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启动

来源:中国文化报

 

把欢乐送到农牧民的心里去

——包头市“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少数民族边疆行”侧记

包头群众文化学会舞蹈团精彩演绎舞蹈《搓莜面》 阿勒得尔图 摄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 通讯员 郑晓峰

初夏的内蒙古草原天高云淡、草绿花红,6月,在包头群众文化学会的组织下,多位文化志愿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克忽洞镇,展开了包头市“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少数民族边疆行”第22场活动。

包头市民族歌舞剧院演员王静和自由音乐人刘红岩是对艺术伉俪,他们带着孩子来到这里为乡亲们表演。在刘红岩演唱歌曲《母亲》唱到“那个人就是娘,那个人就是妈”时,不少观演的牧民大妈眼里闪烁出晶莹的泪花……“我特别喜欢到农村、牧区来,特别愿意为农牧民唱歌!”王静在谢幕时说。

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厚瑞杰带来了独舞《吉祥的祝福》,她说,这个节目她已经演了几十年、上千场次,之所以常演常新,是因为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和细节都来自牧民的真实生活。厚瑞杰清晰地记得,去年在包头市阿嘎如泰嘎查为当地牧民演出时,当她和着极富民族特色的悠扬旋律翩翩起舞,许多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抖动起双肩——这种发自内心的“伴舞”,让厚瑞杰这位有着几十年舞台经验的文艺工作者深受感动。她说,当时虽然只是为十几名牧民跳舞,但感觉就像在大剧院面对数千名观众。

包头铁路第二中学音乐教师姜楠自2017内蒙古“唱响北疆”呼包鄂歌手大赛脱颖而出后,便加入了包头市文艺志愿者队伍,已经十几次跟着包头市“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少数民族边疆行”到农村、牧区演出。本次演出,一曲《不忘初心》更是传递出她的心声:“在学校我是老师,而在农村、牧区,我是地地道道的学生,农牧民身上闪光的东西太多了!”

张咏民是来自包钢集团的节目主持人,包头市“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少数民族边疆行”的20多场演出几乎都由她主持。在介绍节目和演员的间隙,她常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张咏民表示,之前在包头市梅力更嘎查演出时,她的互动让现场一位年近八旬的蒙古族额吉(蒙语,意指母亲)深受感动,当即带着几位年龄与她相仿的额吉唱起了当地民歌《三伏歌》。额吉们歌声委婉低沉,传递着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地处内蒙古中西部莜麦产区,种莜麦、吃莜面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包头群众文化学会舞蹈团的30多名演员在乌克忽洞镇文化广场露天舞台上精彩演绎舞蹈《搓莜面》时,立刻赢得现场一片喝彩。“我吃了大半辈子莜面,但没想到莜面还能被编排得这般‘花哨’,今儿算是饱眼福了!”扛着锄头来看演出的当地农民高文明说。

作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包头群众文化学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从当地各文艺院团退休的“老兵”。他们虽然从一线退了下来,但仍把文艺工作视为终身职业,怀着一生为文艺奋斗的崇高理想,用一首首歌、一支支舞去诠释“文艺为人民”的情怀。

去年秋天,包头市文新广局把组织包头市“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少数民族边疆行”的任务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交给包头群众文化学会。从组织第一场演出开始,包头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武国亮就当上了活动总导演。这个总导演实在不好当,演员基本上演一场就换一批,而且演出大都在双休日,几乎没有排练、走台的时间,但凭借几十年的舞台经验,武国亮能游刃有余地把各个节目安排得恰到好处。担任演出舞台监督的包头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原包头市昆都仑区文化馆馆长王萍负责调整演员的情绪,在每场演出前,她都会语重心长地对演员们说:“我们虽然是在农村、牧区最简陋的舞台上演出,面对的是最基层、最普通的老百姓,但这里最需要我们、最需要歌声,我们要把歌唱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据了解,结束了乌克忽洞镇的演出后,包头市“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少数民族边疆行”还有28场活动,将继续深入到更偏远、更贫困的农村、牧区。包头群众文化学会会长白凌空并不认为这是苦差事,他表示,文化精准扶贫巡演就是要以文艺的形式,把党和政府对群众的问候送到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去,把欢乐送到农牧民的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