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甘肃日报

自2014年7月5日至今年1月13日,甘肃演艺集团与兰州银行在我省首开银艺合作先河,联合推出“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在192天里,以10元、20元的低票价演出126场,形成黄河剧院“天天有戏看”的热闹景象,并以90%的高上座率掀起“进剧场,看演出”的空前热潮,成为2014年金城观众一个美丽的文化记忆。

这场文化盛宴,以“企业埋单,百姓看戏”的文化惠民模式让老百姓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给我省文艺院团发展、演艺市场培育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让文艺工作者思考,如何建立文化惠民的长效机制,让文化惠民常态化。

记者施秀萍

现象:一票难求的126场文化盛宴

2015年1月8日晚, “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最后一台剧目——大型主题歌舞《敦煌韵》在兰州黄河剧院如期上演。同之前的120余场演出一样,当晚,黄河剧院上千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在这些观众中,不乏惠民演出年的忠实粉丝。

这晚,家住安宁的祁先生携妻带子,又“如约”来到剧场,“‘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真是太好了,让我们平民百姓也能看得起高雅艺术演出。”他告诉记者,不记得自己看了多少场,但是秦腔《锁麟囊》、话剧《兰州人家》、舞剧《丝路花雨》《流金岁月——歌剧之夜》交响乐等剧目都让他看得津津有味,“没想到我们甘肃有这么多好剧目,更没想到只花10元、20元钱就能看到这么好的戏。希望今后这样的惠民演出再多一些。”

“惠民演出年的确让老百姓过足了戏瘾。”甘肃演艺集团董事长朱玉兰告诉记者,这次惠民演出年特色鲜明。一是时间长、印象深。与常见的惠民演出周(月)不同,首次以惠民演出年的形式,持续演出近200天,让老百姓形成“天天有戏看”的深刻印象,二是剧目精、场次多。省直八大院团近20年创作的55台精品剧目轮番上演,演出场次高达126场。三是票价低、受欢迎。以10元、20元前所未有的低票价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不少剧目一票难求甚至加座或不得已出售站票。“老百姓太喜欢看戏了,若以兰州银行卡购票还能享受7折优惠,也就是说7元、14元即一碗牛肉面的价格就能看一场《丝路花雨》,这对戏迷的吸引力的确不小。”

“当然,这要特别感谢兰州银行,没有兰州银行700万元的资金支持,惠民演出年活动难以成型。”朱玉兰说,兰州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自掏腰包为文化惠民演出埋单,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值得“点赞”。“期望更多的企业、团体加入,为文化繁荣发展添薪加柴。”

收获:受热捧的文化惠民新模式

“完全出乎意料。”问及这次“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的效果,朱玉兰脱口而出,“不仅有效应,而且是综合效应。”

朱玉兰坦言,活动举办之初,就想到了10元、20元的低票价会吸引观众,但没想到“吸引力”这么大!90%的上座率比国家相关标准70%以上就是高上座率高出整整20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更清楚,这对演艺市场来讲有多难!“这不仅说明甘肃的老百姓愿意看戏,懂得看戏,也说明演艺市场大有潜力;更充分证明文艺院团要坚守舞台阵地,就必须经常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关键是文艺院团经受住了市场检验。”朱玉兰说,省歌剧院、省京剧院、省陇剧院等八个文艺院团都有着长达75年、65年、55年的历史,这些剧种在困难时期建立起来,又保留这么长时间,不能在条件越来越好的现代“断档”;而要传承,就必须多演、常演、长演;要多演、常演、长演,就必须能经受住观众考验和市场检验,令人欣慰的是,“8个院团,55台剧目,126场演出在文化惠民演出年经受住了考验。”

不仅如此,文化惠民演出年还以省直8大文艺院团集中时段、集中场次展开舞台大练兵的形式,要求文艺院团在各方面更加精益求精。

“文化惠民演出年就像才艺大比拼,不能在细节上失分。”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青年演员宋少峰告诉记者,在这次惠民演出年的19场秦腔演出中,从折子戏《斩姚期》到传统大戏《周仁回府》,自己出演了18场。一路演下来,热情的观众让他逐渐克服了因很少在城市大舞台演出的紧张情绪,也激励自己以更高业务水准要求自己。每天练功和高频次的登台演出使宋少峰进步很快,演出结束后他参加陕西文华奖的评选,获得了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为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提振了勇闯市场的信心。”朱玉兰说,艺术家们演了一辈子戏,文化体制改革让很多艺术家一度陷入迷茫,这次文化惠民演出年的火爆景象再次证明百姓需要舞台艺术,体现了艺术的社会价值,“这为终身追求艺术的艺术家们鼓了劲、打了气,更有信心继续在舞台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