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传承徽州文化 实施文化惠民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黄山市是古徽州核心区,秦初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拔地千仞的黄山,流淌千年的新安江,粉墙黛瓦的皖南古村落,勾画成安徽南部壮美的山水画卷。2014年以来,黄山市紧紧围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主题,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文化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均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实施,古建保护利用成效卓著。继“百村千幢”工程后,启动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对全市空间形态4类116处、建筑单体12类3358所古建筑的分布、现状等开展实地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编制《徽州古建筑保护名录》,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标识,开展挂牌保护和二维码标注工作。出台《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十个规范性文件。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处、中国传统村落25处,累计分别计17处、68处,均居全省第一。108个古村落入选安徽省首批传统村落,数量占全省的47.37%。

整体推进,文化生态保护成果斐然。强力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开展徽剧、徽州民歌、程大位珠算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竹艺轩在安徽唯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人才培养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徽州三雕等4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美溪唢呐等15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安徽省级非遗名录,命名市级第四批非遗传习基地26家、市级非遗生产展示销售区10处、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155人。

夯实基础,公共文化民生持续改善。歙县获安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黄山区仙源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黟县、黄山区仙源镇、休宁县万安镇获评2014—2016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电子阅览室)、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文化民生工程推进有力。成功举办第十届黄山书市、“美丽新安江”歌曲征集、“中联杯”黄山市第二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2014新春书画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高标定位,文艺精品创作成绩喜人。舞蹈《挑山》参加第六届华东专业舞蹈大赛获创作二等奖和表演三等奖。舞蹈《挑山》、女子歌组合《十绣鞋》获安徽省群星奖决赛一等奖,并将代表安徽省参加2016年举行的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比赛。京剧小戏《挑起一片天》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参加安徽省小戏调演独揽优秀剧目、编剧等6个奖项。《黄山》、《挑山女人》被评为安徽省十佳纪录片。歙县《定谭·人间天堂》参加第六届全国村歌大赛获评“中国十佳村歌”。

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建设态势良好。2014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13个,投资92.55亿元,徽州文化生态长廊等一批重大项目强力推进。电视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博物馆》、动画片《黄梅谷传奇》、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黄山徽文化产业园入选全省“四个一”项目,5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旅游定点演出《宏村·阿菊》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服务大局,文化市场管理平安有序。

传播文化,对外宣传交流扎实有效。组织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第九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七届中国(西安)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山东)非遗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高级别展会和奖项评选活动,获金奖5项、优秀展示奖6项。央视新闻频道大型现场直播《一年又一年》节目对黟县西递镇写春联、贴春联、评春联活动和大型民俗舞蹈《群傩跳春》进行了直播。举办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并在央视四套中国新闻专题节目播出。

屯溪区:小广场搭起群文活动大舞台

“就这个feel倍儿爽,feel feel倍儿爽,爽爽爽爽爽……”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黄山市屯溪区各广场都活跃着群众组织的广场舞队伍,他们队伍整齐、服装统一,伴着欢快的节奏,舞出百姓生活的幸福舞步。

“文化广场刚建起来那会儿,只有几个人来。后来镇里给我们请来了舞蹈老师,村里配齐了音响设备,现在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有近百号人。”起初是观众、后来成为领舞老师的刘荷花见证了黎阳镇闵口村广场舞蹈队的成长。

近年来,屯溪区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普及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开展文艺爱好者免费培训、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引导、扶持基层群众开展广场健身舞大赛、京剧擂台、舞蹈表演、腰鼓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发展群众团体,先后组建社区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腰鼓队等文艺表演团队和黄梅戏协会、京剧票友协会、舞蹈协会、书法家协会等50余个,演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至3000余人,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如今,没有围墙的“百姓大舞台”遍布全区城乡,一个个名称不同、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群众艺术团体活跃在公园、广场、社区、街头,社区居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用真挚情感歌颂生活新变化、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