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之花绽放在如兰之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甘肃兰州各大剧院里,舞台大幕拉开,灯光亮起,百人大合唱、数十人的小合唱,都唱着心中最美的祖国;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还有现代舞、民间舞、敦煌舞,各种婀娜的舞姿展示着各种灵动秀美。不仅如此,器乐演奏、秦腔唱段更是一个都不少。红古区来一首葫芦丝独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西固区就来一段京剧《断桥》,七里河区秀一段藏族舞蹈《扎西德勒》,永登县漫一段《花儿与少年》,安宁区来一个《舞之韵》……每每到了吼秦腔的时段,《辕门斩子》、《二进宫》等选段更是出现台上台下一起吼的热闹景象。

这里不仅有“百姓大舞台”,而且有“乡村舞台秀”。2014年国庆长假里,兰州市第二次群众自发文艺团队汇演暨评审定级活动如一个“擂台赛”,让这个长假多了份自娱自乐的开心。秀舞姿、比才艺,现场千余名观众其乐融融欢度国庆,全市观众也通过电视台直播看到了剧院里老百姓的精彩。

在国庆长假期间举办的第六届兰州社区艺术节只是丰富多彩的兰州社会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的推进,兰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更多的市民在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兰州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角。对这种文化从基层繁荣起来的喜人现象,兰州市政府分管领导深有感触地说:“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项目的推进,丰富了兰州文化活动的内容,有力地加快了文化兰州建设的步伐,对于发展兰州文化事业、塑造兰州人文精神、展示兰州城市魅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焕发活力

2011年,兰州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获得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资格后,兰州市立即组织力量拿出了《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创建规划》,并从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经费管理、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长效督察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从完善管理机制、拓展艺术团队门类、提高活动场地使用率、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和加强专业辅导的师资力量等方面推进创建工作,保证了创建工作的权威性和实际效力。

从2012年初全市“迎新年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展演暨评审定级”开始,在兰州文化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对群众文艺团队的“评级”。这次“评级”,从125支群众自发文艺团队中评定出了金牌、银牌、铜牌、骨干和特别鼓励团队。通过评审,使群众自发文艺团队有组织管理、有制度建设、有经费保障,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

这次“评级”后,对认定团队给予了不同等级的经费补贴和其他奖励;与文化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的免费开放结合起来,不断协调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开放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开拓文艺团队的活动场地;市、县、区文化馆加大对群众自发文艺团队的指导、辅导及培训力度,选派专业人员驻团开展工作;建立“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人才库,利用聘用、聘任、招聘、签约等方式使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3支队伍健全;积极组织文艺团队开展讲座、比赛、外出交流学习等,有效提高了群众文艺团队的编排、演出水平和艺术素养。

在主管局的指导支持下,兰州市文化馆还先后启动了针对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的摸底调研、评审认定、扶持提高、服务社会等多方面专题工作,为兰州全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根据文化部创建工作安排部署和《兰州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项目建设规划》,兰州市组织开展的这项群众自发文艺团队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全市群众性自发文艺团队进行分类整理、登记造册、建档,从成员构成、组织形式、经费来源、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区域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掌握了全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的“家底”。

兰州市文化馆馆长说:“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讴歌伟大时代,为创建和谐社会、创建城市精神文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享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在兰州每年举办的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社区艺术节、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文化活动中,观看、参加的人数连年增加,现在年观看人数已经突破700万人次,受益面增长了60%。通过“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建设的深入开展,形成了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让市民在家门口品尝到丰盛精美的“文化大餐”,深刻体验到了政府文化惠民的举措以及对基层老百姓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