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多元文明和谐并存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海丝“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到世界遗产“音乐之乡”鼓浪屿——

百闻不如一见:多元文明和谐并存

国庆长假期间,伴随着旅游高峰季的到来,一场文化拉力赛也在火热进行——“澜湄文化行”车队一路向南。车队行进中,在所经之地开展文化旅游推介的同时,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也成为一行人考察的重点。在福建,泉州与厦门鼓浪屿以其“多元文化共生及和平发展”的特点,给予此行中泰队友很大触动和深刻启示。

“几天之内驾车穿行多地,这种短时间内跨省区、跨地域感受地域文化的方式,让我对曾经走过的地方又有了新认识,对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共性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参与“澜湄文化行”的宁波电视台记者江勇说。

古港“胸怀”博大

继福州之后,车队一行入闽的第二站来到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泉州。泉州港古时称为“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是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泉州以良好的港口设施、便利的海陆联通、可观的外销商品、先进的造船技术,吸引无数商人、游客和传教士纷至沓来,中外商船在这里穿梭,多样文明在此相遇交融。

“最令我惊叹的是,这里既有佛教、印度教的寺庙,也有中国本土的道观、儒家孔庙、关岳庙,还可以找到清真寺、教堂等。”“澜湄文化行”泰国队友萨茜(音译)对形形色色的民间神祇在泉州汇聚并和谐并存赞叹不已。

泉州至今仍留存着丰富的宗教文物。“如同威尼斯一样,泉州保留有海洋贸易和文明交融的历史遗存。”泉州当地讲解员介绍,从这里出发的航线四通八达,乘西南季风向南可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海岸,马可·波罗惊呼这里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盛赞其为世界第一大港。

东西文化交融互鉴

告别泉州,“澜湄文化行”来到“音乐之乡”鼓浪屿。作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古迹遗址、历史道路、特色园林、自然景观构成了其独特的城市肌理和文化特征,彰显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

参观鼓浪屿今年5月开馆的故宫外国文物馆时,镇馆之宝“铜镀金象驮转花钟”以及精美的洋枪刀具、薄如蝉翼的玉器等200多件文物,让车队成员赞叹不已。“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家外国文物博物馆,也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走出北京,在地方设立的主题分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副馆长李士娟介绍,历史上,有上万件外国文物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进入紫禁城。目前,这些文物的展出数量不到6%,今后,外国文物藏品将逐步轮流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出。

“在鼓浪屿,不同宗教共存并流传至今。教会西医诊所选择在族人的宗祠开办,中式婚礼选择在教堂进行并非少见。”当地讲解员介绍,教育、医疗、体育事业起步早、发展快,使鼓浪屿成为培育各界精英的摇篮。“万婴之母”林巧稚、文学大师林语堂、清华大学第一位体育教授马约翰、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周淑安等知名人物都曾与鼓浪屿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片不足2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很难想象有如此之多的名人饮誉世界。”参与“澜湄文化行”的一名中方队员说,“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鼓浪屿曲折的发展进程,从中可以看出激烈变革时代的历史演进。”

多元文明和谐并存

在泉州,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泉州市民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在泉州生活了15年的宁波籍商人叶敏讲述泉州故事时如数家珍。“这种对文明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千年传承至今。正是这种包容让每一个身处泉州的异乡人深深爱上它,以至把它作为终身栖息地。”叶敏说。

今年初,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很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能否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令人期待。“当文明的碰撞与摩擦、宗教间的激烈冲突仍在世界多地频频上演时,泉州的借鉴意义更加凸显。”“澜湄文化行”中方领队、文化部原驻外文化参赞柯亚沙说。

今年7月8日,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东西方多元文化在这里的碰撞与融合是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本报记者 薛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