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调研

来源:中国文化报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上海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调研

“农家书屋的图书虽不少,却有一些不符合读者需求,乏人问津。”“文化人才辅导培训很受欢迎,但供不应求。”“我们特别喜欢文艺演出,可惜配送场次实在太少了。”……当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大调研队伍日前来到该市奉贤区金汇镇新强村时,10多位居村、街镇文化工作者代表畅所欲言,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摆上了台面。

近年来,上海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基础网络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已形成公共文化三级配送体系,并向四级延伸。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上海市文广局从2017年底开始,聚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放管服”改革等重大主题,开展大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迄今4个月的时间里,调研队伍立足于摸清家底、掌握实情、倾听诉求,工作足迹遍及上海全市16个区70多个居村。展开实地调研前,调研队伍专门向各区印发调研问卷,并将回收的5337份问卷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了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数据统计汇总表。

“从问卷及实地调研中可以看到,居村文化活动室在服务内容供给方面,与区域居民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充分对接,某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供给还没有充分考虑到辖区的地域文化和人口结构特点。”上海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深有感触,“农村群众对传统戏曲十分热衷,但目前‘戏曲进乡村’的场次和质量远未满足基层需求。此外,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面临设备老化、维修成本较高等问题;居村图书馆硬件改善了,但缺少精彩讲座等。这些都亟待解决。”

大调研收获了来自基层的“馈赠”。在诸多建议中,有不少建设性的声音来自基层,例如,线上远程培训教学效仿徐汇区“微社区”的做法;“文化走亲”取自嘉定区的经验……通过广泛征集和实地考察,再经过筛选和梳理,大调研收获40个在规划布局、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供给方面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优秀案例,成效显著。

大调研开阔了上海市文广局的工作视野:浦东新区提出了全面提升“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张,探索新空间、新内容、新主体、新手段;金山区廊下镇在村级文化设施管理方面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管理道路,以租金免除、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入社会资本,对原有旧校舍进行改造和管理,再通过文化旅游结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闵行区、长宁区建设邻里中心、街区文化中心等设施,服务半径1公里,由4个至5个居委会共享;挖掘区域文化能人、培育基层文化团队的典型做法纷纷涌现。

根据调研问卷和实地考察汇聚的民声民智,一份《上海市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出炉,图文并茂地呈现全市居村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大调研让我们发现了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四级配送网络的必要性。”上海市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副主任朱静波说,“我们鼓励基层创造的‘文化走亲’模式,借以丰富配送资源。”3月23日,嘉定区率先迎来了公共文化资源四级配送交流展示活动。3月25日,闵行区启动了“居村文化大走亲”系列活动,协调14个镇(街道、工业区)以结对、走亲方式,组织辖区内优秀群文团队和群文资源与其他街镇开展交流展示。

与此同时,上海市文广局积极联合市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等,将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下沉到居村:针对目前群文团队培训资源不足的情况,线下推进“公共文化万人培训”送教上门活动,借助互联网开展远程培训教程;面对公共文化配送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资源、资金和渠道诸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和部署……

“大调研使我们认识到,基层文化活动设施服务效能不高是上海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明显短板。‘提升4500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效能’已被列为今年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地文化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集中民间智慧,协调各方资源,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策。”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尼冰说。

 

黄艺芹 本报记者 洪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