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理论基础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作曲理论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中国新音乐文化的诞生,历经百年沧桑已经积累了大批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对中国作曲理论的历史渊源、变化演进、体系建设,以及中国作曲家创作思维与写作技术等进行全面系统论述总结的专著,来作为中国当代作曲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并有力促进音乐创作繁荣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日前,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在上海音乐学院开题,项目首席专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徐孟东在谈到该课题的初衷时表示。

“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客观准确地梳理、论述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发展历史、基本形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学术联系。而该课题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为中国和声、复调、音乐分析、管弦乐配器、作曲等各个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客观的历史坐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子课题方向理论体系构成与形成发展的阐述、评价,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总结以及技法、思维、形态、观念方面的启示和参照。

“本课题研究的重大社会意义是促进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逐步确立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理论基础,厘清专业发展和政治、重大国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力争为中国音乐理论工作者提供尽可能客观、准确的专业参考文献资料。”徐孟东告诉记者。

“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课题由“中国和声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复调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音乐分析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管弦乐配器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和“中国作曲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5个子课题构成。这5个子课题中的前4个分别研究中国和声、复调、音乐分析、管弦乐配器学科百年教学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并从各子学科的角度对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与作曲技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第5个子课题更多聚焦于中国作曲家音乐创作中体系化或接近体系化的创作思维、观念、技术与方法的总结,并考察中国作曲法百年教学、研究的演进。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作曲理论体系长期形成的学术领域、方向划分,将中国作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分解到和声、复调、音乐分析、管弦乐配器和作曲这5个子学科,分别对它们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徐孟东对记者表示,本课题除了分别研究中国作曲理论的发展与中国作曲家作曲技法的演进,还要考察中国作曲理论家对中外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理论总结以及一些纯理论的音乐研究对其后中国音乐创作实践的促进、推动与影响。

徐孟东表示,课题的最终成果是5本专著以及若干相关系列学术论文。5本专著分别为《中国和声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复调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音乐分析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管弦乐配器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作曲学科形成与发展研究》。“期待这些成果能成为中国作曲理论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和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的重要参考文献,并且可以对文化管理部门发挥其应有的服务决策、服务大局的积极作用。”他说。

(本报记者 刘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