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我们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种能力。

文艺作品反映的是人们在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是在弘扬真、善、美,鞭打假、丑、恶。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只是对社会进行抽象的概念化表达,而是要通过文字、声音、画面、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就应有多么淳厚。

用戏剧作品做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我们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选择,弘扬正能量,用文艺作品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提升观众的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这就是戏剧作品的功能。

如何使这种功能作用发挥到最佳?

茅盾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会有落差,所以我们就要到生活中寻找艺术作品的源头活水。我认为,文艺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练好内功,沉静下来,到生活中寻找作品里需要的素材,在人物所处的环境、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里去和他们共呼吸,体验生活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创作者要体会到主人公的精神追求和信仰,这样才能把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立体地展现在舞台上,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我们创作的艺术作品要留得下、传得开、唱得响。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是一部15年前创作的,以上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西迁为背景的现实题材作品,讴歌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投身西部经济建设和为国家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为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弘扬的,是值得用文艺形式体现的。当时,我们的主创团队深入西安交通大学,与老教授亲切交流,翻阅大量历史资料,从每一段对话、每一张历史图片中感受当时知识分子生活、工作、学习的场景,从中寻找人物的真实情感。该剧于2018年初进京演出,让观众无不被西迁人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相隔15年后,这样的优秀作品依然能如此受肯定,我认为是因为该剧的主旋律创作方向正确,所演绎的主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及人生追求是值得敬仰并弘扬的。

戏剧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含有精神境界的美,要有永恒的情、浩荡的气,通过主题内涵、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容纳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同时,要包含历史、文化、人性,要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作品的推出要经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文艺作品能否成功,要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我们要扑下身子,让自己远离浮躁,扎实踏在大地上,到人民中去了解人民,用自己的作品抒发人民的情感。

如何使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更好看,更能体现主题思想,是当今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舞台的表现来自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只有去体验了,才有可能表现得更好。我今年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椒乡里的麻辣事》讲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新村官”为带领百姓走向美好生活而遇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故事。我将该剧风格样式定为轻喜剧。为了找到喜剧元素,我走进了带刺的花椒林,摘花椒、收花椒。手扎刺的疼痛感让我找到了灵感,也使手扎刺、屁股被扎痛的舞台动作成为花椒林那一场戏的喜剧元素。

艺术创作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是以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本质,我们要善于用眼力发现生活,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敢于开动脑力去创作和表达我们身边普通人的情感,抒发他们的情怀,弘扬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

这次参加中宣部举办的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学习交流,让我更加明确了创作方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计划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路遥的世界》给了我再次深入生活的机会。我将走向黄土高坡,进入陕北群众的精神世界,去感受路遥先生像牛一样劳动、像大地一样奉献的精神追求。

(王化武  作者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