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浙江省金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之称。2014年,该市文化部门围绕“浙中崛起、赶超发展”,践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强市”工作理念,抓谋划、抓重点、抓创新,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文化惠百姓,构建服务新常态

全年110场公益赛事,300场公益文化活动,近万名选手参赛,近15万观众参与。这一年“欢乐金华”百姓文化节在金华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惠民热潮。活动以城区11个街道107个社区为主活动场地,婺城区、金东区、金华开发区的26个乡镇、1088个行政村为辅活动场地。

三类活动贯穿全年。市级赛事按季度推出“冬的畅想”——百姓好声音大赛、“春的希望”——百姓才艺大赛、“夏的热情”——百姓舞蹈大赛、“秋的收获”——百姓书画大赛等引导性活动;区级设立“文化周”,如金东区的“齐唱光南曲、同吟艾青诗、共叙金东情”文化周,婺城区的“山花烂漫 美丽婺城”文化周等特色性、自发性文化活动;乡级设立文化日,集中展示乡镇文化。

“三级三制”创新运转模式,出台了《金华市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社会化运作管理办法》,对各类活动实行分类扶持、科学管理。

市级赛事采用“申办制”,通过社会申报、专家评审确定承办单位,承办单位按规定流程组织实施后,予以全额补助。

创新性文化活动采用“申报制”,每年5月底和10月底前公开征集文化活动方案,经专家评审列入文化节活动的,由申报单位负责承办,根据活动项目的规模、档次、创新性和影响力,给予核定预算额的20%—80%,按照绩效评价优秀、良好、合格进行补助,绩效评价不合格的,不发奖励资金,并取消3年的申报资格。

基层文化活动采用“统计制”,村(社区)、乡镇(街道)、区及各有关文化单位举办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每月事前上报制度,分头统计。其中,市级项目的初赛活动由乡镇(街道)文化站提交相关资料后给予定额经费补助。

“欢乐金华”百姓文化节通过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开设通道提前预告活动信息,征集比赛项目,把群众的需求表达机制整合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同时创新公共文化的运作机制,吸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品由政府“偏好”变为群众“偏好”,实现了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精品进礼堂,助推非遗保护与传承

金华今年开展了以“美丽非遗 精神家园”为主题、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的“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系列活动,活动被列入2014年金华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该系列活动主要包括:

百项非遗秀精彩。通过市县文化部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农村文化礼堂等多方联动,精选婺剧、道情、山歌、滚地龙、十八蝴蝶、木偶戏等100余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参加展演,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百名传人亮绝技。100余位非遗传承人亮出绝活,如金华道情国家级传承人朱顺根、义乌道情国家级传承人叶英盛、金华山歌省级传承人李松贤等积极参与了相关展演活动。

百场展演惠群众。以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为主阵地,全市举办100场多种形式的非遗精品项目展演,彰显非遗文化魅力,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此外,市非遗馆的“婺风遗韵”展演活动于每月23日举行,也引起良好反响。

百套展板进礼堂。精选该市32个国家级、102个省级非遗精品项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100套展板,并无偿捐赠开展非遗活动的100个农村文化礼堂。

10年来,金华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了让老百姓更加全面地了解非遗,金华市文化部门将非遗保护的历程予以整合,制作成光盘赠予群众。

2014年,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金华市获首批“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市”称号,浦江县、永康市唐先镇、东阳市巍山镇东莘桥村分别获“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县”“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镇”“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