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千年庙学里的释奠(祭孔)文化
张劲雷 2020-01-11
浏览量:1283
释奠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也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过程。释奠,实际上就是祭孔文化,庙学就是苏州府学文庙,苏州人必须知道苏州府学文庙,释奠是专业术语,古代将祭孔文化成为释奠,这里面的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尽量讲的活泼一点,首先我们先讲一下目前国内国外对传统文化形势的看法。
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祭孔文化,我们习总书记执政以来,特别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出版的《治国理政》里面,提到很多儒家文化,书中提到:“千百年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价值始终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强大的内在的动力,这种特殊的中国智慧始终为中华文明摆脱困境并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前进方向和动力,直到今天,这些传统价值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儒家经典,比如名为邦本,天人合一。习总书记自己学习经典,可以背诵《论语》,在很多重大场合,比如联合国等都会引用儒家经典。
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习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视察孔子研究院,《人民日报》有报道。习总书记此次到来就是发出一个重要信号,从此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在那边待了七天,我曾经也代表孔庙到山东学习过。随后习总书记在北京参加孔子诞辰活动,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弘扬。
但现在传统文化到了地方可能还存在一些偏差,更注重一些传统的技艺,但也应该注重儒家文化,注重德善教育,注重仁义礼智信,现在社会缺乏这样的东西,习总书记发表许多讲话弘扬儒家文化并不是传统技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先贤先儒的经典文化,现代社会最缺。为什么缺?就因为我们没有一个道德信仰,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没有德没有善没有信,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毒奶粉等,没有道德什么都敢做了。
国外更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尼克松写的《不战而胜》的书中提到:“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相信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智慧,美国人不战而胜。”还有《巴黎宣言》,21世纪前,诺贝尔获得者集聚巴黎,其中有一个学者提出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是指人类的思想、道德水准在下降,物质文明上升,后来的决议案中提到:“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唯有回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现在天下还不安稳,道德缺失了。英国汤恩比先生讲中国的儒家文化包括大乘佛教都可以拯救人类。说的都非常直接严肃。
祭奠文化就是要祭奠我们的先贤先圣孔子,这个文化曾经有段时间被埋没,在苏州也是冷门,因为我长期在文庙工作,现在叫碑刻博物馆,我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慢慢研究文庙一些传统文化。2000年前是按博物馆的规格摆置,现在是按传统文化的规格摆置。欢迎大家来文庙看一看。苏州人很喜欢祭祀文化,有句话叫吴人多吟祀。有时候会开玩笑说苏州人的福报跟这些也有关系,敬神明是不吃亏的,平江图上面在宋代就标注了67座道观寺庙。
