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

来源: 贵州与台湾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居住着汉、苗、布依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72.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68%。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民族和睦相处,让多姿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根据省、市有关要求,近年来贵阳市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发展。

2011年起,贵阳市对73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具“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特色鲜明”的方针进行打造,重点建设苗族、布依族、彝族村寨,力争到2015年,将这些村寨建设成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特色民族文化村寨。

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提升设施档次是基础。

贵阳市根据各村寨的实际情况,加强民族村寨环境整治,新建或改造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进寨路、串户路;根据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改造民族村寨群众住房,并确保群众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根据规划,贵阳市将建立村级信息服务中心,完善村级综合楼,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和娱乐的场所。

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挖掘、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是重点。

最近几年,贵阳市在有条件的民族聚居村寨修建民族文化活动场、标志性雕塑、民族文化长廊和民族传统文化展览室。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贵阳市广泛开展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技能培训。

贵阳市在每个村寨培养了一支民族文艺表演队伍;组织本地能工巧匠开展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研究,建立旅游产品开发基地,为民族文化传承储备人才;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培养会讲民族语言的本土导游队伍,编印和培训民族语言100句;挖掘和保护、开发“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和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古籍等。

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促进民族村寨经济繁荣发展是根本。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调整民族村寨的产业结构,加快群众增收步伐。按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帮助民族村寨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推进“一村一品”的增收模式。与此同时,贵阳市努力发展各类经济协会组织,帮助群众降低或抵御市场风险;加强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管理,按照规范化、标准化、高层次的要求打造民族村寨旅游产业。 

  开阳县:贫困乡里绘出“十里画廊”

开阳县南江乡,2.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就有8000多人,占了近40%,80个村民组遍布了布依族和苗族同胞。在这里,布依族沿河而居,蜿蜒流长的青龙河就像母亲一般,孕育着这一方的风土人情。放眼望去,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布依民居,掩映在山水之间,如一幅风景画跃入眼帘。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不仅为村民带来了让城市人艳羡的清新环境,还慢慢为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南江布依族苗族乡委员会党委书记卢彪说起这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还非常感慨:“早在2007年以前,这里还属于贫困乡镇,村民主要靠农业为主过着几乎自给自足的生活,每年的家庭收入也就千把元左右。可如今,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村民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如今南江乡可真正脱贫摘帽了。”

卢彪介绍,从2007年贵阳市开始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后,南江乡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迎来了转折性的发展机遇。农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依托南江大峡谷逐步在沿边打造旅游产业,发展精品少数民族农庄、农家乐,务农经济也逐步向旅游经济发展。目前南江乡农家乐已达到76家。

去年,贵州红梦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南江乡,开始规范化打造“十里画廊”旅游产业,结合民族文化、水东文化、自然风光等,对景区围绕“三点一线”(十里画廊客服中心、河湾上院度假村、禾丰龙滩坝旅游中心、十里画廊观光线路)思路进行规划及开发建设。今年6月,该公司打造的“帐篷酒店”也将开业,汽车露营基地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开阳享有‘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绿色喀斯特生态世界公园’美誉,去年被评为十佳最美风景县。现在南江乡正凭借这些金字招牌,力争创建5A级景区。”卢彪说。

【村民生活变化】

一进水头寨寨门,布依族同胞端着布依米酒、唱着敬酒歌热情地向游客敬酒。布依“十三坊”里展示的酿酒坊、织布坊、蜡染坊等让游客领略久远精湛的布依历史文化神韵。龙广村平寨的家酿米酒、打糍粑、野菜、野生河鱼色香味俱佳,品尝后让游人回味无穷。

……

40多岁的陈华平是南江乡龙广村平寨土生土长的村民,现在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足不出户,自己在家门口做生意,每年也能挣个20万元。正因如此,他更加感谢大自然造就了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布依村寨,让他“托福”迈向小康家庭。

2007年以前,陈华平和妻子一直住在祖辈留下来的3间平屋里,妻子在家务农,陈华平在外跑车,每年的收入在3万元左右。2007年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后,村里慢慢发生着变化……

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陈华平都看在眼里,2008年,他果断地在家中办起了农家乐,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妻子负责做农家菜、母亲帮忙收拾,而陈华平则负责招揽生意……“黄金周生意好时,每天要招呼几十桌,收入也有好几千元。”说到这些陈华平乐得合不拢嘴。

