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建好更要用好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某市的大剧院近日终于启用了。此前,这座大剧院建了整整10年,其间,由于财政拨款不到位,经历多次停工、复工。正因如此,10年前高标准建设的剧院如今面临着“刚启用就落伍”的尴尬境遇。同时,后续如何运营也是大问题。这绝非个案。

作为地方开展文化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大剧院在很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这些动辄投资数亿元、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设施,确实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文化民生的高度关注,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后续运营保障。

有的地方并未进行过深入调研,不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本着“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态,盲目上马大剧院,导致工程建设因财力无法负担而中断;有的尽管“不差钱”,但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规划,建成后缺少有效管理的运营团队,使之处于荒废状态;更有甚者,大剧院变成了会议室,财政每年拨款上千万元,仅是为了维持剧院“有电、有水、有人扫卫生、有人看大门”。凡此种种,都与建设大剧院的初衷不相符,需要各地及时纠正。

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根本是要认清大剧院的“公共文化设施”属性。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剧院,其主要作用是为群众提供高层次的审美平台和舒适的观演环境。不能把大剧院建成面子工程,更不能搞成文化系统自娱自乐的小剧场。因此,大剧院不能总想着怎么建,还要想想怎么用,前者重要,后者更关键。笔者认为,在大剧院建设论证阶段,就应当考虑后续使用问题,列出详细的运营规划,在财政上形成长效保障机制,形成“有人、有钱、有规划”的局面。相反,以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来建设大剧院,有悖于建设的初衷,最终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下场。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