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国广场舞蹈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引导中国广场舞蹈健康发展,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公布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名单,“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传统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提质增效’研究”“文化大数据的共享机制研究”“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中国特色艺术智库研究”9个项目入选。本报今年继续与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推出系列报道,全面介绍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及开题情况。

“广场舞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基层社区文化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掌握当下中国广场舞蹈发展的现状,引导其健康发展,并以此为途径推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日前,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长春举行。在开题论证会上,课题首席专家、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刘炼对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进行了概括。

广场舞蹈蓬勃发展现象的理论关注

近年来,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现象就是风靡全国各地的广场舞蹈活动。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广场舞蹈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众的喜爱,成为城镇居民健身娱乐、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广场舞蹈已成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然而,广场舞蹈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场舞蹈活动发展的瓶颈,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与广场舞蹈活动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当下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刘炼对记者表示,学界需要对广场舞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和策略。“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正是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中国广场舞蹈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对中国广场舞蹈蓬勃发展现象的理论关照。

刘炼表示,对该课题的研究将产生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术价值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既是基于长期的舞蹈艺术实践,又是现代学术语境下的综合理性思考,其不同于专业院校仅分析舞蹈本身的技术,也不是艺术学、社会学方面的纯理论研究。“通过研究,将取得关于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的突破。我国广场舞已经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但目前学界并无直接切题的系统性理论研究成果,研究尚显零散化、肤浅化。”他说,因此,对广场舞蹈从理论上进行科学的界定和系统的研究显得极为紧迫。课题组将对广场舞蹈进行理论上的科学界定和系统研究,对中国广场舞现状进行理论层面的概括梳理、对中国广场舞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进行提炼、对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学界长期展开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应用价值方面,课题组特别重视相关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旨在通过充分了解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指导新时期的文化创新:一方面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推动中国广场舞蹈的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广场舞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社会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可以为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靠的参照,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为科学制定和实施相关文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广场舞蹈的研究,其落脚点是对普通百姓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的关注。广场舞蹈是群众自发的文化现象,其发展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课题将致力于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推进广场舞蹈运动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刘炼说。

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联系的

深层探讨

“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探索中国广场舞蹈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层联系,解决如何引导中国广场舞蹈健康发展并推动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提升的问题。”刘炼说。

刘炼表示,首先,“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将从对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入手,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获得相关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其次,课题在对资料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中国广场舞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再次,课题通过相关研究工作,建立中国广场舞蹈的理论体系及其与社区文化建设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课题将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提供参照。

课题共设计了五个子课题。子课题一是中国广场舞蹈基础理论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广场舞蹈的起源及演化、定义与分类、功能与特征、艺术特性与美学意蕴和文化意义等。子课题二是社区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广场舞蹈,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社区文化的视角与框架下对中国广场舞蹈予以总体关照与定位,在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深入论析中国广场舞蹈在社区文化中的意义,内容包括中国广场舞蹈的社区文化内容、社区文化特征、社区文化功能、社区文化价值。子课题三是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交互关系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做出系统性研究,在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来梳理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深入探讨彼此之间交互建构的作用,内容包括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类型、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结构、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机制、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产业。子课题四是依托广场舞蹈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拟提出通过广场舞蹈来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亦探讨如何发挥广场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内容包括依托广场舞蹈发展社区文化体系建设的策略、依托广场舞蹈培养现代社区精神的策略、依托广场舞蹈发展社区教育的策略、依托广场舞蹈构筑社区形象文化的策略、依托广场舞蹈发展社区文化产业的策略。子课题五是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广场舞蹈发展策略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展中国广场舞蹈,即如何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来促进中国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内容包括在建设社区文化体系中发展广场舞蹈的策略、在丰富社区文化类型中发展广场舞蹈的策略、在完善社区文化机制中发展广场舞蹈的策略、在提升社区文化教育中发展广场舞蹈的策略、在繁荣社区文化产业中发展广场舞蹈的策略。

“五个子课题之间既有明显的侧重点和各自的理论内涵,同时它们之间又密不可分,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刘炼说。基于这些课题,建立起了中国广场舞蹈的基础理论,明确它的起源、演化、定义、功能、特性、美学意蕴及文化意义。在社区文化的总体框架下对中国广场舞蹈予以总体关照与定位,在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深入论析中国广场舞蹈在社区文化中的意义,从社区文化内容、特征、功能与价值多重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广场舞蹈,对中国广场舞蹈在社区文化中的地位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为两者关系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在社区文化框架下对中国广场舞蹈进行总体定位后,接着讨论它与社区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在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来梳理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各层面之间的关系,以及深入探讨彼此之间交互建构的作用。

在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交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分别展开两项实践策略研究,即“双向发展”策略:其一,探讨如何依托中国广场舞蹈来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其二,探讨怎样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促进中国广场舞蹈的发展。“这两项内容不仅是前面相关研究的延续和自然扩展,也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背景的现实回应,因此,它不但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刘炼表示。

跨学科的联合攻坚

“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是一项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有着极大难度的课题。中国广场舞蹈现象覆盖范围广,形态各异,涉及诸多社会现象和领域,纷繁复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论界对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刘炼表示,课题研究需要舞蹈学、社会学、人类学与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联合多学科的专家共同攻坚,从舞蹈学、社会学、人类学与心理学等多个视角对复杂的广场舞蹈现象加以审视,同时利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手段,最大程度还原出中国广场舞蹈现象的真实面貌,在依托一手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对广场舞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策略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在三个方面取得成果。在学术思想理论方面,研究建构中国广场舞蹈基础理论体系,建构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关系的理论模型,建立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在学科建设发展方面,以本课题的研究为基础发展广场舞蹈编导的研究方向,同时,借助研究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层联系,以量化研究为基础发展舞蹈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在资料文献方面,通过调研获取中国广场舞蹈现状及部分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理论文献长编》《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索引》《中国广场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中国广场舞蹈舞谱选编》等资料文献编撰工作,尝试建设中国广场舞蹈数据库,特别是对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广场舞蹈进行收集整理。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原司长、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任此次开题论证会评议专家组组长,小组其他成员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王安潮。专家组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研究基础扎实,前期准备充分,研究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专家组还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建议,如课题组应关注中国广场舞蹈的公共文化属性、深化中国广场舞蹈的学理建设研究等。

刘炼表示,课题组将以现实问题为指引,认真吸取采纳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内容,争取在相关领域取得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标志性成果。

刘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