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大亮点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既有文化积淀的浓厚底蕴,又有政府支持的发展决心,还有一支上下齐心、实实在在干工作、促发展的文化队伍,各项元素齐备,南充正以高昂的热情、百倍的干劲、蓬勃的朝气,投身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中。

据了解,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为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按照国家的创建标准和总体要求, 南充出台了《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15)》,科学定位创建顶层设计和示范目标,为“文化强市”的最终目标夯实了基础,形成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十大亮点:

亮点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南充市政府投资7.2亿元,新建南充市博物馆、文化馆新馆、川北大木偶剧院、川剧演艺中心,扩建市图书馆,改建南充大剧院等重点公益性文化设施。同时,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升级。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目前,各类场馆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建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省级示范站50个、市级示范站100个,示范文化广场13个、示范文化活动社区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15个,5475个村(社区)都建有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7个、农家书屋5475个,乡镇(街道)、社区图书馆覆盖率和乡镇、社区(村)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全面升级。

此外,加强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建设。实现市级文化馆、图书馆“一馆一车”(流动舞台演出车、图书流转车)建设,提升文化流动服务能力。对省市购置配送的舞台演出车辆纳入各单位车辆编制,运行维护费用由当地财政予以保障。

亮点二:建立财政保障分级投入机制

南充围绕创建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阶段性目标,建立财政保障分级投入机制,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持续发展。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专项预算,2014年市财政预算投入5952万元(农村文化建设1135万元、文化事业发展资金2817万元、文化活动经费2000万元),九县(市、区)财政每年共预算投入2000多万元;2014年至2015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分别单独安排示范区创建专项工作经费300万元、100万元,今年全市共到位创建工作经费1200万元。积极扶持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组织建设,成立了南充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文化事业,2012年以来共获得捐赠2000多万元,兑现艺术创作补助1200万元,扶持剧目4个,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亮点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实施“百姓舞台·文化南充”工程,保障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媒体助推的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演出季、百姓剧场、文化体育大拜年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在全市形成每天有活动、每周有集会、每月有赛事、每季有晚会、全年有节庆的生动局面,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多样性的公共文化需求。

2.打造南充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纵深发展。实施群众文化品牌“四级”拓展工程,着力打造国际性的国际木偶艺术周、升钟湖钓鱼文化节、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嘉陵江大讲堂等“嘉陵江文化品牌”,全市性的国家舞台精品艺术进南充、新年惠民音乐会、滨江阳光大舞台等系列文化活动,“一县一品”的西部民歌阆中会、绥山大舞台、蜀水欢歌等群众文化活动。

3.实施“文化惠民乐万家”文化下乡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建立政府实施和购买服务机制,采取面向市场招标采购等方式,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数量和质量。市、县(市、区)政府坚持每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1200场歌舞、杂技、木偶、灯戏、皮影等和6万余场电影送到基层。

4.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出台《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办法》、《南充市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开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授、展演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

5.加快公共文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动南充市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网站,抓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推进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按照市级不少于40台,县级不少于20台,乡镇(街道)不少于5台,行政村(社区)不少于1台电脑终端的标准配置设备,以宽带形式接入互联网,建立电脑桌面一站式导航服务,实现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