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学生读书笔记写绘大赛优秀作品展
本报记者 翟 群 李 月
走进中央美术学院花家地校区5号楼的旋转楼梯展厅,一幅幅形式各异、饶有趣味的读书笔记写绘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有的用漫画讲故事,有的用山水画抒发情怀,还有的用素描勾勒人、物,展现知识架构……令记者不禁感叹:“原来读书笔记也可这般有趣!”
日前,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首届学生读书笔记写绘大赛优秀作品展。记者了解,为立足高端艺术人才培养,号召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中央美术学院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于近期举办了首届学生读书笔记写绘大赛,共征集学生精心写绘的读书笔记作品130余件。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从中精心挑选的86件优秀作品,还陈列了建校以来各个时期美院名师借阅书籍的借书卡40件。
图文并茂的生动记录
记者在展出作品中发现,有几位同学的读书笔记都是与《道德经》有关的。如汪鹏同学的读书笔记,除记录书中重要语句、注解及鲁迅、尼采、纪晓岚等名人对该书给予的评价外,还画了一幅老子的画像,并认真把自己阅读后的体会写了出来:《道德经》这本书虽然简短,却意味深长,阅读它就好像在和自己对话,用自己的经验与它相对照,它深邃而富于暗示,它没有具体指出某事件我们要如何做,而每个人读它都有自己的感受,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再多的注解也比不上它自身的丰满……
“读书做笔记是美院一个良好的学习传统,美院老师看过书之后有时也会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发布出来,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而且不仅有写的,还有画的,这也是美院的一个特色。”中央美术学院团委副书记黄可一向记者介绍,大家觉得这可能是适合美院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便组织开展了此次活动,希望学生能将老师看书做笔记的学习方式、学习精神延续下去,继承美院优秀的学风。
据悉,首届读书笔记写绘大赛活动征集作品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学生们都很积极踊跃。今后中央美院还会继续举办读书笔记大赛,并展出相应的优秀作品。
跨越年代的爱书情怀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建校以来各个时期美院名师借阅书籍的借书卡40件。记者了解,过去在图书馆借书,需要用借书卡做登记。“曾经就读于美院并且在当前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老师们,他们都是很爱读书的。有的老师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工作期间都一直坚持读书,借书卡上有美院前辈当时借书的亲笔签名,反映不同时期美院图书的借阅历史。希望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向前辈学习,发扬美院优良学风,将‘多读书、读好书’融入生活。”黄可一说。
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年画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吕胜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在是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的院长,我国著名画家。“我们那时候上学买本书很不容易,当年念师范院校,公家发生活费一个月9元钱,能省下钱买本书都是很奢侈的事情,特别是学美术的,画册类的书比一般文字类的书要贵。我是比较喜欢书的人,将书放在书架上,随手翻来也是一种长久的营养储备。”吕胜中说,有时候读了一本书,可能当时并不特别理解,但多年后会突然发觉这些内容实际上已经成为自己的思想资源了。他建议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不是抱着“实用主义”读书。读书过程中,要将现实的艺术经验和社会体验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营养。
现执教于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的西川教授,是中国当代诗人,“上中学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一本是《李太白全集》,一本是《徐霞客游记》。‘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谈到《李太白全集》,西川教授饶有兴致地朗诵起来,他说:“我中学时期喜欢李白,喜欢大声朗读李白,我当时读的《李太白全集》那个版本有三卷,有一半我都是朗诵着读下来的,这些都是当时背的,到现在我能背的诗中数李白的最多。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李白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影响了我感受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