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文化场所展露特色

来源:中国文化报

 

青砖黑瓦,飞檐翘角。走进一座江南农村常见的明清仿古建筑,一边是整齐摆放各类书籍的书架,一边是配有长桌、木椅、电影放映幕布的会客厅;建筑外的墙檐、桥梁上,悬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让看到这一切的人们不由得感叹“好一道乡村文化风景线”。

这是坐落在上海嘉定区嘉定新城(马陆镇)大宏村里的“崇德堂”内外的景象。嘉定新城(马陆镇)社区文体中心主任金美华告诉记者,这些书法作品都是村民在书法课上完成的“作业”,而如此雅致的公共文化场所,是由村里闲置的粮仓改造而来。如今,电影放映、传统文化讲座、非遗手工课、小型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在这里接连举办。而这种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场所,正在嘉定新城(马陆镇)的各个村里展露特色。

一村一阵地 一宅一文化

嘉定新城(马陆镇)地处上海远郊。由于各种因素,这里不少乡村存在着文化设施匮乏、文化活动单一等现象,村里的青壮年大量外流,留守于此的多是老人与小孩,公共文化活动在这里显得“暮气沉沉”。

“乡村要有好风貌,文化建设就要走心。”金美华说,为了更好地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医治文化“空壳村”,嘉定新城(马陆镇)开展了大范围的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对标需求,查找“病根”,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宅舍文化”建设方案:以打造新家园为抓手,改善宅舍环境;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为抓手,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以表彰评选为抓手,开展文明育人行动,用榜样提升村民素质;以精神文明共建为抓手,挖掘村级资源,开展共建同心行动,努力培育良好家风、乡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

“宅舍文化”建设一经推出,嘉定新城(马陆镇)各个村立马建立起“宅舍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活动阵地和活动方案。于是,樊家村有了“敬业乐群”的宅舍主题,建起敬乐堂和敬乐修身广场;彭赵村有了以“爱众亲仁 修身齐家”为主题的众仁堂和众仁修身广场;仓场村则建立以“笃实宽厚 勇毅力行”为主题的厚德堂……“一村一阵地,一宅一文化”格局在这里逐渐形成。

为阵地配上优质内容

有了文化阵地,更要有优质的文化内容。以上海公共文化四级配送体系为依托,嘉定新城(马陆镇)集结全镇多方资源,将优质公共文化内容送进宅舍,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爱国修身文化、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宅风家风文化,有效提升了乡村的颜值和精神风貌。“流风遗韵 崇德明礼”文化道德大讲坛、“红红中国结,编织中国梦”手工编织体验、国粹文化大课堂等活动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各村轮番上演,吸引了许多村民参与其中。

自打“宅舍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大宏村村民钱纯纯就成了该村“崇德堂”的常客,文艺巡演、手工制作、节庆活动等从不缺席。她说:“这样的活动过去要到社区服务中心才有,如今家门口就有提供各类文化活动的场所,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今年元宵节,大宏村的“崇德堂”里就出现了温馨的一幕:村里一些妇女围坐在一起,老一辈人一边制作花灯一边进行讲解,年轻人则在一旁专注听讲、学艺。制作出的一个个精巧花灯被大家用来装饰、美化“崇德堂”……大宏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波指着“崇德堂”隔壁的一面“村民笑脸墙”说:“文化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它让村民心连心,让乡村生活有了丰富的色彩。”

促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宅舍文化”建设不仅守住了浓浓的乡村风情、点燃了当地百姓的文化激情,也让越来越多的来沪人员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情。“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对新老村民均有所兼顾。”陈波告诉记者,为了让新村民有归属感,大宏村经常请来沪的新村民同台表演节目,“新村民展示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本土村民欣赏到各地丰富的文化形态,‘宅舍文化’建设也促成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随着“宅舍文化”的逐步推进,嘉定新城(马陆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社会主体的关注。金美华说:“一些社会主体根据每个村的不同主题、特色,将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输送进来,令‘宅舍文化’更加鲜活多彩。”

据悉,目前嘉定新城(马陆镇)“宅舍文化”建设已覆盖全镇各村,未来将继续探索区域联动、社会对接等创新模式,形成“一村一宅一文化,左邻右舍育文明”的良好氛围。

(黄艺芹 本报记者 洪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