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新型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打开科学与艺术创新融合的一扇窗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学员参观新媒体艺术家工作室

艺术在其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科技的助推,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艺术形式。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积极推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空间,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对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新型创作人才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

近期,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新型创作人才培养”在四川美术学院有序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他们多数具有研究生学历,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既有科技企业的技术骨干,也有科技馆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有来自高校的艺术专业教师。

记者了解到,此次培训为期近4个月,由国内艺术与科技领域顶尖的艺术家、人文学者与工程技术专家现场授课,课程涵盖艺术、人文和科技三大板块,涉及艺术、人文与科技理论、创作思维开发培养、实践教学和展览5个教学环节。该项目负责人、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中心副主任李敏敏表示,项目旨在通过艺术家、人类学家、工程科技人员等多个学术领域知名学者、专家们的跨界合作,培养一批熟悉科技前沿动态、艺术视野开阔、具备人文底蕴和对科学技术的反思精神、拥有跨学科创作能力的高端艺术人才。

项目伊始,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系主任王俊杰为学员们带来了“科技艺术历史发展与分类”与“科技艺术的未来趋势与展望”两场主题讲座。作为台湾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开创者之一,王俊杰结合理论知识与自身的策展及创作经验,为学员们梳理了科技艺术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科技艺术的未来走向,还在课后与学员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学员刘楠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用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去策划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自然景观的启发下构思出了4个关于自然与生物的作品方案。

在课堂教学之余,此次“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新型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拓展走出去。9月17日,学员们来到广州番禺大学城,参加由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与大西洲跨界创新机构共同举办的“新时代下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交流研讨会。参会演讲嘉宾与学员们就哲学、艺术等多个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也对科技与艺术融合落地的可行方案进行了讨论。

会上,学员代表、清华大学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怀生以“跨界融合”为主题,阐释了如何进行信息化创作这一问题。在“科学和艺术跨界融合的落地”问题上,李怀生认为融合及落地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学科建设上打破常规的专业界限和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二是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建设产学研的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平台、产业发展平台;三是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将科技创新成果导入艺术的创新体系中来。

学员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郑晓雄从专业课程教育规划的角度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新维度及“科技造物实践”的方式。从雕塑基础到数字雕塑,他主张在“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多元文化”“跨领域学习”等艺术教育观基础上,重视学生作品的跨界性和启发性,从而实现多学科交融的艺术。

当前,博物馆教育功能日益凸显,教育形式也从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到促进公众参与科学。而科学与艺术的创新融合正是吸引公众参与科学、展现自我和个性创意体验的极佳切入点。“作为一名在博物馆从事科普展览和教育项目策划的工作者,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科技自然类博物馆如何突破界限,为公众呈现充满活力、激发想象力的场馆展陈文化,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一直是我在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这次培训帮我打开了科学与艺术创新融合的一扇窗,也让我在策展理念和方法上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来自上海科技馆的学员胡玺丹说。

来自北京“非遗青年”科技文化创意工作室的学员张金晖打了个比喻:艺术与科技曾在山脚下分开行走,最终它们在美学的山顶相遇。“在学习期间,我不断刷新自己的思考:毫无疑问,科技的介入为创作注入了新的手段,激发了更强烈的创作激情,使我的创作不再局限于画笔和刻刀,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去尝试表达更广泛的题材。创作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使命,而科技不仅仅是可以利用的手段,更是不可忽视的表现主题。”她说。

在实地考察活动中,该项目一直将新媒体艺术展览作为参观学习的重点。研讨会期间,学员们参观了VR建筑展、贝聿铭虚拟作品展等。在学员们看来,实践层面的前沿经验让他们开阔了视野,打破了原来在创作思路上的局限,也让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技术手段和表达内容都有了新的思考。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培训内容,学员们正在为结业展览进行艺术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将于本月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进行集中展示。国家艺术基金中期监督专家代表、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作林表示,学员们不仅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文化自觉和艺术自觉的意识,还要将“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新型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的培训成果带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在中国艺术与科技跨学科研究中起到带头作用,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