历代皇帝都要行三跪九叩之礼,文庙释奠文化我想主要讲一下苏州,但首先要先介绍一下释奠文化这段历史,分五个部分:一、何谓释奠,二、文庙释奠的社会功用,三、释奠礼的历史,四、现代祭孔,五、苏州文庙释奠(祭孔)文化。苏州文庙释奠文化在2015年前几乎是个空白,除了碑刻博物馆里面儒学碑刻稍微有点记载,不知道是破坏还是什么原因,地方志、地方文献几乎都没有记载,没有祭孔文化这段古代历史。后来因为百岁老人,文庙三代守护人老先生还尚在,我们去采访老人家才对释奠文化有些了解,当时《苏州日报》也有刊登。
一、何谓释奠: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先圣先师表示崇敬之意。
二、文庙释奠的社会功用:上次文庙祭孔活动,就有记者问,祭孔的意义在哪里?实际上古人说的就很确切: 崇德·报本·教化。苏州文庙有块碑上提到南宋郑仲熊:“惟是夫子之祀,教化所基”。就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教化才是根本,并不是只祭祀孔子本人,是弘扬儒学,弘扬儒道。
明代朱元璋登记之后,认为祭祀孔子只在山东曲阜,全国各地的学庙就停止祭祀,结果全朝大臣一直反对,钱唐说道:“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
徐程说的更加确切:“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不能忘本,要崇尚道德。祭祀孔子,教化后人。
三、中国古代释奠历史沿革:
1、周代释奠之缘起。最早起源于周代,最开始并不是祭祀孔子,祭祀所谓的三礼:天地、先祖、军师。当时孔子还没有去世。
2、到了汉代,独尊儒术,形成了汉代释奠的三阶段:诸侯祭孔——天子祭孔——全国祭孔。孔子去世以后,鲁哀公设庙,在孔子住的地方设了三间房,当时皇帝不去拜,他派诸侯去祭拜,规格已经很好了。后来帝王也开始祭祀,在明代彩绘绢本《圣迹之图》中的汉高祖幸鲁祭孔图中可以看到,汉高祖刘邦经过山东,开启帝王祭孔之先河,行三跪九叩之礼,很繁琐的礼数,带领文武百官前来祭祀,用三牢(猪牛羊)祭孔,这是帝王祭祀采用的礼数,汉代每位皇帝都要亲自祭祀孔子,形成全国祭孔。
3、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释奠礼仪形成,集歌舞乐理四位一体的祭祀礼仪,孔子享受主祭,颜回享受配享,也是第一位享受配享的孔门子弟。
4、隋朝统一了全国的释奠制度。
5、唐代以后历代释奠礼得以完善。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亲自制定了释奠礼仪,祭祀孔子的规格是很高的,超过了皇帝的规格,钦定六大礼仪,迎神、初献、亚献、終献、撤馔、送神,当中历史讲一天也讲不完,这里再讲一个祭孔趣事,康熙皇帝登基后完成历代皇帝登基的规制,南巡,到曲阜,要参拜至圣先知孔子,还要到北京的国子监孔庙讲学、提匾,“万世师表”就是他提匾的。当时康熙到了曲阜在大成殿行三跪九叩之礼,行完之后,文武百官到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都在那边,康熙到孔子墓前,应该行一跪三叩之礼,但康熙迟迟没有行礼,孔尚任是陪祭的,他发现了问题,他提议康熙车马劳顿应当在旁安置休息一下,过了不久,再请康熙到孔子墓前,顺利行完一跪三扣之礼。大家都好奇为什么康熙一开始不行礼,后来行礼,发现孔子墓碑上有一位明代书法家的诗,康熙忌讳我是拜诗不是拜写诗的人,孔尚任就把这个墓碑的字遮了一下,康熙才肯拜。还有鲁迅先生,是新文化旗手,对孔家店有很多说法,但是鲁迅也祭孔还很虔诚,袁世凯北洋政府成立以后,组织了一个祭孔活动,鲁迅正好留洋日本回来后,蔡元培先生当时担任教育总长,请鲁迅担任祭孔负责人,当时在北京国子监,鲁迅日记中记载1915-1919多次参加组织祭孔活动,为此好像还摔断手臂。
释奠诞生于周朝,定制于唐朝,完善于宋朝,明清使之逐渐完美。释奠礼仪一开始并非为孔子而设,但现在是祭孔专用,另外还关公文昌帝君可用,释奠礼仪是非常复杂非常高规格的礼仪。所以虽然释奠礼在唐至元也曾使用于武成王,清代使用于关公和文昌帝君,但只有文庙释奠为人们所熟知,而且至今还在使用,释奠几乎成了文庙祭祀的代名词。玄妙观在修文昌殿,明天是开光仪式,三清大殿金碧辉煌,同时在东侧文昌殿碑廊也重新修了一下,允道长邀请我我参与了其中的设计工作,希望大家抽空可以去看一下。
四、现代祭孔
这个话题年代久远,而且在很多地方看不到相关信息,祭孔在清代光绪以后废科举,
