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敦煌大剧院驻场演出的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设备设施高端、演员技艺精湛,以艺术形式精彩“复活”了沉默千年的敦煌。图为演出场景“反弹琵琶”。杜雨林 摄

中共甘肃省文化厅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保护祖业、繁荣事业、发展产业”三业并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两手齐抓、“历史再现、乡村舞台”两项带动,全省文化工作亮点频出,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利用

5年来,甘肃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了第三次野外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文物资源家底全面摸清。“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新增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58处国保单位。在石窟寺、古代壁画、土遗址保护及数字化等领域保持了全国领先优势,“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运行,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多种文物保护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敦煌文物数字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石窟管理体制模式,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6处横贯东西、相距千里的精华石窟全部纳入敦煌研究院管理,开启了“敦煌模式”。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大力兴办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全省博物馆数量从220个增至490个,国有博物馆覆盖各市县,其中“乡村记忆”博物馆140个,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博物馆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突出公益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水平,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5项。不断完善保护制度,颁布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队伍,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5年来,甘肃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文化馆103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385个,美术馆、画院5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12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服务站点1.6万个,建成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458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91%),形成了健全完善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水平明显提升。大力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科普培训等资源,组织实施“乡村舞台”建设项目,为精准扶贫搭建智力支持平台。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各级投入资金31亿多元,完成15049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占全省行政村的94%,2017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按照贫困地区“群众文化需求项目清单”,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组织各级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图书漂流”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和“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平台为载体,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深入开展送戏曲、送电影、送展演、送科普等服务活动,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中,做到让文化爱民更加实际、文化惠民更加精准。5年来,全省面向基层群众共举办文艺演出1.6万余场次,开展基层艺术培训展览3.4万多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7600余场次。

艺术创作推陈出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以敦煌文化为元素,成功推出了2016版舞剧《丝路花雨》、大型交响合唱《敦煌》、舞剧《丝路彩虹》、歌舞《丝·路》、大型音诗画交响合唱《丝绸之路畅想》、交响乐《丝绸之路》等文艺精品,以及《2017金钟之星“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会》,指导创排了大型实景融入式情景演出《又见敦煌》、大型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等。

大力推进戏剧大省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改善戏曲生产条件、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24条政策措施。以甘肃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了《甘声肃韵》《花儿》《西狭随想》《秦腔主题随想曲》《枫洛池唱段》《社火》《下四川》《上去高山望平川》,以及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眉户剧《女大学生村官》、秦腔《金果人家2》、陇剧《倒水湾》等一批优秀作品。

5年来,全省累计推出185台剧目,省市县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共计12.378万场次,观看人数近1.2亿人次。陇剧《西狭长歌》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人获文华表演奖,4人获得梅花奖,《天下第一桥》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2011—2012年度)。组织实施了“敦煌画派”创作工程和“朝圣敦煌”系列活动,推出一批优秀美术作品。

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和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以“欢乐春节”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对口合作等交流项目为平台,积极开展高规格人文交流活动。5年来,对外文化交流项目338起3150人次,其中出访项目309起2307人次,来访项目29起843人次,同比增长11%和7%;配合4个部委完成重大演出任务11场次,观众7.3万人次;与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实施项目33个,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国家、地区达40余个。舞剧《丝路花雨》赴美、英、法、德等国进行商业演出,《大梦敦煌》先后在16个国家商演100余场。积极参加“欢乐春节”活动,先后派出多个团组赴英国、德国、白俄罗斯、印度、喀麦隆、卡塔尔等欧亚非20多个国家执行演展任务。与首尔、开罗、莫斯科3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进行部省年度合作,举办甘肃文化推介会、甘肃文化周以及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30多项,积极参加“中埃文化年”“国际心灵艺术节”等重要交流活动,接待海外媒体、学者、艺术家、青年学生来甘参访、采风、创作。

甘肃文化艺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集聚区逐步形成,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截至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机构数10390个,从业人员20余万人,资产数526.77亿元,增加值132.91亿元,约占全省GDP比重1.94%,并保持了25%以上的年均增速。成功举办了两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推出一批以敦煌艺术、丝绸之路文物为特色,具有中国内涵、国际表达、创意融合的对外文物展览,推动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助力各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