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有限资源 提升保护水平

来源:中国文化报

志愿者在进行古籍普查   山东省图书馆供图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历史在这片热土上留存了规模可观的古籍资源。根据山东省图书馆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全省各地收藏的古籍超过200万册,约占全国已知古籍总量的6%。为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近年来,山东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修复、人才培训、展示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现状:多项工作有重要进展

山东是全国首个出台省级古籍保护纲领性文件的省份。

200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 200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公布第一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和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批复》印发。两个文件明确了山东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对保护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机制做出了安排。

经费投入方面,2008年至2019年,山东省级财政每年拨付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保护经费100万元至150万元;济南市、青岛市每年有专项经费20万元。其他一些地市或县区也有数额不等的经费支持。

通过几年时间的普查,目前山东已初步掌握了全省古籍的分布情况,并绘制了山东省古籍收藏单位分布图和山东省古籍统计表。据了解,全省16市200多家收藏单位都藏有古籍,占已知全国古籍收藏单位数量的近10%;全省共藏古籍(不含民国时期)200多万册,占全国收藏总量的6%。

提升人员素质和古籍修复能力,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

以山东省图书馆为例。近年来,该馆积极改造修复条件,购置了智能型古籍字画清洗装置、纸浆补书机、纸张纤维测试系统等设备,并于2008年成立了全省唯一的古籍修复专业机构——山东省古籍修复中心。

同时,山东各地还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强化对古籍资源的转化与利用水平。比如借鉴一些国家向全世界公开珍贵文献的做法,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分别筹建了“古籍珍本数据库”“易经古籍数据库”“佛经数据库”,在图书馆官方网站逐步地公开馆藏文献原本,使读者在家中即可免费浏览。

问题:修复人才最为匮乏

人才是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根本。多年来,山东致力于古籍管理、普查、修复3支队伍的同步建设,旨在打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梯队。

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以山东省图书馆为基地,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等优势资源为依托,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古籍培训班。12年来,其自主或合作举办相关培训15次,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实现了全省古籍从业人员轮训一遍的目标。

同时,山东还聘请了有着50年古籍修复经验的修复专家潘美娣任导师。通过11年培养,1人成为全省唯一的古籍修复高技能人才,5人达到三级以上修复师水平。

山东的古籍修复工作,还得到了高校的大力支持。自2017年起,山东艺术学院开始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是山东首家设立古籍保护专业的高校。今年,山东师范大学招收了首届图书情报专业古籍整理与保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3人。

经过10余年的培训班、“师带徒”、引进人才及技术等多种方式促队伍建设,山东的古籍保护人员已由之前的不足30人(专职)增至目前的250人左右(专职、兼职),但这还远远不够。

“尽管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相较于山东的古籍藏量来说,高水平的古籍管理人员还是匮乏,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勇慧介绍,目前在山东古籍保护领域,尤以修复人才最为匮乏,如山东省图书馆现有20万册古籍需修复,但全馆仅有9名修复人员。

展望:资源挖掘与数字化联姻

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刘显世认为,近年来,国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愈发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山东历来重视古籍保护工作。2016年,山东省文化厅制定了《山东省“十三五”时期古籍保护工作规划(2016—2020年)》,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与全省尼山书院建设、“大师引进工程”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工作紧密结合。

“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将古籍保护工作列入工作考核体系,将古籍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古籍保护法规和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古籍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刘显世说。

李勇慧建议,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应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成立省级专家委员会,进行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等。

李勇慧说,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的包括美国与世界各地文献在内的数字项目“美国往事”,北京首都图书馆建设的“北京记忆”数据库,以及中华书局“籍合网”等,皆是古籍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有益尝试。“山东的很多优秀古籍资源都可进行数字化建设和再生性仿真复制。通过这种方式,使珍贵古籍走出‘深闺’,也能将齐鲁文化推向世界。”李勇慧说。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