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作协秘书长叶正亭做客“苏州大讲坛”

2017826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苏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叶正亭在苏州图书馆多功能厅带来题为《苏州美食文化》的讲座。

在苏州,美食称为时鲜,蔬菜称为时蔬。叶正亭老师说:“一年四季,吃是跟着时令走的。”二十四个节气,几乎每一个都能找到对应得上的苏州味道。

春天万物萌动,有早春“五头”: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纹纹头还有四爿头。前三种是大家熟知的物种,后两种则比较少见一些。四爿头,长在水里,四片叶子,在太湖流域东的西山才有;纹纹头则是东、西山果树下的野菜,带着青草的清香。它们都是只有在洞庭东、西山才能吃到的时令菜。然后就是梅树下的菜简,在欣赏梅花的时候可以看到这种菜简。与此同时,还有两款鱼是苏州人不可或缺的时鲜:菜花塘鳢鱼和菜花甲鱼。

春天,洞庭碧螺春也新鲜上市。叶正亭说,一年中他有四次激动,第一次就是碧螺春上市的时节。

春天还要吃一块肉——酱汁肉。这块肉以五花猪肉为食材,肉每块切成两寸见方,用细盐抹一抹,然后“焯一焯”,煮开后停火,重洗后再煮,接着便用旺火烧,烧滚后放入红粬米包、料酒、茴香和酱油少许,等肉酥透了,再放入冰糖,熄了火,耐心等肉焖透。上桌时用金花菜之类的时令蔬菜来打底,作出一幅“红肥绿瘦”的春意来。

苏州有个说法叫:“明前螺,赛吃鹅。”清明前,螺蛳开始爬出泥土。此时的螺蛳尚无小螺蛳,螺蛳壳薄、色青、粒大、肉肥,滋味和营养不逊于“早春鹅”。过了清明,苏州人便不再食用螺蛳,因为螺蛳开始繁衍,肉质变瘦,同时也可以让螺蛳安心繁衍后代。

当立夏来临的时候,“三鲜”必不可少:蚕豆、苋菜和蒜苗。叶正亭介绍,古代更为讲究,有“树三鲜”、“地三鲜”和“水三鲜”的说法。“地三鲜”说的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指的是梅子、杏子、樱桃;“水三鲜”也就是河豚、刀鱼和鲥鱼。叶正亭记得自己小时候还要吃酒酿以及酒醉的海螺狮。

端午来临的时候,吃粽子、挂鸭蛋自不必说。最有趣的是端午做个蛋网挂在胸前。苏州是著名的苏绣之乡,苏州人善用丝线编织出精致的蛋网,叶正亭说,我们完全可以藉着“吃”的缘由,在苏州人的童年时期培养起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

而当盛夏来临的时候,天气炎热,女孩子开始厌食,这个时候苏州有一道著名的菜品就会粉末登场:荷叶粉蒸肉。材料全部取自天然,荷叶必用新叶,不宜太大。原料以新鲜的小猪肋条肉为上,再用上等的白米炒一下,趁热碾成粉末,涂在肉的两面,然后用荷叶包起来,一起上蒸笼。猪肉的肥香,炒米粉的焦香加上荷叶的清香,三香合一香,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喷喷香。

时令节气再往后推移,就要说到水八仙了。水八仙上市时,是一年中叶正亭又一次激动的时候。每逢这样的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一些水八仙。八仙之一的鸡头米,叶正亭特别偏爱:“久负盛名的苏州南塘鸡头米就种植在葑门外湿地泽国,鸡头米能滋补养肝,在中药里它又叫芡实,非常有益健康。”

西风起,蟹脚痒。天气转凉,中秋来临,大闸蟹也上市了。大闸蟹上市,是叶正亭一年中第四次激动的时候。大闸蟹和苏州人的中秋深深关联着。正餐缺不了阳澄湖的大闸蟹。吃蟹又六不吃清蒸,放姜片、紫苏蒸二十分钟,掀开蟹壳,陈醋里蘸一蘸,美味的膏腻唇齿留香。吃蟹有“六不吃”,不能吃的有腮、心脏、胃、大小肠,最后是壳不吃。吃完蟹,还要喝上一口滚烫的红糖姜茶,以驱散蟹的凉性。

苏州人还讲究一棵菜,苏州的青菜有十几种。早春吃菜简,夏天吃鸡毛菜;霜降以后吃青菜,苏州人把它叫做“苏州青”或者叫“矮脚青”,也叫“小棠菜”,卧在地上像一朵花一样,霜打以后吃起来有一股甘甜的味道。

冬令进补,跟吃更有莫大的关系。叶正亭介绍,在苏州冬令,大家吃羊肉。苏州有东山羊肉和藏书羊肉两大品系。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节气周而复始。叶正亭老师说,吃是跟健康有关的,要跟着大自然的物产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