逐渐停止。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但时局动荡,名存实亡。苏州文庙当时还有祭孔。
1986年,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2000年前后个别地方陆续恢复祭孔的活动。2005年中央电视台开始直播曲阜的祭孔活动。2013年9月,教育部在报请国务院审议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拟将教师节日期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十年的文革动乱是场浩劫,对祭孔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主席已经彻底否定文革。大事记相关照片: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曲阜时举行祭孔活动。这大概是将军,很珍贵的照片。文革中,康熙御匾“万世师表”的照片被烧掉了,现在的匾额是复制体,不管从文化还是历史价值来讲,都是很悲惨的教训。孔庙里还有一块碎掉的成化碑,是重新拼凑的。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视察孔子研究院,他翻了两本书,一本是《论语》,另一本是《孔子家语》两本书的注释,他说要好好学习这两本书,还号召党员干部学习知识,引用了很多经典。2014年9月24日上午,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举办建国以来首度祭孔礼仪培训和海峡两岸祭孔文化交流活动。实际上释奠文化已经被我们丢失掉了,被践踏了,这个文化被传到东南亚、香港、台湾,得以传承。所以2014年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及相关部门组织了一个全国培训活动,把这套礼仪又传承下来了,照片中看到一生要跳艺舞祭祀,拿着乐羽的祭祀场面。14年的海峡两岸祭孔文化交流活动,当时我也参加了,是海峡两岸的专家进行了培训活动,把这套礼仪重新学习。台湾将祭孔的释奠文化传承下来了,1952年,台湾把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1968年,组成“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1970年定案,并公布实施,沿用至今。如今我国两岸关系在释奠文化方面是非常好的,经常一起交流,台湾也来我们苏州文庙进行交流,台湾的著名孔庙:台南孔庙(全台湾第一坐孔庙);台北孔庙(始建于明末永历十九年1665);台中孔庙等。
宋代开始,孔子的嫡系长孙都封为衍圣公地位很高,宋元明清一直这样,在清朝为正一品官阶,享受俸禄。到了民国,台湾现在成为大圣先知奉祀官。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第77代嫡长孙,袭封32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我还与他合过影。当时在济南,举办海峡两岸交流活动。
国际祭孔方面,韩国的书院竟然跟我们的良渚文化一起申报成功世界遗产,对于我们是一个遗憾,书院是我们的,可是韩国竟然申报成功,他们甚至认为端午节、孔子都是他们的文化遗产。苏州古代大概就有57个书院,紫阳书院、和靖书院、文正书院都很出名的,光苏州的书院就顶的上韩国的书院,可惜这些书院现在都没有了,现在的书院,包括虎丘书院、德善书院都是新建的,小朋友读读经典,传统的书院规制、沿革都没有了,但是韩国还都存在,从60年开始就有伦理课,主打儒家经典文化,学儒家的论语、经典文化。韩国的成均馆在首都首尔,跟首尔大学连在一起。我2015年跟博物馆馆长一同去韩国参观过,成均馆相当于我们北京的国子监,最早叫成均监,他在当时不敢叫国子监,因为在明代,韩国是我们的附属国,不能叫“国”字,后来连成均监都不能叫,就叫成均馆,相当于朝鲜的太学,皇帝在这里讲学,这些历史都有记载。韩剧《成均馆的故事》就是描述成均馆的。“释奠祭”在朝鲜时期一直是重要的国家级祭祀活动,由国王亲临主持。至今韩国成均馆仍然设有专门的祭祀机构,负责筹备一年两次的释奠祭祀。韩国现在祭祀用的都是最高的文武并用的祭祀礼,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文礼。他成均馆大成殿里供奉的至圣先知孔子像、两侧的四配,颜子、曾子,还有先贤等其实都是我们国家的。孔子是世界的文化,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五、苏州释奠文化
