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国缂丝
王金山老师 2006-03-25
浏览量:1296
今天很高兴可以和大家欢聚一堂来谈谈我终身从事的职业缂丝。
一.介绍缂丝沿革
缂丝的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至宋代,在中国织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南宋时,苏州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
缂丝起源根据是:新疆古楼兰出土的汉‘中希混合风格之毛织品’花边残片与解放前蒙古人民共和国出土汉丝织石树残片来看,两者都是通经断纬的‘单经’的平纹交织物,前者以毛丝织成,可称它为缂毛,后者纯蚕丝织的,可称为缂丝。他们和宋以前缂丝的织造方法完全一样,由此证明,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在我国汉魏之间就已经有了,其缂制技巧也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的包首,到了北宋、南宋时期,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缂丝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丝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院),画面上,碧波荡洋,芦苇青青,红果白鹭,绿萍翠鸟,子母鸭双在塘中嬉水漫游,水中白莲吐艳,浮萍点点,间以蜻蜒、草虫。整副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生动活泼。还有著名缂丝高手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具有工丽巧绝、自成风韵的独艺术风格。到了靖康以后,因宋代统治阶级怯弱无能北方被异族侵扰,便迁都临安(现杭州),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南移也使工艺美术由北南迁,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墓、蠡口、光福一带。沈子蕃、吴煦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元代,缂丝艺术品已转向生活日用品,其特点是缂丝率先使用金彩,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元代的金彩,后对明清二代极有影响。到了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除明宫中有御用缂丝艺人外,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在苏州齐门外陆墓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因此明代缂丝以
苏州最有名,明代除北京和苏州,其余地区似乎未发现缂丝了。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作为宫廷艺术制作皇帝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明代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副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是在织造人物方面,可称的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制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可见明纬丝的独特艺术风格。清代,一般来讲,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但具有精巧工细的缂丝作品也很多。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一提的在清缂丝中,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织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上截兰色隶书高崇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解放前夕,苏州缂丝几乎濑于失传境地。解放后,在党的“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苏州缂丝枯木逢春。1954年,政府成立了“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城进行缂丝制作。1956年,又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艺人,同时招收一批青年学徒,当时共有20多人,20多台缂机。先后缂织了《玉兰黄鹂》、《牡丹双鸽》、《博古图》和《双鹅梅竹》(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等一批缂丝艺术品。6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缂丝老艺人沈金水之徒王金山(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3人,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进故宫复制宋缂丝的任务。王金山在故宫里整整用了三年多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和《青碧山水》以及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复制的作品,达到真假难分,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为今后苏州缂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70年代,苏州先后建立了苏州缂丝厂、吴县东山缂丝厂、蠡口、黄桥、陆墓缂丝厂,为五大缂丝龙头厂,共有600余人,缂机600多台。除了生产缂丝艺术品外,主要生产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当时,苏州缂丝有了更大的发展,技艺愈见精良。1977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缂丝艺人在王金山的亲自指导下,精心缂制了一幅宽八米、高二米的大型金地缂丝佳作——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岗山》,打破了历史上从无用草书缂丝的记录,创历史之最,首创了绞花线缂丝技法和斜坡接梭法。作品送往首都北京,受到党和国
家领导同志的好评。现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西大厅内。进入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给工艺美术带来了外贸出口任务的猛增。高档日用品、和服腰带由于受到日本客户的青睐,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各缂丝厂家抓住这一契机,为确保外贸出口任务的完成,纷纷增加工人和添置缂机设备。当时,苏州缂丝人员达1万之众,缂机上万台,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缂丝生产空前发展,几乎形成“村村有工厂、家家有机台”的规模。当今,从事苏州缂丝生产的企业仅有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和吴县光福、黄桥、甪直等地尚有少量技艺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600多人,缂机600余台。目前,主要生产缂丝艺术品和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古往今来,经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耕耘,苏州缂丝艺术通过发掘、抢救、化承,使固有的传统缂丝技艺特色及风格得以继承和发展,使现代的苏州缂丝艺术开拓了更广阔的艺术领域,致使缂丝艺术,长胜不衰。
二.缂丝工艺
