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脱贫短板 激发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文化扶贫乡村行

“茶叶种在向阳坡,蜜蜂飞过唐家河;今年丰收心中喜,幸福满园唱山歌……”丰收时节,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茶坝乡范家山上,国家级非遗川北薅草锣鼓的表演高亢嘹亮,唱出了农家的精气神,也引得游客驻足欣赏。地处川甘陕三省接合部的青川县素有“鸡鸣三省”之名,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该县依托当地文化资源,打响了以文化人的文化扶贫攻坚战,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2017年底,青川县贫困发生率由16.79%降至4.29%,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夯实基础 补齐脱贫短板

黄坪乡解放村是青川县的贫困村之一,坡陡沟深,全村414户1326人,人均可耕地面积仅1.39亩。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着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打臭”,人们把病痛灾难等不祥之物称为“臭”,在农闲时节持棍追逐被称为“臭”的圆球,以把“臭”赶入场中圆洞为胜。而解放村如何才能把贫困之“臭”赶出家门?解放村帮扶单位广元市委宣传部帮助村里建起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和村民活动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写对联、画墙画、营造村落文化氛围,激发村民自立自强。

仲秋时节,村民们正忙着运魔芋和土鸡等出山销售。忙完秋收,“打臭”又将开始。“今年的‘打臭’会更热闹,因为整村脱贫了。”解放村村支书李天寿笑着说。

解放村的变化只是当地文化扶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3年的文化扶贫工作中,青川县投入资金2566.8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阵地、有活力、有队伍、有经费、有机制、有效果的“六有”和村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目标。如今,79个贫困村的文化活动室配齐了电视、投影仪等设备,100多个村的文体广场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乡村文化发展基础扎实,劲头十足。

特色活动 激发内生动力

省级贫困村房石镇新龙村是典型的高山村,路远地偏、信息闭塞。怎样才能让群众快速脱贫?经过深入调研,帮扶单位青川县文广新局认为,除了受自然环境制约外,村民们安于现状、苦等苦熬的思想是导致该村贫困的深层原因。为此,他们决定先从改变观念开始,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青川县桥楼乡新龙村有舞狮的传统。青川县文广新局以此为突破口,帮助村民购买了舞狮表演的道具,召集舞狮爱好者组建了舞狮队,同时增加演出时间和场次,把舞狮项目纳入了县里日常的文化惠民活动中。今年元宵节,舞狮队参加全县狮舞龙灯调演,获得了二等奖,全村人的精气神一下子提了起来。随后,村里又相继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文化院坝、文化广场,修好了1.5公里的文化路,发展起特色文化产业,村子很快旧貌换新颜。

为激发贫困群众努力脱贫的内生动力,青川县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16年以来,全县共放映公益电影6000余场,举办文艺演出578场,更新图书近4万册,开展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21场,送展览进学校、社区、敬老院40余场,还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组织创作了一批精品节目,在全县演出60余场……使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非遗保护 

增强品牌效应

青川县还多措并举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增强文化品牌效应,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挺进。

目前,四川省级非遗项目七佛贡茶和黎源石刻手工制作工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年8月10日,由青川县文化馆根据当地非遗项目创新改编的大型节目《薅草丰收歌》登上了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舞台,将当地的非遗推向全国。在“生态+文化+旅游”模式的助推下,唐家河红叶节、唐家河漂流节、“七佛贡茶”音乐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青川举办,文化旅游产业吸睛又吸金,成为大山深处的朝阳产业。

据了解,2017年,青川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18.5万人次,实现旅游及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7.8亿元。在文化扶贫的强力助推下,相信青川很快将摘掉贫困县帽子。

(曹晓萍  本报实习记者  赵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