在最早几乎是等于零的,地方志很少记载,没办法研究,没办法窥探了解里面的真实情况。苏州文庙府学仅次于山东曲阜。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苏州领导也会视察苏州文庙。可惜我们很多东西被文革破坏,仅存六分之一,释奠文化几乎没有。我最近几年搜集很多知识,发现还是有可以研究的,分了一下部分:1、苏州文庙建筑及释奠陈设;2、苏州文庙古代祭孔、民国祭孔、现代祭孔已经形成了系列,以前几乎找不到依据,以前民国部分几乎没有资料,只有图片,现代祭孔就有了。
1、苏州文庙建筑及释奠陈设:(1)苏州文庙府学的缘起(2)苏州文庙府学的建筑沿革(3)苏州文庙释奠陈设,实际上释奠文化和建筑和陈设都是一体的,文庙的建筑叫释奠建筑,比如大成殿叫释奠建筑,这才是专业的,是围绕着祭祀建筑的。文庙两面还有两廊,它叫释奠的纪念先贤先儒的叫两庑,并不是现在的两个长廊,他都是有规制的。关于文庙的缘起,大家可以了解一下知识,关于文庙最早的记录并不是范仲淹府学是最早的,在唐代就有学有庙了,现在苏州府学志,我们苏州中学的杨老师出版的书中也写到了,并不是范仲淹首创,但是我们苏州自古以来一直认为范文正公办府学文庙,苏州吴地府学始于范文正公,这个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认为宋代范仲淹开始使得府学得以兴起,范仲淹的人格魅力是引导宋一代的文化高地、思想高地、人格高地,甚至现代都没人超越他,这个思想境界太高了。因为我还涉及到研究范仲淹一些府学的专业,所以说我在这里讲一下,火车站的南广场为什么放范仲淹像,不放伍子胥,这个是有争议的,最终争取市民意见,最终还是投了范仲淹的票,花了将近1000万,当时财力还是很吃紧的,雕塑家也说了,最终范仲淹的人格魅力打动了苏州人。范仲淹办府学的历史很感人。所以导致唐代府学都被大家忽略了,实际上唐代苏州刺史李栖筠“始增学庐”,已经办了文庙和府学,当时不叫府学,就是官办学校,当时已经有了的,唐代有学有庙,但大家还是认为吴地有学始于范公,学有教法始于胡安定,就是胡瑗。这是公认的,朱长文《修学记》中也有提到。下面我讲办学经历稍微讲一下,这里要提到南园地区了,当时五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苏州则是他的儿子钱元璙创建,时任苏州刺史,做了很多善事,苏州很多园林都是他建的,比如南园,是当时苏州史上最大的园林。大概10万平米的苏州文庙府学。从新市路到东大街至人民路,整个都是府学文庙,实际上南园比这还要大,沧浪亭、可园包括周边都是南园遗址。范仲淹《南园》诗中赞叹:“西施台下见名园,百树千花特地繁。”到了宋代南园被荒废,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应地方人士朱公绰(朱长文之父)之请,奏请朝廷,获准建庙办学。范氏将已购南园“风水宝地”捐出,建庙兴学,传为佳话。人民路叫卧龙街,龙头就是文庙,龙尾北寺塔,苏州的根在文庙。风水先生跟范仲淹说,如果将此地作为私宅,则世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就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己焉!”双塔街道编了一部《让园》越剧,不知道大家看过没,还是有依据的,范仲淹当时用自己的俸银已经把园地买下了,然后捐出来办府学。当时是五顷地,已经大的不得了,一顷地换算下来是3万多平米,估计要到15万平方米。我们当时也研究,有那么大吗,规模最大的是10万多平米,实际上有5万多平米用来做学田的面积。朝廷准许用这个来供养我们的学生,作为经费来源。《平江图》中的大成殿可以看出,范仲淹捐出来的南园实际上规模不大,但是左庙右学已经形成了。到了明代规模就非常大了,形成了两条中轴线,在8万平方米左右。苏州府学为什么规模这么大,我在这里在补充一下:1、北宋明贤范文正公创办;2、苏州一度成为江苏巡抚的府衙所在地,规制很高,江苏就一个江陵府一个苏州府这两个;所以我们苏州府学的规模一度仅次于山东曲阜。清代乾隆55年的《苏州府学图》,占地10万多平米,2亩多地,规模宏大。清代乾隆徐杨所绘《盛世滋生图》就有府学文庙的描写,画的很详细,有两块牌坊:“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他是在新市路的东面和西面,当中就是凌兴门和红门。尊经阁现在在苏州中学,现在已经重新恢复,这幅图放大后还发现文字描述:“文武官员居民等到此一律下马”,下轿、下马背就代表了文庙规格之高。从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文庙老照片来看文庙建筑:1908年清.光绪年间的文庙大成殿及两庑。1908年清代光绪年间文庙“道观古今坊”与民国1936“德侔天地坊”。