不到一年,陈华平在老屋旁盖起了3层楼的小洋房,门口也搭起了廊亭,专门设置了烧烤区。

“听说县里在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现代高效生态富硒茶示范园区、十里画廊优质葡萄示范园区5个市级园区建设,今后烤烟、水果、蛋鸡这些富硒产品也好卖喽。如果人手够,还想再养点家禽、种植点水果。”陈华平憧憬着未来。 

  【思路:推进民族乡村“智慧旅游”建设】

2014年,开阳县将借助新媒体平台、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旅游景区门禁系统建设、拓宽宣传渠道、推进旅游营销升级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民族乡村“智慧旅游”建设。

在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方面,开阳县已全面启动青龙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旅游接待点POS机的安装,目前已完成南江大峡谷、禾丰布依族乡水头寨度假村、云山茶海等12户旅游接待点POS机的安装运用;

在推进旅游景区门禁系统建设方面,南江大峡谷景区门票闸机、电脑等硬件设施已安装完成,现正进行电子门票、网上营销、自助导游等软件的制作。

在拓宽宣传渠道方面,开阳县注册运营了“开阳旅游”公共微信号及微博,及时发布民族乡村旅游有关情况,完成了开阳旅游网的升级改版。同时,该县借助辖区部分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产品入驻“淘宝网贵州馆”或“京东商城贵州馆”的机遇,强化线上营销。

“民族风情旅游产业和农村服务产业是重点发展项目,政府采取项目支持、资金帮扶、智力扶持、就业指导措施等,加大对民族乡村扶贫开发资金的投入。”开阳县民宗局党组书记李东华说。

乌当区:“黔城五韵”打响“金字招牌”

乌当区王岗农家乐特色八大碗。

乌当区主要聚集着汉、布依、苗、侗等民族,是一个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和以温泉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为一体的较为发达的新型城区。全区2个民族乡,15个民族村,共有135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寨,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23%。享有“黔中秘境、生态乌当”的美誉。

乌当区民宗局民族科科长张群华介绍,2008年以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对民族乡、村的道路进行硬化,房屋立面改造,村寨环境等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尤其是在2010年,借贵阳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乌当区召开的契机,市民宗委等集中财力、物力,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全力打造“黔城五韵”。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突出在布依民居特色、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了民族特色文化村寨乡村旅游品牌。

“醉韵偏坡——偏坡乡偏坡村”、“福韵王岗——新堡乡王岗村”、“美韵渡寨——新堡乡陇上村”、“古韵陇脚——新堡乡陇脚村”等民族特色村寨逐一“出炉”,初步形成了集“生态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农庄、农家特色餐饮、民俗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村民生活变化】

刚一步入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庖汤第一村”几个醒目的大字在村寨门牌上显得格外惹眼。6公里长的龙泉河从寨前蜿蜒流过。寨后山林翠竹掩映,镇寨之宝——铜鼓非常醒目地摆放在村寨广场的正中央。在这里居住的都是花氏家族。

31岁的花兵居住在广场旁边,属于村里的“黄金地段”。家里的百年老屋至今还存在,历经百年风雨后,如今已成为保护的古建筑,这也给花兵带来了无形的“财富”。

2010年之前,花兵一直在外打工,添补家用,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那时候不得不出去打工,村里交通不便,又穷,几乎吃包谷饭,粮食不够吃。没有留下来的理由呀。”

2010年后,花兵看到经打造后的王岗,果断辞职回家开起了农家乐,起名“金银花院”,他想借助村里“庖汤饭”的美誉,改变生活的现状。说起“庖汤饭”,花兵说起来滔滔不绝:布依族都有杀猪吃“庖汤”的习俗,将猪肉、猪心、猪腰、猪肺、猪肠等各部位放在一个大锅里,加入各种配料烩成大杂烩,寓意着平安幸福、五谷丰登。过年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味道很美。

“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凌晨5点就要起床,中午忙起来饭都没时间吃,家里5口人全部忙得团团转。”花兵说到此时,完全没有怨言,因为每年20万元左右的收入让他挂满了笑容。现在花兵不仅家里买了小轿车,每年他还带着母亲跟着旅行团外出旅游。

