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书写巾帼新华章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前,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妇女事业取得的成就、妇女代表的风采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妇女城乡发展各项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重点推进“创业创新巾帼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巾帼脱贫行动”,在促进妇女素质提升、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其中,非遗制作、手工编织、乡村旅游等成为妇女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与助力,文化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我国有56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保护传承好体现各民族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群众增收脱贫,也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2013年,全国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支持妇女从事手工编织实现就业创业的意见》,加大对妇女发展手工编织的扶持。各地各级妇联积极响应号召,突出区域特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质,充分发挥妇女在手工制作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手工技能培训,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当作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以文化人”“互利双赢”。

据了解,河北省妇联推动家庭手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妇女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开发旅游手工纪念品,并创建巾帼“巧手坊”,筹建河北省巾帼手工旅游产品大数据平台。目前,河北省在60多个旅游景点建设了“巧手坊”,打造了120多个河北巾帼特色手工艺旅游产品品牌,助力38716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脱贫。

2013年,贵州省妇联牵头推出“锦绣计划”,通过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带动贵州少数民族妇女脱贫。“锦绣计划”实施5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500万元,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成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500余家,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及相关辅助行业的妇女达50万人次,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业产值达50亿元,贫困妇女人均增收5000元。

青海省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专项资金,创建7个“妈妈制造”合作社,并在生产的手工作品中融入时尚设计元素,通过公益平台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同时,为低收入妈妈群体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吉林省积极打造“吉林三姐”创业就业项目。“吉林巧姐”手工制作项目作为其中一项,成立妇女手工艺品专业委员会,发展会员企业200余家,创建“巧姐”手工制作基地109个,带动8万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凉山妇联因地制宜,拟定彝绣产业发展规划,推出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宣传推介等多领域鼓励政策,挖掘培育彝绣、彝族漆器、冕宁挑花等品牌。目前,凉山从事彝绣刺绣的妇女超过3万人,近2万个农村家庭实现了妇女就近就业增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力发展“巧女兴家”品牌工程,助力各族妇女脱贫增收,各级妇联强化妇女创业素质培训,累计开办手工编织、刺绣、服装设计制作等培训2000多期,培训妇女20余万人次。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积极落实“草原巾帼脱贫行动”要求,以发展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产业为重要抓手,带动当地妇女增收脱贫。具体举措包括:举办以贫困妇女为主的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培训班30期,培训妇女手工艺人2万余人;打造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基地,并通过电商、刺绣展览、旗内销售点等途径销售刺绣产品,形成52个产业村等。

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妇联多渠道扶持妇女就业增收,打造“苏绘手织布”“馨绣”“兰花花草编”等知名品牌,发展贞元镇南可村等非农特色产业专业村,全县培育开发手织布、布艺刺绣等名优产品300多种。

身残志坚、自主创业,生产的针织服饰和工艺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帮助500余名下岗女工、返乡农民工、残障人士等解决就业问题的湖南衡阳市蒸湘腾跃工艺厂董事长肖跃莲;以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使命,研发出“木绘拼花”艺术并把小作坊做成上市文创企业,同时坚持10年助残,让更多人通过“木绘”技能实现就业创业的河北省百年巧匠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裴艳丽;传承弘扬苗族优秀文化,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董事长石丽平;带领村民打造集观光、摄影、农家乐于一体的民俗摄影旅游基地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冷菊贞……在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样的杰出代表比比皆是。

小南河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2015年来到这里工作的冷菊贞,在这片古朴的村落里看到了“穷”也发现了“美”:巍巍大顶子山、清澈的山泉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格的木刻楞老屋等,在爱好摄影的她看来都是独特的东北民俗和人文资源,值得让更多人了解。通过冷菊贞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引领,小南河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村里还成立了农家旅游协会,开展传统工艺家庭作坊、民俗游玩项目。“目前,村史馆正在搜集资料和打造建设中,希望进一步挖掘当地文化,提升民俗旅游的内涵,并通过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业的扩容与全产业链条的打造。”冷菊贞说。

作为苗绣传承人,石丽平一直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余力。“我从小就对民族文化怀有浓厚兴趣,让‘松桃苗绣’变成商品走进市场,让更多人了解苗绣、了解苗族,是我毕生的梦想。”从2008年开始,石丽平积极开展田野调查,为收集针法、纹样资料几乎走遍贵州。她和她的公司致力于苗族文化的深度研究与手工艺品开发,开发的鸽子花旋极图系列于2013年被选定为联合国礼品,并将“松桃苗绣”注册为民族手工艺类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丽平想方设法让更多苗族绣娘利用技艺脱贫致富,累计培训绣娘5000余人,带动4000多人创业就业,希望“通过小小的针尖,带动一方人民迈上幸福路”。

在以文化带动脱贫致富的前进道路上,众多优秀女性勇于担当,以昂扬的奋斗姿态诠释责任使命,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不断书写“建功新时代 扬帆新征程”的巾帼新华章。

(本报记者 陈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