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族文化优势 闯出西部地区文化发展新路子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凝聚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年以来,青海省聚焦文化名省建设这个总题目,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落实措施,通过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工程,抓好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四方面的重点工作,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各项工作初显成效。

今后,我们要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握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学深悟透十九大精神的实质和丰富内涵。要在深入践行上下功夫,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对标对表,找准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新时代文化要有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进行了充分阐述,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和遵循。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刻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任务,以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推进青海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把握和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推进青海文化名省战略,在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贡献青海智慧和力量。牢牢把握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这一主线,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努力做到文化事业、产业两手抓,在文化设施、文化惠民、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文化交流、文化人才等方面不断探索新体制,着力构建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努力闯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发挥青海民族文化的优势,在推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体现青海的特殊作用。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理念,以抓工程、抓项目的形式,做好顶层设计。抓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文化记忆工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对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面向基层的各类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进行整合。在2016年和2017年建设基础上,2018年建设完成701个村,2019年建设完成690个村,到2020年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面完成建设,并在每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明确一名村干部分工负责文化工作,选一名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文化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服务。依托“三区”文化人才计划,立足当地村民,加强培育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每村建立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文体活动团队),带领群众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和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融合发展,牢牢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更加坚定地走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十三五”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项目建设。协助指导黄南藏族自治州制定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做好中央、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编制发布《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着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三五”末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占GDP比重4%以上,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实现零突破,培育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企业超过100家,为全省经济开辟新的增长极。

坚持挖掘多元文化资源,着力加快文艺创作向“高峰”目标迈进的步伐。把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强化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指导、扶持,鼓励更多文化艺术工作者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创造之中,创作推出更多彰显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精品力作。

(作者高玉峰系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