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东西部文化协同发展路径:上海与阿坝有一个“海誓山盟”的约定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海是海,阿坝是山,那我们之间的承诺就是海誓山盟,希望能够以此之盟打造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协同上海大学的精准扶贫样本,为我们阿坝的深度贫困区带来发展。”日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文广新局会议厅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阿坝州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顺清欣喜地说,笔下之约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文化传承协同合作的共赢之举,期待此次携手能为更多的藏羌文化传承保护做出贡献。

阿坝绣娘走进上海大学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文件在总结近年来各地探索“非遗+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要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支持传统工艺项目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到贫困地区开展讲习活动,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

“非遗+扶贫充分考虑了双方的意愿和合作基础”,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介绍,5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阿坝织绣研修班”正式开班,这是四川省深度贫困区非遗传承人群整建制步入省外高校研培的首例,20名学员均来自四川阿坝州深度贫困地区。学员们在上海美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帮助下,开展“非遗跨界创新的研培教学模式”,让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跨界”结合,使设计对接当下,重回生活,让当代生活更富审美情趣。

合作正在进一步深化。此次校地合作的签约仪式上,学员们面对回访的昔日老师,感慨万千。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2018阿坝织绣研修班学员李兴秀说,在上海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包括设计的力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大家回到家乡都创作出了新的作品。她承诺,将在今后努力创作和创新的同时,带动周围的妇女群众共同创新和传承,结合旅游发展带动阿坝州的脱贫攻坚。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传承人,2018阿坝织绣研修班学员阿斯基拿着自己最新创作的作品说,在上海学习的这一个月里,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自己在颜色搭配和羌绣图案选择上有很大帮助。“回到家以后,结合老师和设计师的指导,我开发了新产品,将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融入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受到了大家的肯定。”

“上海大学陪伴我一路走来,教会我成长。”第一批走进上海大学的羌绣传承人张居悦说,学习期间,她和老师们一起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系统整理梳理了羌绣的纹样及绣法,此外,她还同老师一起跨界合作,将羌绣文化与高级订制服饰相结合,让文化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走向世界。

“牵手”之后走向互利共赢

“学员们的感悟满满,许多都是对自己文化的认知、自信,这很好,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会对它有所认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听完学员们的发言后表示,阿坝州在文化资源、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明显,“我要把学生带到这里,学习你们的文化情怀,学习我们所缺少的东西。”

在上海培训期间,阿坝织绣研修班还特邀了具有跨界意向和跨界能力的设计师来到课堂,与传承人交流探讨,进行传承人和设计师的“牵手计划”,分组展开跨界创新设计。研修培训期间,阿坝州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羌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秀等与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意向性订单100多万元。

“海誓山盟”的合作成效已初步显现。在日前举办的雅克草原音乐季的“净土阿坝·非遗精品展”中,不少学习培训的优秀作品、上海设计师和学员们的跨界作品亮相音乐节,非遗项目再次焕发生机,大获好评。

这是东西部文化协同发展和文化扶贫中的一次创新探索。根据阿坝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与交流、成果转化等形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格局,打造深度贫困区文化扶贫合作样板。具体将通过建立新型智库、驻地工作站、合作建设一批重点项目等形式,发挥双方的优势,互利共赢。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