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发布后,努力建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打造乡村图书站、送戏下乡等,成为文化热潮,对此,我想到了“申遗”工作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重视”。
比如某地的“碉楼与村落”申遗,申遗工作从2000年启动,前后历经8年。8年来,至2006年底止,三级政府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碉楼与村落”的维修整治。海外侨胞也纷纷捐资对一些重要文物进行修复。多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对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已制订了多个文物保护管理法规。其中2002年7月,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碉楼保护管理规定》。目前,又着手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编制《碉楼分级保护规划》。“因表决延迟苦等结果,副市长以及申遗专家组代表,几乎一夜未眠”等等。申遗成功后,“上千份‘申遗成功了《号外》’》在10分钟内被争抢一空”。
如此高度重视,投入大量金钱、精力,战线拉得非常长,就是想得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金字招牌,关于文化建设,只要我们在思想重视、公共财政、人力投入三个方面,落实到位了,“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文化工程的发展,也能得到循序渐进的推动。
“申遗”是为了打造旅游金字招牌,拉动地方的GDP总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丝毫不低于“申遗”,甚至从长远发展、精神发展、道德发展等综合方面考察,它比“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金字招牌,更有影响力,衍射力,更能造福于民,更能改善和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品位、精神品位、道德素养。因为物质丰裕后,社会和人,注定需要更多的公共文化的滋养和哺育。让更多公众成为温文尔雅、谦逊宽容、自强不息的“现代化君子”。
正像《人民日报》所批评的那样,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政府要承担保障责任,为人民群众创造均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推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补齐短板、兜好底线”。《光明日报》也发表批评文章说,“莫让文化政策成招牌”。因此,我们不妨用“申遗”一样的热情、决心,去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要舍得为公共服务,文化服务,进行财政投入,努力纠正改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财政劣势。
第二,要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瞻意识、登高望远意识,多从“人的现代化”方面,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而不要目光短浅,过于纠缠眼前的小名小利,物本效应。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注定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速战速决,而需要循序渐进,慢工出细活,我们要有“慢工程”意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每一个细节,夯实、做细,做扎实,发挥更为优秀的“文化反哺”和助推功效。
第四,《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公共文化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各级政府可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社会资本,为各地公共文化发展打造更多新亮点,为财力不足的公共文化发展,注入希望和活力。(雷泓霈)