民国(1929-1931)泮宫坊、大成殿、尊经阁、道山亭等建筑。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但构建还在。两会期间,我们大概有7个委员提议案建议将文庙府学修缮。文庙府学历史上的三次“浩劫”与三次重修:南宋“建炎戎马,荡然无遗”,地方史记都讲得很清楚,金兵入侵苏州,金兵首领金兀术攻下苏州五大城门,开始屠城,烟延二百里,凡无昼夜。整个苏州古城都被烧掉了,碑刻中也有记录,我们的府学也被毁掉。绍兴十一年,苏州知府梁汝嘉亲自重建,因为苏州的孔庙之事,包括它的维修、刻碑、主持的人都要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才有资格去维修,我们现在孔庙的碑上有记载,苏州大成殿记,梁汝嘉亲自维修,把整个文庙修好,把苏州古城也修了一下;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毁庙,我们有一块清代的碑刻有所记载,不光烧文庙还烧佛家的寺庙,道庙,专门毁儒释道,苏锡常的儒释道都破坏,这个就很不好,李鸿章带着淮军一路打到苏州,后李鸿章修缮文庙,当时苏州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都在这里管辖苏州,修缮文庙的规格就很高,随后李鸿章的继任者丁洪昌继续维修大成殿,将苏州文庙修好,苏州文庙大成殿怎么是楠木大殿,价值连城,在全国仅有,为什么一直是个迷,据我们推断,应该是李鸿章在清代修的规格太高了,50根楠木,现在1根楠木少说几千万,现在的安保力量也是升级,苏州人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因为黄梅天楠木都会被包裹起来,用麻或者丝织品或者油漆包裹,北方的楠木大殿都是剥空的,可以看得见的;2000年,我们经过审批,将外面的包裹层剥开,得以看见里面的材质,全是楠木,而且是整根的金丝楠木,现在还专门留了一根没有包的,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哪个时间开始使用金丝楠木,初步认为是李鸿章和丁世昌两次大修留下的,楠木下面一般还有石质的柱础,但苏州大成殿有两部分柱础,石质上面还有一整个粗的楠木柱础,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价值连城。1966年文革浩劫,庙学破坏殆尽,一度变为养马场、学校、半导体场、仓库等,甚至有段时间我的工艺美院的老师告诉我,这里还曾经被当做大练钢铁的基地。所以现在大成殿前面广场的地基竟然高达1.5米厚,后来才了解到大练钢铁的锅炉被敲掉废弃后变废墟铺在这里,这段历史十一届六中全会彻底否定。
庙学的新生在198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文庙,同时在原址上建碑刻博物馆,这里曾经在七几年被建做地方志博物馆,也有稍微修缮。我们现在文庙的陈设还没有都按照规制来,都是按照当时碑刻博物馆的规制,当时有一次大的拆迁,有很多闲散碑刻无处安置,还有建设的碑刻当时在苏州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成立后,这些碑就放在了释奠建筑内。放在两庑,现在两廊里面放着工商经济碑刻、过云楼的书法碑刻不符合礼制。应该是一面各74位先贤先儒来供奉的。2000年重修大成殿,拆除了五幢居民楼,文庙才能打通,苏州文庙的古玩市场也很有名,90年代号召发展经济,以文养文,当时文庙用来售卖古玩,这是一段历史,导致十几年没有得到维修,但周边的孔庙像上海、嘉定、衢州、常熟的文庙都在兴建维修得以发展。
最早文庙是从人民路上的一个边门进的,其实应该是从南大门也就是大成门进的,从新市路过来的中轴线非常宏伟庞大,现在苏州文庙已经被设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在里面有重大碑刻,四大宋碑,包括平江图都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是196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保单位,与长城、故宫都在一个名录里面,文物价值很高。2001年国务院公布苏州文庙都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在又成立了文庙管理所加强保护。还有很多文化名人提出,改为文庙府学博物馆,更加直接,就像北京国子监就叫国子监与孔庙博物馆。
苏州文庙古代释奠建筑与陈设,都是围绕祭祀用的,并不能随便摆放,需中央朝廷统一归置,我们也请周俊敏画家画了一个壁画,放于两面,现在有所调整,就按照规制摆放。
