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潘彩琳)近年来,我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扫黄打非”进基层的有效做法,努力构建和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体系和机制。
我市在巩固乡镇一级“扫黄打非”基层工作后,又着手建立村级“扫黄打非”联系点,把“扫黄打非”网络向村延伸。在每个乡镇选取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两个村试点,以现有农家书屋为依托,建立“扫黄打非”工作联系点(工作站)。工作站负责人由村治保主任(或农家书屋管理员)担任,根据实际主要承担本村“扫黄打非”“三大员”——信息员、协管员、宣传员的任务职责。
目前,我市乡镇一级实现了“扫黄打非”领导、工作机构全覆盖,全市所有61个乡镇(街道),100%建立“扫黄打非”办公室。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两个行政村作为示范建立“扫黄打非”工作站(点),全市至少有122个村级“扫黄打非”工作站(点),占全市755个村(居、社区)近二成。镇、村“扫黄打非”办公室(工作站)普遍落实了负责人,初步实现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落实,改变了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扫黄打非”无人管、无人做的局面。
我市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机制后,明显加快了乡镇、村“扫黄打非”信息的收集反馈,提高了对“扫黄打非”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基层文化撑开了一把“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