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挖掘弘扬“红色家底”找准抓手

来源:中国文化报

革命年代,齐鲁大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积淀了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把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与舞台艺术创作、乡村文化振兴、公共文化服务紧密结合,“红色家底”正为山东实现全面小康蓄积磅礴力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临沂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5年来,山东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丰富的艺术语言讲述红色故事。

12月13日,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内,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团队紧张地排练。该剧以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等角色牺牲小我、团结抗战的故事。

“讲好沂蒙故事,传播沂蒙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慷慨正气,永远发扬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革命传统,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和艺术追求。”民族歌剧《沂蒙山》总导演黄定山介绍,该剧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赴沂蒙山区采风,当地群众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让很多创作人员落泪。

即将过去的2018年,临沂市沂水县桃棵子村的游客量较往年大幅攀升。70多年前,村里的“沂蒙红嫂”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悉心照料八路军伤病员,其光荣事迹至今还鼓舞着全村群众。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如今,桃棵子村发挥红色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0多户村民开办了“红色文化农家乐”,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体验基地。

除了沂蒙地区,近年来,山东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为乡村振兴助力。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推动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充分彰显红色记忆等内涵特质”。

在莱西市夏格庄镇渭田村“渭田村史博物馆”,80岁高龄的老党员王新武每天准时来馆里担任义务讲解员。王新武说,在他出生的1938年,渭田村附近发生过一次激烈战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民兵分头阻击日本侵略者,我方牺牲、负伤81人。“现在我每天给参观村史博物馆的人讲这段历史。党带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今天更应该发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王新武表示。

革命战争年代,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有43位烈士牺牲在前线。现在,村里建起了村史馆,重点介绍村内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马渠村大学生魏同华说:“原先就经常听长辈们讲村里的革命故事。在村史馆的所见所闻激励着我,我为自己的村庄和先辈们感到骄傲。”

公共文化场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5年来,山东将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内容,通过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完善红色历史展陈内容等,拉近了民众与红色文化的距离。

12月11日,“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经典”四省八市群众艺术展演在威海市群众艺术馆海洋剧场举办。演出中,来自山东、陕西、河北、江西四省的群众文艺工作者,为观众演出了数来宝《长征路上》等红色主题节目,线上、线下吸引逾30万人次观看。

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荆国胜认为,革命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公共文化场馆应拓宽革命文化的展示、传播途径,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民众。

在山东省文化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已成为全馆业务干部的自觉行动。这几年,馆内创作了多个红色主题节目,并通过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将这些节目送至全省中小学校和乡村、社区。

在东营市,“历史文化展室”遍布乡村,红色主题展异彩纷呈。东营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延星表示,今后东营市将以基层公共文化阵地为重点,深入挖掘各类革命资源,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手段,不断为革命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财富,能激励民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说,未来山东将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做好革命文化遗产的挖掘阐发工作,让红色资源在助力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