大成殿(正面放主位、两侧放配位、四配像谁是首席朝廷都会写好,十二哲位、七十二弟子位)、两庑(先贤先儒位)、崇圣祠(父母亲、孔子五世祖位);苏州文庙崇圣祠(启圣祠)实际上就是现在文明办主办的德善书院,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奉召建启圣祠,以祭祀孔子父母;清雍正元年(1723年)封孔子五世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为王;清雍正八年奉召改启圣祠为崇圣祠,用以祭祀孔子五世祖。西学还有好多祠,如乡贤祠(相当于现在的名人馆)、名宦祠、范文正公祠、胡文昭公祠、韦白二公祠、况公祠、于清端公祠、汤文正公祠、张清恪公祠、陈恪勤公祠、文昌祠等。所以释奠不光祭祀孔子,还祭祀很多与孔子相关的先贤先儒、苏州的名宦乡贤。文庙两庑(先贤先儒位),先贤先儒的人选为全国统一规定,各地孔庙都一样,也是标配。位置都在大成殿前的东西两庑内,一般只立牌位,或画像供奉,苏州文庙也是如此。古人概括为:“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其中涉及到苏州相关的先儒有东庑:41 先儒 范仲淹 字希文,宋时人(康熙53年增)。 42 先儒 胡瑗(府学的首任教授,古代大教育家)字翼之,宋时人。 53 先儒 文天祥(明代苏州知府,地方官) 字履善,宋时人。64 先儒 顾炎武 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 65 先儒 汤斌 字孔伯,清时人。 48 先儒 司马光 字君实,宋代人,着资治通鉴。西庑:50 先儒 欧阳修 字永叔,宋代人。74 先儒 张伯行(清代苏州巡抚) 字考先,清时人。这些人都是在苏州有所成就,受苏州人民爱戴,被奉为先儒。【崇圣祠】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奉召建启圣祠,以祭祀孔子父母;清雍正元年(1723年)封孔子五世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为王;清雍正八年奉召改启圣祠为崇圣祠,用以祭祀孔子五世祖。【文昌祠】祭祀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苏州文庙文昌祠始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235年),由府学教授陈孟浩主持。后毁弃,又由张石翁复举。苏州的文庙名人馆,名宦和乡贤祠最早就是在文庙里面的,况公祠,韦白二公祠,唐代苏州刺史,苏州人民最爱戴的廉官,韦应物、白居易,十里山塘大家都应该知道。文庙本身就相当于苏州的一个文化中心,所以平江图放在文庙里,是一个教育中心。还有范文正公祠,释奠孔子也释奠先贤。苏州文庙府学名宦和乡贤祠位于西学:有乡贤名宦合祠,还有地方代表性的名人专祠,这也是苏州文庙府学的特色。最近发现于成龙也供奉在苏州文庙里,“天下第一廉吏”,三次被举“卓异”。曾任苏州两江总督,设于清瑞公祠。乾隆数次遣官祭于成龙之祠,并御书“清风是式”四字。汤文正公祠:在仪门西,祀前巡抚都御史汤斌,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建。张清恪公祠:明伦堂西,祀前巡抚都御史张伯行。张伯行任江苏巡抚,康熙皇帝誉张伯行为“天下第一清官”。在府学尊经阁后创设紫阳书院。陈恪勤公祠:在况公祠西,祀前苏州知府陈鹏年,雍正六年(公元172年)建。苏州人有福报,这些先贤名宦对苏州人都是有贡献的。
苏州史记中有一段,韦应物因无法根治水患而在江边落泪,感叹对不起苏州老百姓,非常感人,苏州的富足跟历代先贤分不开的,因为我还研究苏州的廉政文化,所以我看了以后也非常感动,包括元代少数民族,历届平江路总管都非常清廉。
苏州文庙府学中祭孔释奠,设置各种祠宇,是遵循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教导,要求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要让府学生员牢记尊师重道的人生准则,并以范仲淹等人为人生标杆,德教先行,学习再好也没有用,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文庙设立这些先贤先儒祠,包括现在的廉石、睿石都是后人继承范仲淹办学理念,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释奠的根本在于教化,“夫子之祀,教化所基”,崇德报本教化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