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概览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作生态不断优化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概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文化工作。文化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文化工作应当也必须担负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的重任!

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召唤着文化工作者砥砺前行。从今天起,本报“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将在展示全国各地五年来文化建设鲜活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五年来文化工作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记录全国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认真实践和取得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挑大梁、不计名利,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自觉行动,潜心创作、勇攀高峰成为广泛共识,创作生态不断优化,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

政策有力,创作环境不断优化

艺术创作生产离不开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十八大以来,文化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加强艺术创作规划,加大扶持力度,组织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戏曲振兴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扶持发展工程、剧本扶持工程、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提升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艺术评论体系构建和引导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精品创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据统计,2013年到2016年全国国有院团财政补贴年均增长9.9%;国家艺术基金2013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累计投入18.8亿元,仅2016年就投入7.3亿元。

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在当前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文艺创作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创作良性生态的形成。

深入生活,创作心态积极向上

2014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后,文化系统采取多种举措,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化部积极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基层一线、到老百姓中间去感受生活疾苦,开展艺术采风,汲取艺术养分,进行结对帮扶、慰问演出,播撒艺术种子。

如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呈现出“三多”趋势:围绕艺术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深入采风的越来越多,长期扎根基层的越来越多,反复深入生活的越来越多。据统计,2016年各地共开展创作采风和结对帮扶活动9500余项,参与的艺术工作者近10万人次;文化部直属11家艺术创作单位共开展创作采风和结对帮扶活动180余项,参与人员3600余人次;涌现出一批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型。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空前活跃

十八大以来,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新创与复排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如京剧《西安事变》、昆曲“临川四梦”、豫剧《焦裕禄》、秦腔《花儿声声》、评剧《母亲》、湘剧《月亮粑粑》、儿童剧《红缨》、歌剧《红河谷》、芭蕾舞剧《八女投江》、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等。这些剧目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是近年来舞台艺术传承创新、勇攀高峰的具体体现。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主题,创作推出了京剧《党的女儿》、河北梆子《牺牲》、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芭蕾主题晚会《征程》、交响合唱音乐会《长征组歌》等一批革命题材作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地方戏创作水准迈上新台阶。评剧《母亲》、晋剧《于成龙》、粤剧《梦·红船》、锡剧《一盅缘》等一批剧目,既能从本剧种的传统剧目和塑造方法中彰显剧种特色,又能从本地区、本民族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注重剧目内容与剧种品质相契合。尤其是基层院团的创作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现实题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大幅提升。既有豫剧《焦裕禄》、话剧《麻醉师》、芭蕾舞剧《鹤魂》等让英模事迹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的优秀作品,又有见证一代铁血军人使命担当的军旅题材作品话剧《兵者·国之大事》,还有直面灵魂的拷问与自我救赎、歌颂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淮剧《小镇》,以及反映家庭酸甜苦辣和百姓欢乐忧愁的滑稽戏《探亲公寓》、歌舞剧《情暖天山》等。

经典复排作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复排了京剧《江姐》、昆曲“临川四梦”、评剧《金沙江畔》、话剧《茶馆》《生死场》、儿童剧《马兰花》、民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作品。2015年在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之际,文化部组织了《白毛女》舞台剧复排和全国巡演,拍摄、上映了3D舞台艺术片,举办纪念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引进排演了世界经典作品。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芭蕾舞剧《小美人鱼》《舞姬》等。举办了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系列活动。莎士比亚、契科夫等名家经典作品不断与中国观众见面。

服务大局,

成功举办重大文艺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系统围绕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了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和创作活动。2012年,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119台剧目参演。2014年,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并举办专场音乐会《美丽中国,光荣梦想》和“丹青中国梦”美术作品展览。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化部组织创作了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嘉宾的高度评价。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文化部组织举办了大型音乐会《信念永恒》和美术作品展览;举办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

搭建优秀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组织举办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曲艺术节、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全国声乐展演、中国歌剧节、中国西部交响乐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国评剧节、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

涵养精神命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部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抓好戏曲、民族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的传承发展。

在中宣部的统筹下,文化部与11个部门一起开展调研,推动了国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出台,并督导这一政策的落实工作。目前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其他6个省区市也加大了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支持力度。今年4月底,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不久前,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又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目前,正在拟定戏曲进校园实施意见。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不仅解决了农村看戏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戏曲培养了未来的观众。

为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文化部实施了戏曲振兴工程。摸清戏曲家底,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传承戏曲经典,实施京剧像音像工程;支持戏曲创作,国家艺术基金成立近4年来,扶持戏曲项目233个,投入资金3.51亿元,资助近150部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举办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艺术节庆及新年戏曲晚会、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特别是加大对基层和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举办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戏曲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创作更加活跃,演出日益繁荣。

此外,还实施了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扶持发展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制定了普查标准和规章制度。

压缩评奖,加强评论,

艺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

艺术评价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评奖和评论是艺术评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认真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

充分发挥文艺评奖的导向激励作用,评奖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按照中央有关评奖改革的精神和巡视组的整改意见,精简压缩评奖项目和奖项数量,健全评奖机制。文化部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项目只保留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1项,取消了国内所有全国性文艺比赛和展演中的评奖活动。修改了《文华奖章程》和评奖办法,探索建立获奖作品跟踪考核和演出机制。2016年第十五届文华奖评奖是文艺评奖机制改革后的第一次全国性评奖,评出了10部文华大奖剧目和10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本次评奖大幅压缩奖项数量,严格评奖标准和评奖程序,增加群众评委,严肃评奖纪律,纪检部门全程监督,风清气正,实现了“零投诉”,评奖结果得到了文艺界的认同。组织获奖作品开展了全国巡演,受到了各地群众的欢迎,为推动优秀作品服务基层作出有益尝试。

加强艺术评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文化部组织实施了“艺术评论体系构建和引导计划”,强化评论阵地建设、评论人才培养、评论实践开展和评论成果推广,为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评论阵地,比如艺术司与人民日报合办的“当代舞台艺术观察与思考”评论专栏、与中国文化报合办的“艺海观潮”评论专栏;出现了一些好的做法,分艺术门类召开年度形势分析会,开展一剧一评、一团一评、专题评论等;连续举办评论人才培训班,推出了一批评论新人;充分借助专家力量,专家参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效益放首位,两个效益有机统一

2015年9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后,文化系统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多种惠民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

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逐年增加,总体上看,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实施低票价惠民。在文化部主办的活动中降低票价,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100元以下的低价票占65%,20元的门票占30%。中直院团带头降低票价,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100元以下低价票超过总票数的60%。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赋予重任、寄予厚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雄心,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本报记者 刘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