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0元公益电影”背后有深意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5个放映影院,居民皆可观影

成都“10元公益电影”背后有深意

本报记者 许亚群

6月25日观影人数为4021人,6月29日观影人数为4036人,7月2日观影人数为4785人……参加电影放映的25个专用影厅一半以上出现爆棚,连走廊都挤满了观众。这种观影景象并非出现在晚间的黄金时段,而是发生于上午10:30的公益电影专场。

四川省成都市今年5月开展公益电影进影院试点,6月扩大试点范围:从早期的4个放映影院扩大为25个,发放观影券的对象也从城市低保人群扩大为全体社区居民。自开展以来,“10元公益电影”在成都获得许多好评。然而其背后却不仅是文化惠民这么简单。

探索:突破“最低票价”

本次公益活动的电影票,是成都市政府通过10元一张的价格统一采购,再以免费的形式发放给社区居民。然而长期以来在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各地必须遵循2D电影25元左右、3D电影30元左右的票价“底线”。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区域票价的定价权往往是在片方手里。

“多年来,我们无论搞团购还是做打折活动,最终用于分账的肯定不会低于这个价格。”太平洋电影院线副总经理朱蓉说,“但这个价格底线为什么不能突破?”朱蓉曾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电影票价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更灵活。

本次公益电影的10元票价,确实“历史性”地突破了定价底线。政府采购为什么可以有这么低的价格?是否会破坏市场机制?此举一出,种种质疑接踵而至。

然而在朱蓉看来,这种举措是积极的。“价格虽低,但观影人数上来了。以太平洋院线某影片的总票房为例,该片上映至今,市场票房只占了四成,而足足有六成是政府采购的‘10元公益电影’放映所产生的。”朱蓉说。

“这笔账生动地说明了低票价公益电影采购不但没对市场机制造成破坏,反而有所补充。”星美传媒西南区总经理彭云表示,成都公益电影放映的时间并非黄金时段,而是影院人气低迷的上午,这是一种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政府对市场失灵现象的积极调控。

破局:终获各方支持

10元一张的采购价是怎么来的?“早期,我们想政府只需要把每张电影票要缴纳的电影基金、税款和供片方分成这三个部分给支付了,剩下的部分,我们院线方就当成做公益,可以不收一分钱。”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副总裁王春良说。经他们测算,这三部分的“成本价”大概是10元一张。于是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以此为基准,向一些当地的院线方发起了倡议,号召大家加入到这项公益活动中来。

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就算院线方不参与分账,10元一张的“白菜价”能否得到片方的支持?

为此,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让他们欣慰的是,经沟通后,片方的态度普遍很积极,并表示公益活动的成本绝不能让院线方独自承担,10元一张的价格依然可以继续按既定规则分账。 

  “公益电影的根本目的是将影视文化普及给全社会,而我们强调的用户至上理念也并非特定用户,而是所有用户,两者不谋而合。因此,我们会对这项活动持续关注和支持。”乐视影业品牌总监谢缦说。同时她也认为,当前电影投资主体多元化,若想以公益途径放映一部影片,各片方意见很难达成一致。实践中,这个问题也确实出现了。

对此,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采取了首映两周内不放映、选片充分征求片方意见等一系列举措,逐渐化解了矛盾。而公益电影社会效益的红火更使得某些一开始存有疑虑的片方态度发生了转变,反而主动要求参与进来。“即使政府不来牵头,公益活动我们自身也要坚持做。而政府主导的活动更具规模和社会效益,积极参与是必然的。”四川省峨眉电影院线董事长申书凤表示。

展望:模式能否持续

“10元公益电影”这项看似很小的举措,却拥有着大大的梦想。“文化惠民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做出两种改变。一是推动降低电影票价,让更多低收入和中老年群众走进电影院,开拓市场,实现文化普惠。二是一旦观影人群结构发生了改变,也会对当前某些浮躁、低俗、狭隘的内容创作有所遏制,提升影片的文化内涵。”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在全国其他城市,公益电影进影院的活动也曾有过不同方式的尝试,但都是昙花一现。成都市的探索能否持之以恒?

“对于公益电影的受众群体而言,当前电影票价门槛过高确实是阻碍其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因为中国电影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片方的投资风险成本和院线方的经营成本压力都很大,成熟理性的消费市场也未形成,因此票价短期之内调整或有难度。”彭云说。他认为,“10元公益电影”在未来的采购成本压力或将更加明显。

而万达院线一位区域负责人表示,这项活动在日后如果继续扩大范围,则需要各方全力配合,这种配合能否延续,也是活动能否持续顺利开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