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物件中看时代变迁

来源:中国文化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侧记

 

 

布票、自行车、“大哥大”、磁带……近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简称“实物展”)在山西太原美术馆开展。展览用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2958件老物件来反映时代变化,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展。

有历史深度,记录40年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是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40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家里拥有第一台电视机,添置海棠洗衣机,看《阿童木》,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买时装,进超市,住高楼,开汽车,环游世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中。

2017年12月,实物展正式启动筹备工作,时尚回响工作室从1978年的物品和事件开始梳理,从细碎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见证时代变迁的物品和物品背后的故事。

据四通2406打字机的捐赠者韩石山介绍,1985年时只能用铁笔刻在蜡纸上,再用油墨印刷,效率慢且常常弄上一手油墨。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斥资1.2万元购入四通2406打字机,但随着科技发展,没用多久便因为不能上网而更换了电子计算机。韩石山感慨地说:“感觉不久前还在用的打字机,从仓库里收拾出来时已经落满了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快得让人猝不及防。”

“我出生在晋北的小县城,一步步拥有更好的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个人生活的蒸蒸日上和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实物展策展人黄海波说,“此次展览就是从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变化的角度,回顾太原的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展示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有市民温度,深挖展品故事

征集旧物之初,黄海波去了太原市的几大旧货市场,淘回不足10件旧物。“一件东西的价值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们去征集普通太原百姓真正用过的物品,并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挖掘物品背后的故事上,希望从这种个人记忆出发,以实物、文字、图像记录并展示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黄海波说。

实物展征集活动一呼百应,得到了众多市民的踊跃参与,捐赠物品包罗万象。虽然展品好征集,挖掘背后的故事却难极了。

“哪有什么故事,就是一件用旧了的东西而已。”捐赠了一台缝纫机的赵世媛起初表示不解,后来在工作人员的不断引导下,她才讲述起关于这台缝纫机的回忆。那时用布票能买到的布有限,母亲为了让女儿穿得体面,便用旧衬衫做里子,崭新的布料做面子,从针脚、暗扣,到颜色搭配,一针一线做工几近完美。“不论生活条件怎么样,母亲总是努力给我最好的。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但这台缝纫机还记录着这些爱。”赵世媛红着眼眶回忆。

展品脚踏风琴由捐赠者仇栋亭夫妇购于1982年,360元是二人4个月的收入总和。“那时我常年在外工作,有一次从外地回来,女儿生病住院,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女儿那么可怜,我咬咬牙给女儿买了她心仪已久的脚踏风琴。”仇栋亭的妻子说,那时候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很辛苦,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孩子在脚踏风琴前弹一支曲子,家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展品背后有个人成长成才的故事,有家庭和谐兴旺的故事,也有生活质量改善的故事。看到展览后,有些人哭了,有些人笑了。观展人贾亮感慨万千:“看见许多自己家里曾用过的物件,再读老物件的故事,很有共鸣。”

有城市刻度,展览视角独特

在展览上,除了单独陈列老物件,现场分别复原了太原市上世纪70、80、90年代的家居生活场景。为了让年轻的观展者也能懂得老物件的价值、用处,每天都有4位太原科技大学的志愿者在展厅进行引导和讲解。桃园小学三年级学生石雅琪说:“我总以为太原一直以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直到看见太原市的老照片,才发现太原的变化太大啦!”

在“向着幸福奔跑”展厅中,横贯四面墙的时间轴贴满了各色的便利贴。从1978年到2018年,以两条时间线分别展示了太原市的民生新闻与个人记忆。两条线并行之间,能看到城市和人们共同进步的亲密关系。来太原出差的福建观展人马子俊说:“从一件件物品中,我逐渐看到了太原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感受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为了更生动地展示展品,由太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实物展还将2958件展品的地理信息,放在一张真实的太原电子地图上,制作出太原市记忆地图。人们可以在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找到有哪位熟悉的邻居、亲友捐赠了老物件。

作为记录、收藏、展示城市记忆的平台,实物展试图把每一件旧物、每一个个体的记忆变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谈起对实物展的期待,黄海波说,希望该展可以成为一个文化交流项目,通过一件件展品和一个个故事,向所有人展示这座城市的风貌,展示40年来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付出的努力。

(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郭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