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影像展:记录人间烟火传播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旅游报

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浙江省象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以下简称“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县举办。

非遗影像展组委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静表示,举办非遗影像展,旨在通过集中展映已出版、播出、公映的非遗影像作品,展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提高非遗的可见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此次影像展有共计30部(套)非遗纪录片参加展映。

涵盖丰富反响良好

非遗影像展组委会副秘书长、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田苗表示,“非遗和纪录片是天生的一对儿,非遗是人的本领、人的情感、人的创造力,而纪录片最关心的就是人;非遗是精微的、是隐秘的、是稍纵即逝的,而纪录片捕捉的就是细节,记录的就是过程。非遗中所饱含的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洗礼,又恰好是纪录片最能打动人的力量所在。”如何记录非遗的“此刻”,为人们留下非遗“记忆”?“影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王静介绍,本届非遗影像展的主题为“非遗影像,中国实践”,共征集到260部作品,较2018年第一届增长了30%;且影片的主创团队年龄结构、专业构成呈现出年轻化、多样化的趋势。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共选出主题鲜明、内容翔实、表现力出众的30部入围影片,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非遗类别,是非遗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的集中展示。此外,本届非遗影像展首次尝试增设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青年创作短片”和“浙江非遗影像”3个展映单元,从征片情况来看,社会反响良好。

30部(套)入围影片还在全国20余所高校同步集中放映,共吸引了数千名师生观看。影片展映活动通过主创团队、拍摄对象(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师生的交流,尝试拓展非遗传播的渠道,丰富非遗传播交流的实践,有力提升了广大青年群体参与和关注有关非遗影像记录的热情。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2019非遗影像展开幕式后,3D大型人文纪录片《璀璨薪火》作为开幕影片亮相象山。从生活中最平凡的柴米油盐到厅堂上的佳肴菜系,从日常的笔墨纸砚到整个文化的书香园林,从民间的捏面剪纸到大雅之堂的琴棋书画,背后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传统文化践行者与守护者。他们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针一线地编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

在《璀璨薪火》影片中,燃烧的柴火是多次出现的意象。《庄子·养生主》有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木薪燃烧有穷尽,火种延续则无尽时,正如非遗传播,艺人会老去,而技艺则会代代相传。

此次影展中,有大量关于传统技艺的入围作品:既有展现特色技艺的作品如《柳琴》《老秤儿》《平遥布鞋》《修复历史的记忆——天一阁修书》,展现地方特色技艺的系列片如《手艺人之越里寻遗》和《台州记忆》,也有将视线投射于正在消失中的传统手工制造的,如《晒盐》《郭窑村》。

当然,影展中出现最多的、也是最打动人的,还是人的故事。《平民老倌罗家宝》中的粤剧名家罗家宝的蹉跎岁月、《西林壮寨裁缝》中郎坚美的时光静好、《红事》中爱情与传统的拉锯战、《克智少年——吉则尔曲》中彝族少年的成长与挑战,以及倔强的做柳琴的秦化光、孤独的编乌篷的边张虎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田苗表示,正因为有了每个热爱和实践非遗的人,哪怕平凡、哪怕寂寞,非遗才得以存在,得以延续。

《璀璨薪火》同时吸引了众多象山市民前来观看。展播影院象山时代金球影院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太震撼了,中国的非遗真是千姿百态,博大精深!”观影的一位象山市民说道。

增加认识走进生活

非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源于民间,也应该回归民间。“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无论是通过拍摄各类影像作品,用更现代的方式传播非遗,还是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助力传承,非遗都走在一条活态传承的路上。只有真正走进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人接触、体验和了解非遗,才能真正地将这些“历史文化基因”保留并长久传承下去。王静表示,非遗影像展就是希望观众们通过屏幕,欣赏到这些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下鲜活形象的影像作品,增进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认同。

此次影像展还同期针对“从文本到影像——当下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的保存与研究”“节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诠释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传播”三大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学者、媒体人、影视机构等不同视角的影像创作者进行了“多声道”的对话——媒体及影视传播机构更多地关注非遗影像的传播维度,而学界则更关注如何准确地记录非遗文化与非遗知识生产的伦理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副教授朱靖江表示,在少数民族的知识传承里,非文字的方式尤为重要。每天都有东西在消失,因此需要将它们留存下来,传承给后代,留存给未来,这是影像最早被赋予的价值。“少数民族节日影像志的完成不应该是学术工作的结束,而应该是新的研究与创作的起始。我们的节日影像不应仅仅作为影片在某些时候拿来观看,还应具有更丰富的学术活力,能够反哺学术,能够成为真正的研究项目,能够让我们互动的关系特别长远地持续下去。”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雅欣表示,非遗影像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广泛地传播,然后发展地继承。只有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才有可能被继承,而有了很好的继承,才能够被更多的人传播。

王静介绍,未来,非遗影像展仍将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通过进一步提升展览展示的水平,让那些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鲜活起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