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动乐心 图文溯源——全国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展走笔

来源:中国文化报

观众参观展览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6月9日,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图文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展览以“曲动乐心”为主题,通过各地组织报送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图片和文字介绍,分层次对曲艺项目的文化核心进行解读,引导公众深化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感知非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

小热昏、唱新闻、南京白局、达斡尔族乌钦、新疆曲子……这些全国各地曲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如何产生的,具有哪些特点,代表曲目有哪些?展览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各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详细情况。

“这个展览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原来全国有这么多个曲艺项目,我把它们都记下来了,将来可以作为素材用在我的文学创作里。”爱好文学的天津市民贺华在展厅里看得特别认真,得知这些项目这几天就在天津的社区、剧院演出,她表示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一下地方曲艺的风采。

除了地方传承单元,展览还包括学研文献、天津观察、视听体验单元。1906年由乌利文公司出品的老唱片——周玉宝演唱的天津时调《后悔》,相声名家常宝霆的手稿《我爱乒乓球》,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鼓曲专场演出的节目单……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此次展览我们得到了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唱片收藏家常兆新和许多曲艺艺术家及其家属等多方的鼎力支持。看到这些展出的与曲艺相关的古籍文献、老唱片、乐器、手稿和老照片,我们可以想见从古至今曲艺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仿佛那些经典的说唱就在耳畔荡漾,那些难忘的瞬间就在眼前浮现。”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文说。

对此,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永良颇有同感:“像这样以专题的形式将全国各地曲艺类项目聚集在一起进行展示,可以说非常难得,它让很多年轻人通过展览了解曲艺发展的脉络,比较全面地认识近几年全国特别是天津曲艺保护工作的进展。”王永良说,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比如骆玉笙在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录制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时,她炉火纯青的演唱让伴奏的乐团成员都陶醉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设置了视听体验空间,展播了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从2008年起开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的采录工作和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成果。在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推出一场公益性曲艺项目“对话”活动,通过曲艺研究专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广大群众的面对面分享、对话、交流,以讲演结合的形式,向公众传递曲艺之美。

本报记者 王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