仅存三分之一,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于是,范允临分两次捐助肥沃的土地一千亩。前面已经提到,范允临还在天平山种植枫香380株,使天平红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造福了游客。
(5)汉人成清朝开国功臣
范文程(1579—1666),忠宣房后裔。明初,范仲淹十一世孙范岳(范纯仁—范正国—范直筠—范公宁—范良傥—(六传)范岳,从江西乐平谪戍沈阳,成为沈阳支祖。曾祖范鏓【范岳……(四传)范鏓—范沉—范楠—范文寀cǎi、范文程】,历任知府、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抚民守边俱著政声,因得罪严嵩削职归籍。
文程以秀才到抚顺投效努尔哈赤,皇太极继位,他行反间计使崇祯帝冤杀袁崇焕,迫走祖大寿,使明廷边关空虚。顺治入关后,他在安抚民心、开科取士、更定律令、开疆拓土方面施展了才华,为清朝仅有的汉人开国功臣(此人当时有争议,从今天来看,还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的)。
(6)范敬宜情系祖国和人民
范敬宜(1931—2010)1993年成为《人民日报》总编辑,他经常在食堂排队买饭,然后跟大家挤在一起,在饭桌上聊选题。他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他还坚持奖掖后辈,经常拿着年轻记者的稿子推荐,读者来信、照片甚至经常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雪峰阿尔泰,战鹰解危急》是一张读者发来的照片,《再也不能挥霍公款大吃大喝》是福建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写的……他在《满江红.赠人》一词中写道:“平生愿,唯报国……”
4、后裔千年不衰
范仲淹家族千年不衰,后人遍布海内外,人数估计达上百万,而且人才辈出。这里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范仲淹的言传身教、他的家训对子孙起了很大作用,让子孙不胡作非为,因此遭受的意外损失较小。一个奇怪现象是,迁出去的范氏支派相对更兴旺,这据说与范仲淹高祖范隋墓地“飞沙水走”的“风水”有关。
个人认为,这也跟家训所说的“作事循天理”有关。天理是“树挪死,人挪活”,到外面去发展,可以更好考验子孙的毅力、锻炼子孙的能力(开拓进取),所以发展得更好。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也可以看做家训的一部分。如今,吴中区木渎镇将范仲淹作为“代言人”,还办有范仲淹实验小学和幼儿园。希望大家更多研究范仲淹,继承范仲淹的精神,将他的家训、精神传播到更多地方,扎根在更多人的心田,助推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