【思路:借助“庖汤”品牌发展集体经济】

村里的治保主任花荣告诉记者,村里有个规矩,村民所养的猪不能外销,只能卖给本村的人,用于20户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所用。而村里所栽种的80亩草莓,游客一来,根本就供不应求,更别谈外销了。如此看来,村里的集体经济也较为缺乏。

据乡经发办主任罗远仁介绍,现在村里人均收入每年可达到8000元以上,经济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今几乎没有人再外出打工。为了扶持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村里积极为村民申请贵阳市3个20万的帮扶企业创业发展等。

“除了发展旅游经济外,乡里准备借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的招牌,带动村民发展集体经济,诸如种植业、饲养家禽、开发少数民族工艺品等等,多渠道带动村民致富。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罗远仁说。

据介绍,采取“政府引导、协会管理、农户自主经营”模式,可以更加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资源,不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促进少数民族同胞增收致富。新堡布依族乡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4732元上升到8964元,全面实现了“扶持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少数民族同胞增收致富”的发展目标。 

  白云区:特色农业与民族文化叠加红利

走进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蓬莱仙界景区,一条蜿蜒小路引领游人走进绿意盎然的山水。穿过小桥,走过成排的红豆杉,大片的薰衣草田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香草的芬芳。许多特意从市区驱车前来“仙界”赏玩的游客在这里品花草茶、拍艺术照……

在白云区牛场乡,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8%。近年来,牛场乡充分利用北郊水库、二环林带等自然环境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生态优势,不断促进特色农业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区便是其中一个典范。

在蓬莱仙界,市民既可以观赏特色农业景观,品尝特色农产品,也可以在民族文化场馆学习布依族的历史文化,观看布依地戏、歌舞。与此同时,蓬莱村还依托园区成立了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蓬莱仙界精品农业开发合作社,承包劳务的同时,开发服务摊位、临时停车场等业务,助力园区发展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为进一步发展好特色农业,据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副乡长罗德江介绍,最近几年,通过工厂育苗,全乡的香葱年产量提高了10%至30%。在科技农业专家的指导下,1000余户村民开始种植成熟期较短的科技杨梅,每户村民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在各村农业协会的带领下,村民养殖了二元杂交猪和娃娃鱼,提高种植品种的生产性能和市场价位……

【村民生活变化】

5月初的一天早晨,蓬莱村村民蒙代刚穿好制服,来到公司签到上班。

蓬莱村布依族村民蒙代刚今年56岁,从今年4月份,他放下农具,将自家近二分之一的土地租给驻村企业,将剩下的土地交给老伴打理,在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当起了保安。

过去,蒙代刚和老伴一直以种植水稻、辣椒为生。今年4月份,由村集体、党员干部和群众180多人共同入股的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贵阳市蓬莱仙界景区的劳务,并面向村民招聘员工。在村民们的监督下,经过考核和最终的抽签决定,蒙代刚等入围者成为了每月都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月薪1500元左右。

蒙代刚说,过去他和老伴一起种地。一年下来,算上女儿孝敬二老的钱,也就几千块的收入。现在,他一个人的年收入加上土地租金,至少也有2万元。

随着村里园区产业的不断发展,蒙代刚的女儿蒙春艳也成为受益者。蒙春艳过去也曾为谋生计而四处奔波,但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如今,回到家乡的蒙春艳,从前年开始在村里的阳台农业展示大棚工作,与父母团聚的同时,也实现了稳定就业。

【思路:依托景区走出一条致富路】

“村办企业刚刚成立,我们还将与村民共同探讨经营管理方面的新机制、新模式,为大家谋一条村企合作、互利共赢、富村富民的发展之路。”蓬莱村驻村干部姚耀程说。

目前蓬莱村虽然注册了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蓬莱仙界精品农业开发合作社两个实体,但由于土地性质、环保、规划等原因,在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超市,开发旅游商品等方面仍存在困难。

针对存在的问题,蓬莱村将进一步发挥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景区发展产业、富村富民。蓬莱村计划在蓬莱仙界外围,围绕游客吃、住、行、娱、购等需求,发展餐饮住宿、停车洗车、文体娱乐、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同时,为提升景区外围亮点,增加旅游景点的附加值,蓬莱村将抓住“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机遇,根据布依文化特色,结合百姓实际需求,对村屋进行重点打造,提升村寨形象,并鼓励村民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