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

 

探寻、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价值

——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观察

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现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日前,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在西安市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不仅是对陕西近年来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成果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以政府出资搭建平台的方式促进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及市场的对接,激发非遗项目保护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保护好、利用好,进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让文化扶贫、非遗致富有“机”可寻。

传统文化复兴带来新机遇、新技艺

2006年被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许家庄村评为勤劳致富能手的张玉女,10多年走来一直靠的是非遗项目蒲城土织布技艺。如今,她担任董事长的陕西蒲城玉女商贸有限公司一年的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可以生产与土布相关的46种产品,拳头产品是服饰和床上用品。公司现在正在探索“转型”发展,开发新产品。张玉女指着一件售价约70元、充满传统元素的老虎抱枕说,近年来明显感觉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相关产品的销售热度,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注重产品的实用性,更关注产品的文化寓意和审美功能。为把握住传统文化复兴带来的发展机遇,公司正计划新招200名专职纺织工,连同2008年成立的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带动的上千名织女一起,推出更多艺术性与实用性紧密融合的手工布艺制品。

技艺大展现场,100余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交流,诠释着陕西省83项国家、省、市、县(区、市)级非遗项目的魅力和发展力。诸如刺绣、剪纸、雕刻、编织等传统技艺,由于其工艺精美、文化底蕴深厚、市场欢迎度高等特点,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其实,许多非遗项目散布在乡村及相对偏远、封闭地区,如今一些已被发掘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新技艺,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除了更好地展示陕西非遗的最新保护成果外,举办此次非遗大展的目的在于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促进陕西各地区在相互借鉴之中,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表示。

“保护传统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活动的出发点之一,因为这些技艺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最具文化及情感基因的脱贫致富的手段。”陕西省艺术馆馆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洪济龙透露,陕西还计划于12月举办“非遗助力扶贫现场会”,介绍推广全省“非遗+公司+农户”的好经验。

“大力扶持特色非遗项目助力经济建设,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有关政府部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非遗资源,组织专业培训,形成规模生产,打造文化品牌,从而实施精准扶贫,增加社会就业,改善民众生活,带动经济发展。

发展不均衡引发新思考

陕西汉中市下辖的镇巴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但借助2013年被列入汉中市第三批非遗名录的“镇巴苗乡刺绣”,刚过不惑之年的传承人贺小绒及她的乡亲们已走上了文化脱贫的致富路。2016年,由她创办的镇巴县大巴山绣品文化有限公司一年的纯利润达30多万元。然而,贺小绒并未因此自喜,在她看来,自己家乡因为长期地处偏远、民众文化程度低,目前的成绩是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实现的,企业尚缺乏独立发展的能力。

贺小绒以一件1米长、名为《报喜图》的横幅苗乡刺绣作品为例,阐述了发展的困境。该作品售价约5800元,材料费基本占个零头,但高昂的人工成本决定了产品的利润并不高,因为这件作品需要她50多天全神贯注地投入刺绣工作才能完成。这类产品如无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一些鱼龙混杂的伪手工制品的冲击下,销路并不太好。与此同时,贺小绒还面临着人才瓶颈。贺小绒坦言:“我们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有时要向政府提交的报告都弄不了。此外,我们有技术、能吃苦,可公司上下都是‘互联网盲’,如何在网上开店搞销售都不懂、不会。”

家住延安市安塞县马家沟的安塞剪纸市级传承人陈莲莲也遭遇了“规模不足”带来的困扰。她擅长剪纸技艺的创意开发,成功将剪纸造型移植到茶杯、布袋、手包、丝巾及雨伞上,但生产规模达不到合作厂家的要求,其生产成本难以降低。陈莲莲以杭州一家伞厂为其生产的印有安塞腰鼓剪纸图案的“莲莲”牌雨伞为例,因订单量有限所以印花加工费高,导致雨伞售价较高,目前定价为180元一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而言,各地非遗工作推进的力度有差异,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客观上讲,非遗保护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确实存在。受资金、人才及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不到位,在实践层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但其实,欠发达的地区的非遗项目往往更传统、更易吸引大众目光,所以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扶持。”洪济龙表示。

“财政资金投入不能采取‘一刀切’模式,应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陕西省文化厅非遗处一位负责人表示,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