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力推动保障法落地生效 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水平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了从行政性的“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东莞市是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全国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地区,如何推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水平发展?《保障法》的颁布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

提高法律影响力

《保障法》的出台,意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做好宣传,提高群众对《保障法》的知晓率,是落实贯彻《保障法》的首要任务。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走传统宣传老路,运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使《保障法》人人知晓。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方式,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东莞阳光网、东莞广播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合作,推出系列专题宣传活动。

一方面,委托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在市中心广场、玉兰大剧院、图书馆、市文化馆等场馆附近的预报栏中播放《保障法》宣传海报;开展保障法有奖知识问答、制作图文并茂的《保障法》宣传折页,每日在《东莞日报》的版头刊登《保障法》宣传口号;撰写专题社论,制作专题专版,以《东莞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断提升广大市民文化获得感》为题,从5个不同层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保障法》的规定与要求,结合东莞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发展等方面的探索,介绍具有东莞特色的经验与做法,以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东莞模式”。

另一方面,委托东莞广播电视台、阳光网开设微信专栏报道,与东莞电台交通频道《畅聊好时光》《东莞早晨》合作推出系列专访。如2017年7月22日上午,东莞市文广新局组织文化工作者、专家做客东莞电台FM107.5《畅聊好时光》节目,与主持人一起畅聊《保障法》给东莞市民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此后两周,东莞电台FM100.8《东莞早晨》节目每天都会播出一分钟左右的普法解读,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这部法律。

提高干部领会力

《保障法》主要是政府责任法,明确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任务、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干部培训学习,深入领会该法的要义,是政府机关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知法懂法、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

东莞市文广新局组织局领导班子专题学习《保障法》,局长亲自为班子成员上课。在《保障法》正式实施前,东莞市文广新局组织全市文化系统领导干部举办培训班,于2017年2月27日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国新教授、中山大学教授潘燕桃教授解读《保障法》和《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该法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同一天实施)。今年5月,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又专门对《保障法》《东莞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进行解读,邀请东莞市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做专题讲座。

提高实践转化力

在2017年1月12日文化部举行的学习贯彻《保障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指出,《保障法》不应该只挂在墙上,而是要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公共文化设施既要建好还要用好,不能开张的时候热热闹闹、运营的时候冷冷清清,要唤醒“沉睡”状态的公共文化设施,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如何使《保障法》落地见效,转化为具体实践?

一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考核。东莞市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并结合《保障法》重新修改制定绩效评估办法、标准,科学设置8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从公共文化投入、设施与资源、供给水平、群众参与度满意度、社会参与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创新创优等方面进行考核。委托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传媒学院作为第三方,开发网上数据填报审核平台,开展网上调查问卷和线下抽查。最后,形成调查结果,并将结果纳入镇街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同时,也将重点工作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计划中,多途径多方式全面推进工作。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有9个镇街开始规划新建以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演艺馆为主体的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面积达17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个亿。

二是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根据国家和省要求,2018年,东莞所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要实现全覆盖,国家统计局也将之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监测体系。去年以来,东莞市文广新局开展了第一批7个示范点和今年第二批32个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点带动和引入整体的形象标识设计,有效地推动了各镇街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有效地推动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的功能优化和服务规范,丰富了文化内涵,提升了整体的文化形象和服务效能。今年以来,东莞市文广新局将这项工作纳入全市镇街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向市政府申请财政专项资金2650万元用于补助全市各镇街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据统计,全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达2880万元,镇村两级财政投入达2600多万元。

三是开展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东莞以建设全国数字文化馆试点为契机,开展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设置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制定了《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结合东莞实际,采取平台联盟式、业务派驻式、管理委托式、品牌连锁式四种方式,探索“一核多元”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模式。策划推出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东莞文化四季、东莞文化年历等品牌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公共文化场馆的设施使用效能,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需求。注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运用,启用线上平台“文化莞家”,该平台自2017年6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访问量(PV)达443.7万次,独立访客数(UV)达48万人次,注册用户约4万人。在线发布活动共718个,可预订总票数5.83万张;在线发布培训共458个,提供学位数3.08万个。“文化莞家”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成效明显,现有粉丝5.8万人,一年来粉丝增长64.3%,阅读人数超过107.9万人次,阅读次数超过177万次。

许垂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