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助力智慧南京建设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和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大背景下,2017年2月,南京市政府印发《“十三五”智慧南京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以宽带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智慧高端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可控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南京发展新模式。

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由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参与,作为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抓手、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南京城市品质的新名片,在国内城市治理和数字化引领发展等多个领域,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十三五”智慧南京发展规划》实施一年来,持续、动态化的大数据收集和科学处理在城市综合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渐明显。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统筹、共享、协同、服务”原则,南京市逐步建立了统一的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形成31家市级部门和单位的日常数据交换工作机制,每天汇聚数据近亿条,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汇聚、按需交换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的背景下,南京开通了掌上城市智能门户——“我的南京”手机APP,融合了全市公共服务部门的便民服务功能,实现了政府服务从“广播式”到“精准化、个性化”的跨越发展。目前“我的南京”已汇聚近百项城市服务和近200万实名用户,共有24家职能部门、22家公共事业单位、18家企业在平台上部署多领域的信息惠民服务,初步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模式转变,平台集成度和用户数量在全国领先。

“‘我的南京’开创了政府部门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惠民服务的共建模式。平台提供实名认证、资源开放和大流量的用户导入,各类服务提供方可依托这一基础平台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把互联网、大数据和南京的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城市蕴含的数据红利,打通信息孤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引导和运用舆论力量的能力和水平。“要立足市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曹路宝说。

加强舆情监测研判

2016年12月底,南京市互联网普及率为63.4%,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二,网民规模为522万人,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5.2%,城市互联网发展环境日趋完善。近年来,南京市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力度,加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和政务APP等的综合应用,截至2016年底,12.8%的南京网民使用过政府网上办事服务,比江苏省整体水平高3.8个百分点。

作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旗下融合转型的产业发展研究院之一,由南京日报社主导的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监测全市舆情数据,覆盖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论坛以及贴吧等,实时关注涉宁话题、新闻事件的网友观点以及情绪分类,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为下一步的决策及舆论引导提供参考。“同时,我们还启动了部分‘互联网+’技术开发项目,如‘窗口行业行风监督平台’等,为‘智慧南京’添砖加瓦。”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陈曦表示,研究院还打造致力于推动互联网政务公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库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南京市民的参与度,营造出浓厚的“智慧南京”建设氛围。

“近年来,我们还在积极尝试探索人工智能分类项目,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机学习和分类,找到热点聚焦,深度研判民生诉求背后的规律,从而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政府部门,形成高效处置方案,为政务公开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今后同期舆情预测提供研判依据。”陈曦说。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南京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相关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培育本地企业创新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京市通过实施社会事业科技示范工程,推动科技服务百姓生活,积极让科技成果惠及普通百姓。在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健康等领域开展南京市社会事业科技示范工程,同时采取发放科技创新券的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和产品的产业化,让先进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据了解,2017年,南京市共安排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28项,资助金额1555万元。

在科技创新支撑方面,南京市通过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本地科技企业支持“智慧南京”建设。引导产学研深度合作,搭建科技成果信息支撑平台,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库。通过对成果信息进行分类和挖掘,形成一批符合南京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包”。通过组织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专项资金项目,聚焦战略新材料、智能机器人、未来网络与通信等产业技术前沿领域,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形成原创性技术成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高端发展水平,带动全市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本报记者 连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