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侧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

——2014北京市“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侧记

本报驻北京记者 李 雪 通讯员 王佳茹

过去一个星期以来,每天早上5点多,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的侯康翊都早早地坐公交赶地铁,以确保8点前到达位于丰台区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参加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面向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作为街道的一名文化骨干,侯康翊拥有30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还自发组建了一个50人的合唱团,可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不满足。

“我特别喜欢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都连着参加两年培训了。最主要的是,我想把新知识带回合唱团,带回到我们街道,也算是为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做点实事吧。” 侯康翊说。在听完北戏副院长黄珊珊的乐理知识课后,侯康翊竖起了大拇指,“年纪大了,太专业的知识消化不了,老师把几十年摸索出来的东西,用通俗好记的方法传授给我们,这在课本上可学不来。”

8月初的北京,正值暑天,暑期中的北戏校园因一群大叔大妈的到来热闹不减。刚刚送走了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4“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第一批培训班的171名学员,第二批259名学员接踵而至,开始为期10天以舞蹈为主的学习历程。和过去一样,学员们均是来自北京市16个区县的基层文化骨干,尽管行业不同、水平参差,但大家拉着行李,再次走进校园却都怀有同一个目标:把10天的培训成果带回到工作岗位,传播给更多热心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群众,让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

北京市“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实施3年来,已经有一大批会组织活动、会指挥合唱、会舞蹈编排、会乐器演奏、会计算机技能、会做群众工作的文化骨干从北戏回到基层,成为普及群众文化、传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排头兵。

来自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的崔福莲是位零基础的学员代表,作为社区的一名文化工作者,为了能够顺利参加这次培训,她连续加班一周提前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当进校第一天拿起葫芦丝时,崔福莲觉得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一开始乐器都不知道怎么拿,口按错了还漏气。”回忆起最初的“囧样”,她至今记忆犹新。和她一样,很多远郊区的学员,每天吃完午饭后不休息就回教室继续练习,逮着机会就向老师请教,有的嘴角起了泡,手也磨出了茧子。来自延庆县儒林街道的“90后”学员杨晨每天缠着有经验的“大龄学员”取经,“我们社区有舞蹈队和打鼓队,就没有合唱队,这次回去我打算带动大家成立一个合唱团,把我学到的合唱知识教给大家,也希望这样的培训班能继续开展下去。” 杨晨规划着学成毕业后的安排。全程参与培训的北戏青年教师韩媛媛感慨地说,“四个班级大部分学员基础比较薄弱,每个班有基础的不到5人,在短时间内大家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让人惊叹。”

日渐完善的不仅是学员们的技能,还有北戏老师们对课程的安排。在往年的培训中,北戏安排的教学课程涉及面较广,10天里学员们要学习唱歌、舞蹈、戏曲三门课程。“有的课刚入门就结束了,老师和学员都感觉很吃力,学员回去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也不大。”北戏培训部主任王静说,2011年首期培训班结束后,北戏便将课程调整为一期一门专业,使学员的组织能力及专业知识得到系统提升。比如,今年的两期培训便分别以音乐、舞蹈为主。 

 经过10天的紧张训练,学员们在结业汇报中带来了《金孔雀轻轻跳》、《婚誓》等葫芦丝经典曲目和《保卫黄河》、《龙船调》等经典合唱作品,学员们的精彩表现让在场的领导和授课老师们激动不已。“大家的歌声和葫芦丝声伴随北戏校园整整10天,你们的学习劲头和学习成果让每位观众都感动不已,希望大家回去后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首都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说,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学院将会努力把社会培训也打造成学院的品牌,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珠说,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北京市文化局委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连续3年开展了“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政府花费大量资金和力量举办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就是希望学员们能把学到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身边的群众,做基层公共文化有力的传播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