(1)使用原材料:3×2,6×2,2×2为经线规格,为生丝,8×2,10×2,18×2纬线规格,为熟丝,都是以真丝为原材料,不可以用其他的来代替。
(2)使用主要工具:一台古老木机,织造中工具:拔子,梭子,移筒,竹筘,毛笔,剪刀,镜子,撑样杆撑样板。
(3)缂丝的主要技法:
结:它是单色或二色以上在纹样竖的地方或较徒的纹样上采取有一定规律的面积穿经和色方法。
掼:在一定坡度的纹样中(除单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浅有规律有层次排列,如同叠上去似的和色方法。
勾:纹样外缘一般均用较本色深的线、清晰地勾出外轮廓,如同工笔勾勒作用。
抢:又叫枪色或镶色。是用二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更多)深浅色之调和运用枪头相互伸展起到工笔渲染效果表现纹样质感。
(4)缂丝的工艺流程: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摇线,修毛头,
(5)缂丝的基本特点: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粗纬,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缂丝与一般织锦有三个不同之处:一、经细纬粗,以纬克经,图案部分只显彩纬,不露底经,两面花纹、色彩相同,方向相反;二、依图案轮廓、色彩、分块、分段、分区地织纬,纬丝并不贯织整个幅面;三、通经断纬的缂法,使图案边界与地纹之间,留下锯齿状的空隙,承空视之,有一种雕镂的立体感。
(6)缂丝作品的特点:从北宋缂丝日用品到南宋缂丝艺术品均可说明缂丝技艺充分显示我国能工巧匠聪明智慧和才能。并且被公认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特种传统工艺美术品。
(7)苏州缂丝的特点:缂丝是一门富有特色的古老的纯手工制作技艺,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极高品第,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它起源于汉魏之间,兴盛于宋代、明清时期。它以小梭拨子等工具,采用结、掼、勾、抢和长短梭的运用,以“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不受颜色的束缚,经彩纬显现花纹边界,达到“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艺术效果。它又以古朴典雅,正反如一,被誉为“织中之圣”。并且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揩、洗,有了“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说,同时由于织造一幅缂丝作品往往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法,变换数千次梭子,故使作品显得特别贵重。
缂丝以丰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实用性和观赏性,在历史上被皇室用来做皇帝衣袍和宫廷装饰及观赏条屏等。在定陵出土的明朝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所穿的缂丝龙袍上,前胸后背共有十二套五爪团龙,龙体以孔雀毛盘以纯金线,以每厘米一百梭的纬密度缂制而成。这珍贵罕见的龙袍已于1984年经苏州六位缂丝艺人历时三年心血复制而成,先珍藏于定陵博物馆。解放后,因缂丝技艺特殊性
至今一直保持古老的手工制作,但同时随着技艺不断发展提高,缂丝作品更加精美,无论是博古花鸟还是山水人物,都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情趣,赢得了高度的赞誉。1982年缂丝艺术冲破一千多年来的旧法,创造了一幅异色、异样、异针三异缂丝金地《蝴蝶?牡丹?山茶》。这幅作品被列为珍品,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8)缂丝作品的鉴赏:缂丝是一种集工艺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品,一般是从作品的技术和艺术两个角度进行鉴赏。一看纹样,纹样是鉴定年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北宋的缂织品比较细密,纹样内容丰富,明代的装饰性很强,配色大胆、夸张,清代的细腻高雅。二看款式。在北宋,缂丝艺术水平以定州为最高,明代则以苏杭为最好,清代是苏州缂丝一枝独秀。一般来说,定州的缂丝具有北方服饰的特点,苏杭的缂丝具有江南水乡的风格。三看款识。缂丝作品上一般有缂工的落款,如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沈子蕃和吴熙等。不过缂丝出现织款是在明代才开始的。清代织款最多,但一般落款是苏州织造臣某某等。最后,在缂丝鉴定过程中,还要综合其他因素。大家怎样才能知道这是不是缂丝作品呢?首先要两面一样,其次要有小的缝眼。
三.缂丝主要品种:分日用品和艺术品两大类。日用品包括:台毯、靠垫、包首、手提包、皮夹、书籍封面、灯片、眼镜袋、日本腰带。艺术品包括:金地屏风、屏条、中堂、手卷、诗词、团扇册页等。
四.缂丝的技艺表现手法:日用品主要表现技术功底,而艺术品除了表现技术功底扎实,而且更重要讲究抢色技巧,不同画面使用不同抢色技法,表现作品丰富层次和主体效果,达到良好艺术效果。缂丝作为一门纯手工制作的技艺,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缂丝技艺通过通经断纬的特殊织造方法表现各类纹样、穿纬时少则一根经、多则上百、上千、上万等等。根据纹样无一定论、只有在没有纹样的地方才一梭到底,如同纺织打纬一样。纹样通过局部挖织,留出花样织入彩线,使各种纹样、图案呈现出来,因此穿梭、拔纬十分缓慢、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梭子越多花工越大。总之篇幅大、纹样复杂、花工更大,可谓“缂丝织成费工绩,啧啧千声不盈分”,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五.缂丝的发展和创新:现在缂丝的技法要21种,比以前多了很多,颜色也比以前丰富、题材也更广泛。各种工作室也相应的开出来了。
六.弘扬古代传统缂丝技艺,为建设文化苏州作贡献。
王金山 (1939——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苏州人。年轻时曾到苏州市第二职工学院和苏州市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深造。后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拜著名缂丝艺人沈金水为师,学习缂丝艺术。他酷爱工艺美术、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1963年曾派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复制宋代缂丝名家的作品,他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缂丝作品,达到了真假难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他擅长缂丝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作品,艺术造诣深厚,风格独特。先后研制、创新、复制缂丝艺术精品有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双面异色异样《蝴蝶?牡丹?山茶》、《寿星图》及《紫芝仙寿图》等等。其作品先后获得轻工业部、江苏省创新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部分缂丝精品分别陈列和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撰写《苏州缂丝》、《缂丝技艺发展》、《论宋缂丝技艺表现手法》等论文并获奖。曾为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筹)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苏州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苏州缂丝研究会会长,轻工业部劳动模范。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江苏省突出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