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大文化惠民工程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保康是楚国源头和早期楚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基础扎实,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行动自觉,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高位推进文化小康示范建设工程。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康文化小康建设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下一步,要在“文化小康+”上抓融入。大力实施“文化小康+”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等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要在品牌培育上抓特色。注重文化本土化、特色化,充分彰显地域优势,突出文化个性,围绕店垭茶文化、龙坪地域文化、过渡湾“三梅(莓)”文化、马良非遗文化和沮水文化,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将薅草锣鼓、沮水巫音等非遗项目和精准扶贫、“十星创建”中涌现出的好故事以文艺形式搬上舞台。实施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启动大型花鼓戏《会唱歌的老屋》排演工作。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把蝉联全国文明县城“三连冠”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龙头工程,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走向深入。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场所、融入窗口单位、融入机关、融入学校、融入社区、融入乡村、融入网络“七个融入”,不断延伸工作触角,确保实现全覆盖。

大力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质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三馆”建设和体育场改造工程、影剧院改造整修工程,启动体育健康公园和龙坪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全县文体设施和文体活动持续提档升级,在2018年达到村级文化广场全覆盖,80%乡镇文化站达标。加快配套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设备,建成设施网络健全、服务供给高效、组织支撑稳固、保障措施有力、惠及全民的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打造提升本土文化精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以花鼓戏《会唱歌的老屋》为重点,抓好具有保康特色的戏曲、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精品创作和生产,提升文艺创作综合实力。大力开展非遗项目研究利用,对沮水巫音、薅草锣鼓、民间歌谣、碑刻石刻等非遗项目开展搜集整理,在2018年出版《保康民间文化丛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文化强旅、以旅兴文”工程,拓展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工作路径和发展空间,推进早期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把早期楚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提升生态旅游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文化企业,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作者张世伟 系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