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工匠精神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相关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日前,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山东省教育厅、枣庄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在山东枣庄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共计300余人集聚一堂,共同探讨以中华卓越匠心文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聚焦匠心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届论坛以“匠心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突出中华优秀传统匠心文化的历史根源、中国卓越匠心传承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对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文化育人、铸魂立魄、大国工匠的奠基意义。

“精益求精,执着坚守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精神所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在致辞中表示,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现代职业教育赋予匠心文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了“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主题报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的文化根脉,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鲁昕表示,文化自信可汇集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共识,可打牢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可凝聚职业教育资源的社会力量,让社会各方面、教育各领域以及选择职业教育的各群体,从历史悠久的职教文化中吸吮精华、学习技术、解读技能。

论坛开幕式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山东省教育厅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墨子鲁班文化研究中心揭牌。这两个机构旨在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发展与研究,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匠心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可贵品质。

什么是工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造就‘工匠’大军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他建议将职业规划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突出实践育人,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吸收行业专家到高校兼职,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表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学校能力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未被重视等突出问题。他表示,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定位和功能,不仅要教学生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以赋予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培养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新型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

“企业、社区和众创空间开始成为新课堂,企业家和社会创客将成为新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认为,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对专业化教学内容和教师提出了新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应基于校企、校地协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掌握商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提供新技术和高端人才支撑。

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出生于木匠世家的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伟认为,大国工匠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水准、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还要有立言立功的社会担当。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深远的社会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表示,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劳动力的安身立业之本,是职业教育的金色名片,也是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执着敬业和创新求变。在工匠精神的传播演变中,其传播内容逐渐从早期的工匠技艺传承发展到今天的匠心文化传播。”枣庄学院党委书记曹胜强认为,深入挖掘匠心文化的历史价值,结合时代要求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匠心文化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融通机制,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时代命题。

(本报记者  李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